寶山寺

河南安陽寶山寺

在安陽縣西南,小南海北部的群山之中,有一處著名的古迹,被著名考古學家宿白教授稱之為“寶山塔林”。東魏孝靜帝武定年間,高僧道憑法師選中寶山山谷中一塊狀若蓮台的風水寶地,建成了一座寺院。寺因山名,便稱寶山寺。

歷史沿革


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楊堅召寺僧靈裕法師到長安,靈裕以年老請求回寺,文帝便取靈裕法師法號第一字,匯八方湧泉之意,親筆題寫了“靈泉禪寺”的匾額。從此,寶山寺便以“靈泉寺”之名而著稱。經隋唐兩代多次修建,這裡成了規模宏大、名僧雲集、與清涼山修定寺齊名的佛教聖地,贏得了“河朔第一古剎”的地位。民間相傳:“東坡到西坡,金銀兩大鍋。要問藏何處?請問皂角棵。”所謂東坡西坡,就是靈泉寺左右兩側的山崖。藏沒藏金銀?誰也說不清,但是人們都知道,靈泉寺所在的山溝溝,世稱“萬佛溝”。

建築結構


在參觀“寶山塔林”之前,你要先在靈泉寺遺址參觀建於唐代的一對九級雙石塔。二塔皆為方形,相距9米,其高度在6米以下。然而你可不敢小覷這對石塔,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嘆:“此雙塔是現存眾多的雙塔中年代最早者,且雕刻精美,堪稱一絕。
離開靈泉寺遺址的唐代雙石塔,你開始上山尋“寶”,看到了二三百個摩崖而刻的石龕。從年代來說,從東魏建寺之時起,歷隋唐五代,延續到北宋,那是600多年中無數石雕藝匠用生命完成的傑作。就種類來看,大致有四種:其一多題刻供養人姓名,雕一佛二弟子或兩位菩薩。其二是碑龕,皆為得道高僧的功德碑,下有龜馱,上有佛像。其三是屋龕,大多為居士所造,數量雖不多,卻因真實地再現了隋唐時期的房屋建築式樣而彌足珍貴。最後一類是塔龕,龕內既有高僧像,也有該高僧生平的題銘。四類石龕中以塔龕數量最多,且造型也最為優美,故而統稱綿延于山崖的石龕為塔林。又因所有石龕均與佛有關,因而又可統稱為佛龕。
附近百姓俗稱靈泉寺所在地為“萬佛溝”,更說明那裡的佛像浮雕已多到難以計數。在遊覽“寶山塔林”的過程中,你一定不會忽略建於東西兩山的兩個大石窟。其一為東魏石窟,是道憑法師在東山興建的“大留聖窟”,寓意為佛法常留;其二為隋代石窟,是靈裕法師在西山興建的“大住聖窟”,寓意與大留聖窟相同。兩窟均雕有佛像並刻有文字,為後世研究佛教文化發展史及石刻書法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道憑法師圓寂后,寺僧們為他在寺院西北部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對很小很小的單層方形小石塔。兩塔相距3.2米,西為存放骨灰的燒身塔,東為陪塔。
“寶山塔林”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素有“小龍門”之稱。安陽縣成立有靈泉寺文物保管所,既負責保護文物,也負責接待中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