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教

封建禮教

封建禮教是指封建社會一切規矩的總稱。一提起封建禮教,人人恨之入骨。但什麼是封建禮教呢?封建讓人很不舒服。可封建一詞是什麼意識呢?封建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若是按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來定義,則封建制度不屬於封建社會。因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會制度,而秦王朝之後封建社會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權制。官員們都沒有自己的封地。可見封建一詞定義不準。

“禮教”產生的基礎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說“封建禮教”應該說是那個時代的“禮教”。

詳細信息


所謂“禮”,是指源於氏族社會具有宗教意義的習慣和禮儀。在封建國家產生以後,具有原始習慣意義的禮經過統治階級的改造和完善,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法律的性質和效力。但是,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它的原始性、混溶性、道德性和人情性依然存在,它的倫理道德和文化價值意蘊依然如故;禮的宗法社會性也仍然得以保留,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規範體系。“禮”成為介乎“法”與“俗”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行為規範。封建禮教是封建社會中等級秩序的標誌、人際關係的準則,是封建統治者用來協調統治階級內部關係、束縛人民大眾,以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對社會有著極為深刻、廣連的規範控制功能。
《舊唐書·禮儀志》云:“故肆覲之禮立,則朝庭尊;郊廟之禮立,則心情肅;冠婚之禮立,則長幼序;喪祭之禮立,則孝慈著;搜狩之禮立,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它幾乎涵蓋了封建社會關係的各個方面,是鞏固封建君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它基本上仍是社會最根本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這種控制的實現,主要是通過道德說教和禮儀規則二種途徑。道德的經典條律是三綱五常,即關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各自名分與相互關係的規定。君臣關係的準則是君仁臣忍,這個準則也適用於其它所有尊卑、上下之間的名分與關係。在朋友之間,要講信義,這個準則也適用於其它平等的關係之間。
“信”這一道德規範在法律監督和保證的合同契約關係尚未充分發展的當時,對於維護許多行業的職業道德和人際往來關係中的信用與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義”被定義在個人善行範圍之內,以無害且有利於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的準繩,遂使時人大多修身心,安名分,嚴尊卑,序貴賤,守上下,發揮了深刻廣泛的控制功能。禮儀規則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具體的、細緻的行為規則,是統治者在全社會貫徹推行這種觀念和規範、直接約束人們行為的手段。它們補充和強化了說教。
中國歷代統治者很重視禮儀規則的制訂和推行。清朝政府一直保持著禮部的設置,主要執掌禮儀規則之事。國有《大清通禮》,部分家庭有家禮。《大清通禮》包括了政府郊天、參聖、祈年、營造、征戰等活動及人們祭祀、婚喪、飲宴、慶賀等活動的禮儀規則,此外還包括了人們在其它日常社會活動與交往中的禮儀(如君臣禮儀、師生禮儀、朋友禮儀等)的規則;就連不同等級、不同身分的人在各種禮儀場合的服飾等細節,也有明確規定。這種由國家制訂的禮儀規則,對士大夫階層有較大約束力。統治者最上層也不能隨意違禮,確實有教化作用,某些部分也貫徹到了社會下層,如丁憂(遭父母之喪)服喪之禮等。
春秋戰國時代,人人都稱“禮崩樂壞”,秦以後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就沒有“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了。雖以後各朝尊儒術復周禮,可所復的禮也與周禮大相庭徑。能說封建社會就是“封建禮教”嗎?周末的封建制度,最終形成戰國時代諸侯國林立。
周朝則諸侯國的聯合體。如古代希臘,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聯合體,但他們的文化特徵是一樣的。這個時代是出聖賢的時代,是思想自由的時代。你看中國:孔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你看世界:佛祖釋加牟尼、基督、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多少偉人出自這一時代?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封建禮教產生的是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再來看:周末的封建制度是如何產生這樣的文化成果的呢?封建:分封建制。周代的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執行自己的政策,因此思想上也是自由的。
不象後世的中央集權社會,士大夫的自由度就小多了。能使各諸侯國凝聚在一起的只有“禮教”,周王自己的封地很小,然而當時的諸侯國都去朝拜他,禮教使周王自然而然的成為中心。以後是周幽王自己不爭氣,拿國家信用開玩笑:為博美人一笑,在長城上舉起烽火,諸侯惶惶,以為大敵當前,然不知周王正指著城下的諸侯們,逗美人樂呵呢?美人笑了,國家信用失了,禮教亡了。周公含幸茹苦呀!周成王尚幼,周公全力佐之,成王成年之後又以天下讓成王,而不謀帝王之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相傳周公在吃飯時有客來,周竟將口中的飯吐出來,漱了口接待客人。周公之位,等會再見又何妨?尚禮如此,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修身、治心、明禮,幽王忘了。天子垂裳而天下治,幽王忘了。天子首先是一個禮儀的表率,正化社會風氣。
古制:“非天子不制禮樂,非上大夫不擬制度。”天子之權威,自己是禮樂的表率、以禮樂倡導文明。則流行風潮無不是跟著禮樂走(如今日之影星)。而制度之事,則並非天子一人能定,由大夫們一起商量擬定,可見社會民主。周王朝的禮樂影響是很大的,對諸侯國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雖然諸侯國握的是實權,周王是虛名,可當時的虛名卻能把實權凝聚起來。周王定朝時,曾制九鼎,象徵九洲。周朝沒落之時,有楚王想把這鼎搬那麼一二個回家,派使臣來試探周王說:“這個九鼎有多重呀?”周王察覺了楚王的用意,回道:“此鼎是國之重器,豈容你問?”楚莊王知難而退,當時的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此鼎名盛,楚莊王猶不敢以強力奪之。問鼎天下又豈能依強力?名實俱歸,德行而已。由禮,知有制度,知尊重人權,知相互揖讓。雖負販者必敬之,豈是依強而霸?諸侯雖強周公有禮。有人言禮教是枷索,當時的禮是枷索嗎?夫子畢生求一枷索?禮是天理之節文,天理正氣所在。[禮記]: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禮不可不學。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好禮,則志不懾。[中庸]:先王以斯道為美,小大由之。不恃強凌弱,這不是民主么?舉賢任能修信講睦,這不是民主么?是故君子有大道,忠信而得之,驕泰而失之。斯是良言,足以警千百萬世。
後世帝王則是以霸術而得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又豈是行周公之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岳飛精忠,竟以“莫須有”之罪刑之。又豈是周禮?周禮重臣不刑。原因是:當時的社會不能刑;一是大臣各有封地,若是行不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與諸侯共伐不道。二是大臣所犯之罪是“非禮”。而一定不是搶劫偷盜,殺人放火,也不會貧污受賄(當時的社會大臣自有領地,只有所定之稅賦,稅賦按周禮徵收,不可能再去貪污,貪污只是有了中央集權之後)。對於“非禮”的諸侯,天子一定要征伐他。以後天子“禮”的權威就減弱了,諸侯以王霸為術,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了。
由此可見,封建禮教是民主的基礎。現代社會要完善監督機制,然有監督貪污分子自有他的關係網對付監督。還不如完善監督機制的同時,建立封建禮教,法與德同治。
禮云: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取其不卑
易曰:其上知險,其下知阻。取其知阻。
易曰:二多功,五多譽。取其多功。
子曰:君子德風,小人德草。取其德草。
詩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娶其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