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街道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下轄街道

九曲街道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境內西部,地處沂河之濱,為區政府所在地。205國道206國道和省道017線等公路在駐地交匯。總面積70.82平方公里。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九曲街道原屬臨沂縣第三區。抗日戰爭時期,分屬沭水縣臨東區、莒臨邊縣太平區。1951年3月,改屬臨沂縣第十區。1958年8月改為紅旗公社。次年3月,稱獨樹頭公社。1981年12月,更名為九曲公社。1984年4月社改鄉。1991年2月鄉改鎮。2004年5月,鎮改街道。 

行政區劃


轄6個社區,44個行政村。
2020年國家統計網站公布九曲街道轄40社區如下:
2020年九曲街道統計用行政區劃代碼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371312001001111郁九曲居委會
371312001002111褚庄居委會
371312001003111鞏村居委會
371312001004111九曲店居委會
371312001005111三官廟居委會
371312001006111趙莊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07111劉村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08111李庄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09111張莊子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10111楊庄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11111胡庄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12111鍾庄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13111北王莊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14112沭埠嶺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17112王斜坊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18112朱斜坊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20112楊嶺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23112張斜坊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27111孟於埠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28111艾於埠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45111安居小區社區居委會
371312001046111東昇花園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47111府東家園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48111獨樹頭佳園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49112鳳凰名苑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0112北城花園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1112添駿家園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2111於埠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3111吾悅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4111三江領秀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5111中興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6111奧正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7111馨苑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8111沂河郡府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59111沂河官邸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60111東來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61111幸福花城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62111慧谷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63111華陽社區居民委員會
371312001064111怡海社區居民委員會

文化


文化活動

三官廟舞龍藝術
相傳三官廟村在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就有了舞龍藝術。三官廟龍燈是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繪而成,9節或12節。龍燈扛閣用打擊樂隊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風]兩種。前者節奏平穩,後者快而熱烈,力度與速度視表演氣氛而定。當表演進入高潮時,有專人在場外“打口哨”,以渲染氣氛。龍燈扛閣的舞龍者為青壯年,由兩組輪番上場,每組10人或14人。其中1人擎珠,其他分執龍頭、龍尾;8副扛閣由16人表演,8個成年人為“下扛”,8個兒童為“上扛”,多扮童男童女或故事人物。龍燈扛閣的表演由擎珠者指揮,龍隨珠舞動,套路有“站龍翻騰”“卧龍翻騰”“盤龍”“雙竄龍”“潑龍”“滾龍”等,以“速場”貫穿連接。
龍燈扛閣
起源於祀神和求雨,現一般在節慶期間表演。三官廟村緊靠沂河,為免受洪水之災,舊時百姓在汛期之前,都表演龍燈扛閣,乞求風調雨順。戰爭時期,龍燈扛閣也參加了軍隊的活動,后成為春節、元宵等喜慶節日的娛樂項目。2000年10月,三官廟村龍燈扛閣隊代表山東省,參加國家文化部、重慶市政府聯合舉辦的“重慶?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中華龍舞邀請賽,在全國參演的18支龍隊中脫穎而出。三官廟龍燈扛閣隊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全力展示了舞龍藝術的魅力,獲“齊魯神威獎”“邀請賽紀念獎”和綜合獎項一等獎。

褚庄泥玩

褚庄製造泥塑玩具已有340餘年的歷史。據傳,當年村中有一村民被征去修臨沂城牆,得一泥馬,甚為喜愛。回家后,反覆揣摩,仿其法,塑造了八洞神仙,到市面叫賣,很受歡迎,遂成專業,繼而影響四鄰,從業者日多,世代相傳,種類漸增。20世紀30年代,以鳥獸魚蟲、神話故事、戲劇人物和瓜果等題材的泥塑玩具,造型誇張,新穎奇巧,色彩絢麗,製作精良,少年兒童愛不釋手。褚庄泥玩由此銷量大增,遠銷到江蘇、河北等地,成為當地居民一大收入,從業者十之有七。時民間流傳著“貞一吳蘭印票子,不如褚庄泥哨子;鐵匠木匠強,不如佃文家泥哨行”的民謠(時臨沂城王貞一和吳蘭兩家為官府印製貨幣,褚庄褚佃文家辦泥哨行,製作批發泥玩),說明褚庄泥玩生產十分興旺。
褚庄泥玩具製作以當地特有的泥土為原料,經摻水攪拌均勻后,用泥模精心塑出各種造型,晾乾後放窯內燒制。出窯后,先在表面塗上白色粉底子,然後根據造型,塗不同色彩的摻膠顏料。多以桃紅和綠色為主調,極富熱烈、明快、活潑的氣息。後用黑色勾勒,達到多樣統一的效果。有的背部不著色,顯露泥土本色,有樸實無華的質感。有些玩具關節可以活動,嵌有蘆哨,用手擠拉能發出聲音;有的還繫上五色線繩,兒童佩帶於胸前,取端午節民間佩帶“百歲索”的習俗,以圖吉祥如意。近年來,褚庄泥玩得到進一步創新發展。其中站馬、卧牛、小鳥、青蛙、山水鳥哨、小牛頭哨、小五絲哨和諸葛亮、李逵、王祥卧魚等典故造型均屬上乘,小牛頭哨還能吹出簡單曲調。

旅遊


名勝古迹

九曲街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轄區內有小皇山漢、明、清代墓葬遺址,獨樹頭崔家大院明清古建築群,前河灣新四軍軍部舊址,陳毅舊居,中共中央華東局黨校舊址等。還有100多年歷史的三官廟龍燈扛閣和“民間文化遺產”褚庄泥塑。
概述圖
概述圖
小皇山遺址
位於轄內鞏村村西,西與金雀山銀雀山隔河相望。小皇山是一處古村落遺址。山上古墓眾多,已發現墓葬15座,其中9座漢代墓葬均為單室,墓室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層台。內有木質葬具,為單棺,僅存板灰痕迹。墓主頭向北,葬式多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較少,器形單一,僅陶罐和銅錢,陶器置於棺外填土中。斷崖上有斷面暴露灰坑、墓葬等遺跡,地表採集出石鏟、雙孔石刀、陶器蓋等遺物,證明遺址始於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下至商周、秦漢。
該遺址東西約300米,南北約4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30~150公分。5座明代墓葬為小型墓,豎穴土坑,都是夫妻合葬墓,深度在2.20~3.40米之間。墓室底部多有木板包邊的生土棺床,雙木棺並列,棺蓋放置銅鏡,棺底放置硯台與銅錢。墓主均頭向北山,腳登沂河。骨骼保存尚好,為仰身直肢葬,東側為男性,西為女性,下葬早晚明顯。隨葬品有金耳墜、金戒指、金耳勺、銅鏡、陶硯、石硯、黑瓷罐、瓷燈盞等30餘件以及“開元通寶”“大定通寶”“洪武通寶”“乾隆通寶”等錢幣40餘枚。清代墓一座,形制同明代墓,出土物品有瓷罐、銅錢。小皇山遺址對研究臨沂歷史文化和山東地區歷代葬制、葬俗等提供了實物證據,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獨樹頭村,是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佔地200多畝,分東、西兩院。西院槐蔭堂、八卦宅等古建築已拆除,現保留下來的僅為東院很少的一部分。在總體布局上,崔家大院以後門為中軸線連接各座房,兩側為輻射布局。每排房子右面各有一條衚衕,前面有一條深巷,每巷四戶,聯成一個整體,形成明顯的大戶院落。屬明末清初古建築群,有400多年歷史,對研究明清時期房屋建築構造有重要價值。
新四軍部舊址
位於前河灣村。1946年底到1947年初,陳毅、粟裕、張雲逸等新四軍領導人由臨沂城移駐該村,指揮了著名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和臨沂南線阻擊戰。1947年2月遭國民黨軍機轟炸,房屋大部被毀,現僅存8間。時軍部用過的桌椅、書櫥、馬槽等文物保護完好。2005年9月修復新四軍軍部舊址,佔地770平方米,建築面積398平方米,為臨沂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七大重點項目之一。2003年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全市紅色旅遊專線重要景點之一。2005年,被命名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陳毅舊居
位於前河灣村西北,為一處土牆草房,北方普通民居。1946年6月~1947年初,陳毅一家在村民鍾維君家居住,陳毅的小兒子陳小魯即在此出生。1947年初,陳毅一家隨軍隊撤出。現陳毅舊居6間房屋仍保存完好。
中共中央黨校華東局黨校(華東幹校)舊址
位於河東區九曲街道楊庄社區。1946年夏至1947年春華東黨校設於此,新四軍第一副軍長張雲逸兼任校長,余立金任副校長。該校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禮堂等,培養了一大批黨政軍高級幹部,對解放戰爭的勝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7年2月,華東局黨校隨華東局、華野總部北撤。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