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城街道
紡織城街道
紡織城街道是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下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紡織城街道辦事處轄區統稱紡織城,位於古城西安東郊,距西安市中心12公里。紡織城東接白鹿塬,西臨滻河水,北接隴海線,南與紅旗街道辦事處相接,面積5平方公里,城市居民10萬之眾,是西安市灞橋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紡織城是一坐傳統的工業城市,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國棉三、四、五、六廠,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紡織印染企業為支柱,以西北電建四公司、紡織科研所等十餘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 集群。紡織城交通便利,各大廠均有鐵路專線與隴海線相通;公交汽車、長途客運汽車四通八達;這裡通訊快捷,紡織城郵局、電信局代辦國內外業務,並提供全方位服務。
紡織城醫療衛生條件完備,基礎教育勢力雄厚,文化娛樂發展迅速,城市服務設備齊全。紡織城還下轄兩個都市化村莊,有靠近城市的土地千餘畝亟待開發。辦事處將為前來合作的各界有識之士提供快捷、方便、全方位的服務。
紡織城街道位於西安市區東,處灞、滻兩河之間。區政府駐地。面積5平方千米,人口10萬人。轄11個社區、1個行政村。
民國屬水溝鄉,1954年建陝西大型紡織工業基地,1955年划入西安市,成立灞橋區第九鄉,1956年改為郭家灘街道,1958年改名紅旗公社,1960年改為紡織城公社,1978年改街道。
1996年,面積5平方千米,人口8.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8.3萬人,轄向陽坊、向民坊、新聯村半坡村、堡子村、丁王村、聯盟村、郭家灘、新寺、紡建東坊10個居委會,紅旗水泥製品廠、省延河機械廠、國棉三廠、國棉四廠、國棉五廠、國棉六廠、西北一印染廠、省紡織科研所、省紡織職工醫院、紡織城工人俱樂部、西安液壓件廠、紡織城商場、西北電建四公司、市五十五中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測繪隊、西安電力機械廠、市預製廠、紡織城飲食公司、半坡博物館、市食品加工廠、市話三九局、化工設備廠、市牛奶廠、紡織城煤炭經營處、冶金機修廠、區政府、西安混凝土預製廠、西安滻河化工廠28個家委會及棗園劉、棗園蘇2個行政村。
2002年,轄向陽、六棉、五環、四棉、三棉、一印、紡醫、向民、紡星、電建10個社區,棗園蘇、棗園劉2個行政村。
行政代碼:610111001
紡織城古稱郭家灘,清代為沙谷堆社駐地。建國前,這裡溝壑縱橫,雜草叢生。建國后,1953年,國家批准在此籌建棉紡基地,先後建起國棉三、四、五、六廠、西北第一印染廠等,逐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1955年元月,劃歸西安市灞橋區管轄。
1955年5月鄉划調整,改為第九鄉(駐郭家灘)。1956年,鄉划調整,設郭家灘(街道)辦事處。1958年公社化,併入紅旗公社,1960年4月大辦城市公社,成為紡織城公社的分社。1961年4月調整公社規模,建立紡織城人民公社。1965年10月,劃歸新城區管轄。1978年改名紡織城街道辦事處。1980年復歸灞橋區。
紡織城街道辦事處共轄25488戶,86929人(其中男43758人,女43171人),其中少數民族1334人。
轄區內有紡正街、紡西街等18條街、路。8路、11路、105路、230路、241路、242路、508路、511路、715路、907路公共汽車和一條鐵路專用線貫通城區,108國道、312國道穿境而過。城區有紡織城郵政局、紡織城電話分局,通訊網路聯接國內外各地。
有中小學校21所(其中區屬中學2所,廠辦中學8所,區屬小學1所,廠辦小學10所),設489個班,教師2470人,在校學生21686人。
1993年有中西醫院和廠辦職工醫院及各類診所、衛生院15個,567張病床,醫護人員785人。
有電影院和各廠影劇院11個,廠俱樂部10個,工作人員400人。1958年創建的紡織城工人文化宮,內有影劇院、圖書、科技、象棋、美術、歌舞廳、兒童活動室、航空車、電火車、籃球場、溜冰場等設施,有工作人員20人,系當地職工群眾主要文體活動場所之一。
1993年有百人以上的商場、店4個,百人以下的10個,有旅館、招待所10所,飯館5個。照像館3個、職工澡塘10個,主要分佈在紡正街、紡南路,職工總數600人。
街道企業發展迅速。從1971年開始,由家屬、居民、社青組辦各類來料加工、服務性社辦企業遍地開花。1993年有各類廠、店、社60餘家,佔地總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職工500餘人。主要有機械修理、冶鍊鑄造、化工電子、印染織帶、捻線等,產品遍銷全國十幾個省、市、區。
1980年,灞橋區人民政府駐紡織城后,進一步加快了各方面的建設工作,紡織城已成為灞橋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