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差

肋差

通常指日本武士用來破甲的短刀,通常隨身攜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比如被賜切腹)都是用的懷劍(類似於隨身匕首),肋差的主要功用是在日本低矮的室內,長的打刀不便發揮的的情況下做格鬥使用。

一字切:通常是雙手握住肋差刃(根據長短而定),刀刃向右,大部分從肚臍下一到二寸左側的位置腹部刺入腹部,雙手用力水平方向把肋差從左向右拉,直到把腹部拉開一道一字型的口子。此時站在後面的介錯人(切腹人為了減輕激烈的痛楚,可能會於剖腹後進行介錯,即找來助手在最痛苦一刻將其斬首。

簡介


肋差
肋差
肋差的長度通常在30~60公分,比較地道的武士通常喜歡把肋差和較長的太刀同方向斜挎在腰間左邊(左撇子除外)
戰鬥時拔出打刀、太刀或者使用薙刀進行拼殺,破甲時就通常用肋差。
在古代日本地區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要求手下要絕對盡忠,這種思想世代推廣,於是演化成了後來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這種軍閥的貼身衛士和戰士也就越來越職業化。武士道精神也就幾乎成了武士們的主要思想

關於切腹


武士道精神力求勝利和榮耀,對於失敗的態度是極其極端的,武士只有用極端的方式來洗脫自己失敗的恥辱,這種方式就是大家熟知的切腹自盡......
不過對於武士來說,切腹自儘是一種只有武士才能擁有的非常神聖光榮的死法
普通的老百姓和其他職業的人是沒有資格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
很多人誤解為肋差是專門切腹的,其實不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比如被賜切腹)都是用的懷劍(類似於隨身匕首),肋差的主要功用是在日本低矮的室內,長的打刀不便發揮的的情況下做格鬥使用。也有專用肋差的劍道流派,可參見日本電影《黃昏清兵衛》。

切腹方法

一字切:通常是雙手握住肋差刃(根據長短而定),刀刃向右,大部分從肚臍下一到二寸左側的位置腹部刺入腹部,雙手用力水平方向把肋差從左向右拉,直到把腹部拉開一道一字型的口子。有時甚至把肋差還要往上提一下,讓切腹人的腸子溢出,這時切腹者已經因為劇烈的疼痛無法繼續切下去,甚至休克。此時站在後面的介錯人(切腹人為了減輕激烈的痛楚,可能會於剖腹後進行介錯,即找來助手在最痛苦一刻將其斬首。介錯人一般是剖腹自殺者的親友。)就要快速的手起刀落,將切腹者的頭砍下,以解除切腹者的痛苦。(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有些介錯要求掌握好力度,脖子也能只砍到一半左右,頭不能完全砍下,簡直是可怕至極!)
十字切:這種切法更是讓切腹者痛苦不堪,要在一字切的基礎上,上下方向切開一道十字口,所以這種切腹方法沒有一字切那麼流行。至於切腹完成的後半部和一字切是相同的!
還有三字切法等等,總之這種死法是只有沒見過的,但沒有想不到的!
切腹演變到江戶時代以後漸漸演變成象徵性的儀式。為了避免切腹者的痛苦,很多時候,用以切腹的武士刀被改為扇子或木刀,切腹者用它在肚子上比劃一下,介錯的刀就下來了,這樣的「切腹」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同於斬首,這就是所謂的「扇子切(扇腹)」。
(想要了解更多的內容,還可以去看看日本導演黑澤明比較著名的幾部影片,幾乎多多少少都涉及到了武士、武士道還有切腹的內容。這些內容在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後的武士》中也有提及。)

推薦電影

切腹
切腹
《切腹》(日本 1962年)
在帶有中國特色的關於日本武士道的影片中我們往往看到,裡面的“日本人”切腹時,拿把長刀,想都不想,對準丹田就猛的一刀刺下去,往往刀尖從背部刺出來,這樣的只能叫刺腹,而不是地道的切腹,這樣的死法是非常不地道的!
戰國時代的武士地位較高(比出身卑微的忍者地位高很多!),憑藉其地位,除了為主人辦事外,可以不用參加老百姓的日常生產勞動,主要收入是靠主人的封賞,地界的出租,和對百姓釋放高利貸等。
不過在明治維新后武士集團漸漸受到國內改革新勢力和國外列強的迫害和剿殺,逐漸衰退甚至消亡。武士這個職業也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