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爭

夷夏之爭

夷夏之爭,亦作“夷夏之辯”。屬於中國佛教史事。圍繞外來佛教是否適合中國民情而展開的論辯。

目錄

正文


夷夏之爭,亦作“夷夏之辯”。中國佛教史事。圍繞外來佛教是否適合中國民情而展開的論辯。最早見於《理惑論》,反佛排佛者從維護儒家禮制上立說,把佛教視為“夷狄之術”加以排斥,該論則援引“道德之實”予以反駁。迄於南北朝,道士顧歡作《夷夏論》,更從道、儒兩教立場貶斥佛教,謂“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意為“夷狄”殘忍剛愎,故需佛教業報輪迴之說威懾之,華夏“慈柔虛至”,故儒、道最適國情。南朝宋、齊間謝鎮之作《折夷夏論》(即《與顧道士書》)、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明僧紹撰《正二教論》等,對此觀點多方駁難。綜其要義有二:(1)佛教適用於夷夏各類眾生。如《正二教論》云:“佛以一音,隨類受悟。在夷之化,豈必三乘;教華之道,何拘五教?”(2)夷、夏同為人類,並沒有原則區別。如《折夷夏論》云:“人蔘二儀,是謂三才;三才所統,豈分夷夏?則知人必人類,獸必獸群。”《難顧道士夷夏論》云:“炮烙之苦,豈康、竺之刑?流血之悲,詎齊、晉之子?”“推檢性情,華夷一揆。”據此,本屬三教優劣之辯,轉成夷夏優劣之爭。這種爭論,中經唐、宋,以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