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

夷夏

徠夷夏拼音:yí xià,漢語詞語,是指少數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亦是夷狄與華夏的並稱。出處《論語·憲問》。用作主語。

觀念


夷夏觀念,夷,原指中國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后泛指外國;這有尊中國貶外國之意,古代國人自認為居龜背中心,其他國家稱狄蠻夷居龜殼邊緣的荒蠻之地,理論依據是五行學說的中央戊己土。夏,華夏,指中國。是漢武帝建立漢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漢族學習,(包括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明滅亡后崇禎這個年號在朝鮮還用了好幾百年,可見受華夏文化的影響多大),所以產生了優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較歧視其他民族,就是夷夏觀念。

詞義

中國,又以“華夏”、“皇漢”、“漢國”、“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等的代稱出現。“夏”,在商、周以前有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是現存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文獻,其中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之言;按《說文》中的釋義,“華,榮”,“夏,中國之人”。《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按照這裡的說法,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而“華夏”的意思就是“身穿漢服的禮儀之邦”。而漢語“中國”一詞,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漢語以及禮樂衣冠是中國的特徵,后逐漸帶有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中國以外稱為四夷。在漢人心目中,其直接統治地區是為中國本土,其周圍四夷均為臣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南北朝建“四夷館”。明朝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等等。四夷必須臣服中國。滿清征服中國以來,傳統中華帝國作為天下中心,中國優於四夷的默認就漸漸被打破了。
夷夏徠之辯
夷夏徠之辯

詞源

根據商朝皇族實錄顯示“中國”是忠愛國家比干取心,中國發音以河洛語發音為忠國。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銘文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篇銘文把“中國”指為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在上古文獻《尚書·梓材》中(前六世紀彙編),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是指當時周朝統治下的全國而言。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都城為“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孟子》記載了一次齊王的談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此“中國”為都城之意。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史記·孝武本紀》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朝以來,“中國”一詞逐漸演變稱為正統的朝代的標誌,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朝,北朝以據有中原正統而自稱“中國”,南朝以傳承前朝正統而自稱“中國”。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除制定國號為天下之號外,如唐、宋、明等,也把“中國”作為正統朝代的標誌稱號。但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國父孫中山把中華民國的國號簡稱為“中國”,在中華民國國內的各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英文稱“ China”,才首次成為近代廣泛使用的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簡稱“中國”,國字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國家,一是指都邑。後來中國作為京師的含義漸漸不用,而作為全國的含義卻通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