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村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紅河鎮轄村

清泉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紅河鎮東南部,距鎮政府2.5公里,東與浴馬溝村相接,北與紅河隔望,西與南家莊接壤,南與李家官莊村和台東官莊村相連。全村地處半丘陵半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東西最大距離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公里。全村佔地面積317.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14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桑蠶黃煙及各類蔬菜。

歷史沿革


1931年,創辦學堂,共23名學生,吳石渠任教師。
1938年,吳啟效、吳功成等人參加馬保三領導的八路軍。
1948~1954年,吳化錫、吳建忠、吳啟孝、吳思新等先後在淮海戰役、朝鮮上甘嶺戰役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53年,成立常年互助組和農忙季節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清泉村
清泉村
1955年,設立完全小學。
1957年3月,建立黨支部,吳昌記任建華社書記,吳登榮任興華社書記。
1969年12月,創辦合作醫療,吳義三、吳溫秀擔任赤腳醫生。
1970年1月,吳子臣參加省學習毛澤東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是年11月,全村通電。
1975年2月,進行第一次村莊規劃。
1976年3月,《人民日報》報道清泉村創辦合作醫療的做法和經驗,1980年3月,《農村大眾》二版頭條報道清泉村改包工定額為聯產計酬的經驗。
1994年4月,整方改土治理南嶺100公頃,建起4座揚水站,徹底解決了南嶺土地的水澆問題。
1998年,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焦點訪談”欄目曾就黨風廉政建設到村裡進行採訪報道。
是年,山東電視台報道清泉村實施民主理財做法。
2000年春,投資10萬元,建起全鎮第一家村級養老院。
是年4月,山東省計劃生育委員會“計劃生育村民自治與基層基礎工作”調研小組調研村級計生工作。中國社科院民心工程及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考察團視察村務公開欄,並召開了座談會。
2001年4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農業部等4部委專題調研清泉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是年7月,黨支部書記吳經三被中東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全村共有523戶,總人口為2023人,人口呈現負增長。姓氏全部姓吳,均為漢族。

政治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50年6月,成立黨小組,成員有台東村的吳功儉、吳昌華,李家官莊村的王立合,清泉村的吳昌記。由吳昌記任組長。黨小組成立后,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各項工作。1957年,建立黨支部,黨員8人。吳昌記任建華社書記、吳登榮任興華社書記;1959年,吳建成任清西隊(建華社)書記,吳連宗任清東隊(興華社)書記;1960年,吳連宗任支部書記;1961年至1980年10月,吳子臣任支部書記;1980年10月至1989年12月,吳昌榮任書記;1990年至1992年,吳學功任書記,吳經三任書記。多年來,該村黨支部不斷加強自身組織建設,形成了強
清泉村
清泉村
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是全縣紅旗單位。2000年12月,該村黨員活動室被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先進黨員活動室”稱號。2000年,全村共有黨員52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9年春,建立村政權和村農會,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法,選舉吳奎升任村長。1967年3月,成立清泉大隊革命委員會,吳子臣任主任。1984年11月設立村民委員會,設委員4人,吳學功任主任,下設4個村民小組。2000年清泉村民委員會由6人組成,主任吳樂廣,副主任吳繼信,治保主任吳細信、吳樂懷,委員吳新春、吳維先、劉夕貞。

經濟


經濟發展

建國初期,全村國民生產總值10萬元,1978年48.8萬元,2000年1626.8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所佔比重分別為6∶2∶2。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26萬元,人均收入3800元。
清泉村
清泉村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42.5公斤,總產量4.5萬公斤。1954年,吳光遠和吳自昌分別創辦起了常年互助組;1955年秋全村先後辦起4個初級合作社,1956年奪得了糧食、黃煙、花生的特大豐收;是年秋,組織成立興華社和建華社兩個高級合作社。
1969~1976年,全村村民在黨支部書記吳子臣的帶領下,共修大寨田800畝,改造良田400畝,打機井19眼,修建兩級揚水站2處。栽植白揚樹3萬多株,蘋果樹1500株,梨樹500株。期間,村裡先後購置柴油機、汽油機、電機、脫粒機、播種機等機械。1975年,糧食畝產480.5公斤,比1965年翻了五番,實現了四個“百萬”,即向國家貢獻一百萬斤、集體儲備一百萬斤、留種子飼料一百萬斤、村民口糧一百萬斤。
1982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田2300畝,平均畝產534.5公斤,總產123.05萬公斤。黃煙400畝,畝產265.5公斤,總產11萬公斤,收入164.6萬元。棉花600畝,畝產皮棉58.5公斤,總產3.48萬公斤,收入16萬元。
自1992年11月吳經三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先後投資45萬元,投工20萬個,動用土石方56萬立方米,整方改土治理南嶺1500多畝,建起揚水站4座,鋪地下管道7000多米,打機井20多眼,全村95%以上的土地實現了水澆化。植樹30多萬株。同時發展桑園500畝。村集體投資26萬元,建起高標準小蠶共育室65間,蠶繭年總收入達100萬元。發展大棚瓜菜和大田瓜菜1500畝,畝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肉鴨、肉雞養殖戶發展到60戶,年總收入達60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作物總收入355萬元,牧業收入721萬元。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工業:該村工業始於1962年,是年建起磚窯廠,年產磚100萬塊,收入3500元。1985年以來,陸續辦起榨油廠、農機維修廠、木器廠、粉條廠、麵粉廠、水泥預製件廠、紙製品廠、花生加工廠、地毯廠等工業企業,年產值100萬元,利稅30萬元。至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25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320萬元,創利稅41萬元。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建國初期,從事第三產業人員20多人。1978年從業人員達50多人。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0多人,實現總產值230萬元,創利稅62萬元。

文化


村名由來

因村內泉水清澈,不枯不竭,故名清泉。元代已有此村。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始祖吳達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定居。該村明朝(1368~1644年)屬安丘縣仁順鄉清泉里,清朝(1616~1911年)屬安丘縣六鄉紅河社,民國(1912~1948年)屬安丘縣第五區紅河鄉,1948年5月屬昌樂縣清泉區清泉鄉,1958年屬平原人民公社,1981年屬紅河人民公社,1984年5月屬紅河鎮。

代表人物


吳子臣:(1929~1994)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山東省人大代表。歷任區信用社代辦員、主任、村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等職務。1961~1980年任清泉村黨支部書記。支部書記期間,因政績突出,1975年10月至1976年10月兼任平原人民公社黨委副書記,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擔任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1969~1976年,他親自帶領全村廣大群眾整修大寨田800畝,打機井19眼,修建兩級揚水站2處,控制水澆地面積2000多畝。移河搬沙、移林填灣、挪庄填灣改造良田400多畝。1970年以後,多次出席省、市農業先進集體代表會。村黨支部連續10年被評為縣、社先進黨支部。
清泉村
清泉村
吳經三:1947年1月生,1978年參加工作,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小學文化,昌樂縣人大代表。1978年任生產隊副隊長、組長,1983年進兩委班子,歷任村委會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1992年11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團結帶領村兩委幹部,先後發展高效創稅作物3500畝,養鴨、養雞大棚100個,個體、私營經濟業戶36戶。同時,切實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修建揚水站4座,鋪設了地下管道7000多米,打機井20眼,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和閉路電視天線,購買了學生專用車,創辦了養老院和莊戶劇團。2000年,集體固定資產達1000多萬元。1997年,被中共濰坊市委、濰坊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個人”稱號。2001年5月,被濰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是年7月,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獲得榮譽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1983年5月,被中共濰坊地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自1997年以來,連年榮獲“昌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8~2000年連續3年被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安全村”。
清泉村
清泉村
1999年,被中共濰坊市委授予“實施民心工程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00年被中共濰坊市委、濰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至1999年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被山東省計劃生育委員會、省計生協會評為“計劃生育協會工作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