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下設學院
天津徠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2001年改建為歷史文化學院。主要學科:世界中世紀史、世界近代史、西歐經濟-社會史平。學院共有教職工47人,專職教師34人。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學院擁有歷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設歷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目前設有世界歷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門史(歐洲經濟-社會史)、考古及博物館、歷史地理等7個博士點;設有專門史(歐洲經濟-社會史)、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地理、考古及博物館和歷史文獻學8個碩士點,覆蓋了歷史學全部二級學科。同時招收教育碩士、高校教師碩士和文博專業碩士。在校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約270人。學院設有歷史學、世界歷史、旅遊管理和博物館學四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800餘人。學院結合自身情況和社會需求,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調整更新,在體現課程設置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優化課程結構,倡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科研帶動教學的指導思想,注重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社會歡迎,就業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學科建設取得標誌性成果。學院設有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專門史(經濟—社會史)、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5個碩士點,覆蓋了歷史學大部分二級學科,同時招收教育碩士。2005年,學院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歷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申報、世界歷史博士學位授予權申報均順利通過通訊評議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評議,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即將跨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學院設有“經濟—社會史研究中心”和“現代社會歷史理論與實際研究所”,其中“經濟—社會史”側重中西方社會轉型問題的研究,以其研究內容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特色和豐碩的研究成果而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是天津市重點建設學科,“十五”期間獲得450萬元的建設經費,辦有國內第一個專門學術刊物《經濟—社會史評論》,開設了“經濟—社會史評論”網站。目前,學院已經形成以“歐洲經濟—社會史”研究為特色和龍頭的學科群,確立了學院今後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方向。此外,學院還是“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理事長單位,建有“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網站”。
專業建設和教學獲得顯著成績。適應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需要,並與國際教育接軌,學院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目前設有歷史學、世界歷史、旅遊管理和博物館學四個本科專業。學院結合自身情況和社會需求,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以科研帶動教學的指導思想,注重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博系教師陳晨
學院的辦學條件在近年來獲得了根本性的改善。圖書資料室藏書6.3萬冊,中外文專業期刊77種,其中古籍4600餘冊,外文專業圖書1000餘冊;經濟—社會史學科西文資料庫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已收錄900餘種外文資料。學院文物室收藏有從原始社會到近代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字畫等珍貴歷史文物1800餘件;建有模擬導遊實驗室、文物鑒定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電腦機房等專業教學和科研設施,儀器設備種類、功能齊全,為教學、科研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
國內外學術交流活躍。近年來,學院先後舉辦了“社會轉型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經濟—社會史學術研討會”、“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及“世界歷史博士生導師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史學名家講學約40人次。為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學術水準,學院每年派出一位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出國進修。至今已派出3名學者到英、美訪學,並將依例逐年實行;學院與國外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了穩定的學術聯繫,如英國的劍橋大學、伯明翰大學、利茲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國內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都有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侯建新: 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孫立田: 歷史文化學院黨委書記
張 浩: 歷史文化學院行政副院長
楊 慶: 歷史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
學院辦公室 | |||||||
主任:韓 麗 成員:高學智 晏 莉 | |||||||
教學科研辦公室 | |||||||
副主任:楊嘉麗 | |||||||
學科建設辦公室 | |||||||
主任:徐悅 郭 婷 | |||||||
專業圖書館 | |||||||
主任:張根有 成員:劉 芮趙 暘孫曉明 | |||||||
學院實驗室 | |||||||
主任:張 浩(兼)成員:楊 彤 張 方 | |||||||
學生工作辦公室 | |||||||
副主任:呂 由 金東瑞 | |||||||
教授委員會(履行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等職能) | |||||||
侯建新 | 王亞平 | 劉景華 | 馬俊民 | 李學智 | 田 濤 | 劉金明 | 孫立田 |
中國史教研室 | |||||||
主任:馬俊民 副主任:楊西雲 田濤 | |||||||
李學智 | 劉金明 | 肖立軍 | 何德章 | 張秋升 | 靳潤成 | 宮寶利 | 娜 拉 |
吳德義 | 馬瑞江 | 閻書欽 | 唐華全 | 郭玉峰 | 龐玉潔 | 張沛之 | 石洪波 |
張玉興 | 羅艷春 | 張 葳 | 曹志敏 | 於雙遠 | 鄧玉娜 | ||
世界史教研室 | |||||||
主任:王亞平 副主任:龍秀清 | |||||||
侯建新 | 劉景華 | 孫立田 | 謝豐齋 | 王 臻 | 徐 濱 | 楊 薇 | 李榮靜 |
李友東 | 袁指揮 | 鄭 陽 | 耿 志 | 張曉晗 | 趙文君 | 樊百玉 | 路光輝 |
馮金鵬 | 邊 瑤 | 劉雪飛 | 陳金鵬 | ||||
考古及博物館學教研室 | |||||||
副主任:張懷安 | |||||||
周延良 | 楊效雷 | 毛 曦 | 賈艷紅 | 杜 勇 | 魯 鑫 | 潘 晟 | 郝艷華 |
隋 璐 | |||||||
旅遊管理教研室 | |||||||
主任:劉金明 副主任:張建梅 | |||||||
張浩 | 張春生 | 宋鐵正 | 張沛之 | 李榮靜 | 李紹芳 | 王佳欣 | 楊 彤 |
黃莉蘋 | |||||||
歐洲文明研究院 | |||||||
負責人:侯建新 | |||||||
王亞平 | 劉景華 | 龍秀清 | 田 濤 | 孫立田 | 楊 薇 | 徐 濱 | 張曉晗 |
現代社會歷史理論與實際研究所 | |||||||
負責人:李學智 成員:李友東 |
(1)集體發展與個人發展密切結合,有規劃、有措施。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發展規劃,鼓勵以個人發展為基礎,以獲取博士學位為手段,提升每個人的專業水準,以期建成以博士為主體的、敬業愛生、成果豐厚、寬容和諧的一流教學研究團隊。
(2)以我為主,挖潛增容。鼓勵現有教師提升學歷和水平,幫助他們到國內外名校進修。“十五”以來,克服經費困難,學院每年派一名年輕教師去國外進修半年以上,目前已有4名青年教師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利茲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完成進修,效果顯著。2000年以來有18人次出國、出境訪問或參加國際會議。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玉興
(3)把國內外知名專家請進來。一是聘請齊世榮、李學勤、李文海、馬克堯等12名一流國內外學者做學院兼職教授,定期講學;二是擴大學術交流,培訓師資隊伍。僅近三年3年就舉辦30多次學術報告。另外,國際會議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3次。
(4)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內部學術與教學問題交流經常化、規範化。學院舉辦內部學術沙龍,每月最後一周進行,學院教師輪流主講,既是亮相,也是溝通與切磋。
(5)擴大師資隊伍的學術骨幹,引進知名學者。自90年代起,學院在全校率先吸納博士,提升師資水平,改學院院結構,同時引進知名學者,例如王亞平教授是東北師大世界中古所所長,該所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劉景華教授是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
學院注重基礎課程講授與建設,基礎課教師由院長直接聘任,包括知名學者。注重樹立教學典型,如教學名師馬俊民教授,優秀教師、師德標兵李海濤教授多年來工作在教學一線,其教學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注重課程設置改革,必修課程突出專業的基礎性,選修課程形成系列,按模塊編排,形成系列,取得明顯的效果。五年來學院課程建設成果顯著,建有精品課、網路課、雙語課程38門,推出一批教改項目和成果,獲得多項教學成果獎。
精品課2門
國家精品課程—《史學概論》
學校精品課程—《中國史學史和歷史要籍介紹》
優秀課10門
旅遊學概論 中國史學史 旅遊市場學 西方史學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古代史 旅遊管理學原理 旅遊經濟學 世界中世紀史 旅遊資源開發
雙語課2門
西方史學名著選讀
旅遊學概論
網路課程24門 已建成9門,15門正在建設中
學院在90年代提出“三個一”的教學監控和評價體系:即上好每一堂課;出好每一份試卷;指導好每一篇畢業論文。為使其經常化、制度化,我們建立起一系列制度,包括教學標準、同行聽課制、學生信息員反饋制、教考分離制以及獎懲機制等,建立教授委員會,加強動態管理。
我院還強化課外兩個環節。一是推出百本經典閱讀書目,鼓勵課外自主修讀,學生自願組成的讀書會與教師指導相結合。同時邀請專家講座,擴大學術視野,目前設立名家講座“中國與世界:社會經濟文化講座”,近兩年計劃推出30次,全部對本科生開放。另一個就是教學實踐環節,目前正式簽約的實習基地有:天津檔案館、天津博物館、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歷史教學》編輯部、周鄧紀念館、平津戰役記念館、西青旅遊局等。
培養系統掌握歷史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並掌握一般教育及歷史學專業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德、智、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一定研究創造能力的專門人才。
中國徠通史、世界通史、史學概論、中西史學史、國學選讀、西方文化史,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中國歷代斷代史、世界主要地區國別史、國際關係史、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專門史及天津地方史等。
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專業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學校歷史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經濟、文化等部門從事研究和管理工作。
培養系統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有運用旅遊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旅遊管理實際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畢業生可以從事旅遊行政管理和旅遊專業教學工作及導遊工作,其中國際旅遊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勝任組織、接待國際旅遊團隊的工作。
培養具備世界歷史專業知識、精通一、兩門外語,能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多功能人才。為本校及各高校世界史專業輸送優質研究生生源;為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及公安、法院、海關、商貿等涉外部門、行業培養精通外語、了解各國各地區歷史文化與現狀的科研、諮詢、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西方史學史、專業外語、文化人類學著作選讀(雙語)、西方史學原著選讀(雙語)、國別史、專題史(西歐經濟-社會史、西方法律社會史、中西社會轉型比較、西方政治史、西方社會史、西方文化史、國際關係史......)等。
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政府機關、學術研究、文化教育、外交外貿、國際文化交流和新聞出版等部門及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工作。
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學、文化遺產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及文化遺產評估與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以及新聞出版、海關、商檢、銀行、保險、拍賣典當、公安司法、教育等單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文物與博物館學的基礎理論、具有較高的文物鑒賞、保護、管理與研究能力的高級複合型人才。
中外通史、中國物質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物學概論、考古學概論、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文物市場學、藏品管理與陳列設計、文物鑒定技術、文化遺產法規、宗教與民俗.中國古代建築等。
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文化遺產評估與鑒定、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管理以及文博、旅遊、文物珠寶行、拍賣典當等部門經營與管理工作。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附碩士點)介紹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是在原同名碩士點的基礎上,於1998年正式批准設立。該學科為我系傳統的優勢學科,在國內史學界有重要影響。設立至今,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1人,已有6人獲博士學位。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是闡述歷史學的理論、方法及歷史學自身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學科領域。該博士點以培養深入掌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熟悉中外史學理論和史學史、具有創造性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學術人才為目標,致力於以新方法、新理論促進跨學科史學的發展,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主要研究方向為:(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史學方法論;(二)唯物史觀與現代化進程比較研究。(三)唯物史觀與歷史文化比較研究。
該學科學術隊伍整齊,年齡結構合理,後備力量雄厚。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曾多人次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七五"、"八五"、"九五"項目,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等)30餘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多項。李學智教授作為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現代化問題以及歷史文化問題的比較研究,承擔各級多項重要研究課題。
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學位點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點1982年批准設立,1983年正式招生。該專業以培養掌握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具有較寬廣的中外史學理論知識、能從事獨立研究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已招收碩士研究生48人,畢業41人。
本碩士點研究方向、發展狀況。學術隊伍組成與同名稱博士學位點一致。
“世界史”博士點介紹(正在建設中)
“世界史”碩士點介紹
"世界史"博士點是在原同名碩士點的基礎上,於2005年正式批准設立。該學科為我系傳統的優勢學科,在國內史學界有重要影響。該學科學術隊伍整齊,年齡結構合理,後備力量雄厚。學科帶頭人為王亞平教授。本專業課程設置依據21世紀歷史學發展趨勢、培養目標和研究方向確定。課程設置強調理論化、數量化、系統化、經濟化、生態化和社會化,體現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特點,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並舉的碩士學位點。
主要學位課程有:世界中世紀史、世界近代史、西歐經濟-社會史平;選修課程有:西歐法律制度史、宗教社會史、西歐教會史、轉型時期中西經濟-社會比較、西歐中世紀鄉村生活研究、中西民眾宗教信仰比較研究,等等。
本學科點的指導教師都具有相當的堅實的學術基礎,其中幾位指導教師曾在德國、英國進修或者作為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承擔過多項國家科研基金項目;出版了近10部專著,先後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各種學術期刊上發表過60餘篇論文;獲得省市和學校科研成果獎4項。本學科的指導教師在教學方面也具有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已經培養了10餘名碩士研究生,在大學以及新聞機構工作。並有三人在復旦大學、東北師大以及德國漢堡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本學科點擁有相當數量的圖書資料和學術刊物供學習和研究使用,其中有各類學科級的期刊,如:《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哲學研究》、《經濟研究》,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哲學、宗教、文化各專集均自創刊起連續訂閱。有Economic History Review,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and Theory等十餘種西文期刊。
“經濟—社會史”碩士點介紹
"經濟-社會史"(專門史)也是我院長期從事研究的優勢學科,富有學術前沿性、中外史學交融性和關照我國的現代化事業的現實性等特點,在國內史學界已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專門史研究領域。
經濟-社會史在西方已有數十年的發展史,目前已成為西方史學界的重要新興學科。它將經濟史與社會史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從社會整體上和長時段的大趨勢上研究和說明問題。經濟-社會史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天津師大的經濟社會史學科頗有特色,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交叉、三個特徵":那就是以西歐向近代社會轉型問題研究為中心,實現經濟史與社會史的交叉、世界史與中國史的交叉,堅持人文的、大眾的和整體的歷史觀。主要研究方向為:(一)西歐經濟史與社會轉型;(二)西歐宗教文化與社會轉型;(三)西歐性別婦女史與與社會轉型;(四)中西經濟-社會史比較。
本學科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年富力強,4名正教授、3名副教授,3名講師,其中一名博士生導師(同時兼職東北師大世界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四名碩士生導師,平均年齡46歲,成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曾多人次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七五"、"八五"、"九五"項目,國家級"十五"重點教材,經常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種學術專著出版。近年推出的《經濟-社會史研究叢書》(2001年)、《史學研究新方向:經濟-社會史》(2002年)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侯建新教授作為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英國及西歐經濟-社會史、中西經濟-社會史比較研究,推出了一批系統的、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承擔各級多項重要研究課題,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獎勵,有廣泛的社會反響。
“中國古代史”碩士點介紹
"中國古代史"是歷史系具有較深厚的學術積累和較高學術水準的骨幹學科。20世紀80年代,一批知名學者如萬九河、周乾榮、李光霽先生等在該學科任教時,曾培養了先秦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兩個方向多屆碩士研究生。該碩士點於2000年批准設立,2001年正式開始招生。
中國古代史是以先秦至鴉片戰爭的中國歷史為研究對象、揭示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學科領域,該碩士點以培養具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專業知識、掌握基本研究手段、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術人才為目標,主要研究方向為:(一)隋唐史;(二)先秦史;(三)中國古代社會史。
本學科學術隊伍以以中青年學者為骨幹,成熟穩定並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由9人組成的學術梯隊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完成國家級、部(省)級等20餘項研究課題,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近30部。研究領域覆蓋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多篇(本)論著獲得全國性和天津市獎勵。學科帶頭人馬俊民教授在隋唐史研究領域具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創新精神,對一系列史實的考證和論述成果有獨到之處,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有所突破,或填補了研究空白,為國內史學界專家和港台學者廣泛承認。
“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點介紹(正在建設中)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科教學、歷史)點介紹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是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早在1989年,歷史系就設置了"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碩士點,長期從事歷史教育學碩士的培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該碩士點以培養具有紮實的歷史教育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歷史教育的發展有較深刻的認識,能夠從事高水平教學和科研的人才為目標。
本學科學術隊伍齊整,年齡、職稱結構合理,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現有成員6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科研成果豐厚。自1990年以來,曾承擔教育部師範司"高師歷史專業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規格和相應課程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等十餘項研究課題,出版《歷史學概論》、《歷史教育學》、《中學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等著作十餘部,在國家及省級報刊、雜誌上發表論文80餘篇。馮培蘭副教授作為本學位的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天津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歷史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有一系列重要著述發表,曾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主持的高中歷史教師參考用書的編寫工作。日前,以該學科為骨幹,我院被教育部批准為"新課程改革國家培訓基地"。
歷史文化學院實驗室經學校批准2006年3月成立。
實驗室下設模擬導遊實驗室、文物鑒定與修復實驗室、字畫裝裱及修復實驗室、課件製作中心等,總面積約500平方米。主要面向歷史學、旅遊管理和博物館學3個專業開放,同時也向其它相關專業開放。實驗室共有設備350餘台件,價值約250萬元,其中萬元以上設備61台套。
模擬導遊實驗室和網路機房,分別設在興文樓C506室和C508室,面積共約360平方米,其中計算機台數100餘台,P4以上配置約佔98%,攝錄編設備現已達到專業高清水平。主要開設的本科實驗課程有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模擬導遊等。
文物室設在興文樓C509-516室,面積共約240平方米,藏有石器、玉器、陶器、青銅器、瓷器及書畫等各類文物1800餘件,主要用於歷史學和博物館學專業教學和研究。開設的本科實驗課程有字畫修補與裝裱、古玩雜項鑒賞與評估、珠寶玉石鑒定等。
課件製作中心負責全院教學課件和網路課程開發、製作及網站維護。學院開發的多媒體課件和網路課程已達30餘門,其中獲國家級獎1項、市級獎2項、校級獎4項。
侯建新教授專著《現代化第一基石》獲中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年)
龐卓恆教授專著《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 獲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侯建新教授《西方法律傳統與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文(《歷史研究》1999-2期)獲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
李節傳教授專著《抑制美國—朝鮮戰爭中的加拿大》 裉旖蚴械詘私焐緲朴判慍曬??冉保?002年)
田濤教授的《晚清國際法輸入述論》一文(《新華文摘》2000-3期)獲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2年)
龍秀清教授《中古教廷財政收入動態考察》一文(《歷史研究》2001-1期)獲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2年)
劉景華教授專著《西歐中世紀城市新論》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基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
侯建新教授專著《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並與英國鄉村比較》 獲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年)
龐卓恆教授《中西古文明比較》一文(《社會科學戰線》2001-7期)獲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年)
龍秀清教授專著《西歐社會轉型中的教廷財政》獲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年)
侯建新教授專著《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獲中國高校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
李學智教授專著《民國初年的法治思想與法制建設》獲天津市第十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6年)
侯建新教授《“封建主義”概念辨析》一文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8年)
劉景華教授專著《走向重商時代——社會轉折中的西歐商人和城市》 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年)
孫立田教授《中世紀英國維蘭土地權利考察》一文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年)
龍秀清教授《羅馬教廷與商人關係的歷史考察》一文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年)
◎劉景華教授專著《歐洲文藝復興史——科學技術卷》獲天津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0年)
◎吳德義教授《建文史學編年考(古籍整理)》一文獲天津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0年)
◎潘晟副教授《宋代的<禹貢>之學——從經學傳注走向地理學》一文獲天津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