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法學院

天津大學法學院

天津大學法學院,其前身為北洋大學法科。北洋大學法科始建於1895年10月,是我國近代最早開辦的法學高等教育專業,培養了包括民國外交部長王寵惠、民國著名外交家王正廷、海牙國際法院首位法官徐謨、革命烈士張太雷等人在內的諸多海內外知名人士。北洋大學法科在實踐中所積累的豐富辦學經驗和形成的較為完善的法學教育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天津大學法學系所擁有的珍貴歷史財富。1924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自此,北洋法科教育中斷,1994年1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天津大學正式設立經濟法專業,主要承擔法學專業研究生、本科生、法學輔修學位和法學雙學位課程的教學任務,1998年,天津大學法學系設立經濟法專業碩士點,2015年6月17日上午,天津大學法學院正式揭牌成立,2019年獲批法學一級博士點。

歷史沿革


天津大學(北洋大學)法科創建於1895年,“律例學門”是當時四大專業之一,中國現代法學高等教育由此發端。中共早期領導人張太雷,法學大家王寵惠、王正廷、徐謨、郭雲觀、燕樹堂、吳經熊趙天麟等人均受教於北洋大學律例學門。
1920年北洋政府訓令指示北洋大學專辦工科,法科1920年正式停辦,至此北洋法科併入北京大學。
1994年1月天津大學正式設立經濟法專業,1997年11月成立法學系,2015年6月17日正式復建法學院。
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5人。學院設有法學本科專業、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法律專業學位碩士點。各層次在校學生達400餘人,其中在校研究生150餘人,在校本科生250餘人。
學院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環境。設有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最高人民法院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中心、中國智慧法治研究院、人類遺傳資源法與政策研究中心、中國行為法學會司法行為研究會秘書處、天津市法學會環境資源法研究會秘書處、天津市法學會憲法學分會秘書處、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科技法學研究所、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機構。學院與耶魯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萊斯大學、紐約大學、杜克大學美國里士滿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悉尼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慶應大學、印度Jindal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建立了合作關係。
學院復建以來,國家級項目共獲批十餘項,其中包括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獲得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第四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多項。學院組織了三十餘次全國規模的大型學術會議,獲得國內外法學界的高度關注。CCTV、法制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社科報、中國環境報、人民法院報、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報導。

教學設施


天津大學法學院
天津大學法學院
除天津大學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可供師生利用外,學院還擁有設施完備的模擬法庭、藏書豐富的中外文圖書館,為培養現代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培養目標


法學系旨在培養:掌握紮實的基礎法學和部門法學知識,具備良好的法學理論修養和業務素質,同時具有一定的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知識和較高的外語、計算機水平,不僅能勝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立法、司法和法律服務工作,而且能適應企業管理、外貿、市場營銷等各類部門需要的,複合型高級法律人才。
天大法學院的辦學宗旨即:培養不僅具有法律知識,還具有職業立場、職業思維、職業責任的法律人才,建立高起點、國際化、有特色的法學院。

合作交流


2020年6月17日,天津大學舉行首屆中國高校法學教育創新研討會暨天津大學法學院復建五周年座談會,發布《法學教育創新聯盟成立倡議書》。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導下,法學教育創新聯盟(我國“新文科”首個聯盟)正式成立。天津大學法學院成為發起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