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依賴

心理術語

徠物質依賴,是指長期濫用某種物質后,產生一種心理上與軀體上的強烈而不能剋制尋覓該種物質的狀態,冀以體驗重複使用該物質的心理快感,同時避免戒斷的軀體不適。前者稱為心理依賴,後者稱為軀體依賴。過去物質依賴有一個同義語,叫做“葯癮”(物質成癮)。

定義及特點


定義

1957年世界衛生組織對“葯癮”作了如下定義:由於反覆使用藥物而產生了對個人和社會有害的,並使軀體出現周期性或慢性的中毒狀態。

特點

同時還具有下述特點:①為了能繼續使用這些藥物而不擇手段去獲取它;②用量不斷增加(產生耐藥性);③可產生精神性的和軀體性的依賴(戒斷癥狀),對個人、社會產生惡劣影響。統稱為物質依賴或藥物成癮。

物質濫用


物質濫用是指違反社會常規或與公認的醫療實踐不相關或不一致地間斷或持續過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質的現象。這種濫用遠非嘗試性使用、社會娛樂或隨處境需要的使用,而是逐漸轉入強化性的使用狀態,從而導致依賴的形成。

毒品依賴現象


據1980年國際麻醉品管制局工作報告指出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起,許多國家出現嚴重的麻醉品依賴(俗稱毒品依賴或吸毒)現象。到80年代,情況更加嚴重,使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受到影響。目前,全世界吸毒人數至少已達到4800萬,每年有10萬人死於吸毒。非法毒品年交易額達5000億美元,僅次于軍火交易,其規模大於石油貿易,相當於世界貿易總額的1/10。以美國為例,1973年統計,全國有北美大麻成癮者數百萬人;嗎啡類麻醉成癮者56萬人,佔總人口的0.3%,相當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總數的一半。在美國,初次發病的急性精神病患者,都要常規作尿苯丙胺測定,以除外苯丙胺依賴所致精神障礙。到1988年,美國已有2300萬人吸毒,佔總人口的1/10,佔世界吸毒人數的1/2。1987年,美國毒品銷售收入約1052億美元,而同年藥品總收入只有3759億美元。
現將各類物質依賴流行情況分述如下:
鴉片類物質
鴉片類物質依賴,仍然是現今世界範圍內最嚴重、影響人類心身健康最大的問題。吸食鴉片在東南亞、港澳地區、澳大利亞和許多歐美國家的青少年中大量流行。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期間在部隊中都有過鴉片類物質依賴的嚴重流行,據統計,越南戰爭期間美軍複員軍人中有26000~39000名海洛因依賴患者,占複員軍人總數的25~40%。1968年,美國發動了全國性的“戒毒運動”,設立了數百個“戒毒指導所”,然而收效甚微,以致有人認為:“美國的麻醉藥依賴問題已遠遠超出了醫學和法律問題,而成為十足的政治問題”。我國在解放前估計有2000萬左右的鴉片“癮君子”。解放后,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與關心人民的身心健康,於20世紀50年代舉辦戒毒機構,將鴉片依賴患者集中管理與治療,頒發了一系列禁止私自種植和濫用鴉片的法規,收到顯著成效。經過短短的幾年,使鴉片濫用基本絕跡了。自那以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在全世界享有無毒國家的殊榮。據1984年全國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學調查報告中提供的鴉片依賴患病率僅為0.03%,這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但是,在某些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的邊遠山區,私種鴉片並未徹底根絕,個別人依舊濫用鴉片並暗中轉手販賣,毒害他人。20世紀80年代後期,國際販毒集團利用我國對外開放之機和我國西南邊陲毗連毒品主要產地“金三角”的特殊地理位置,採用過境販毒的方式,將鴉片和海洛因偷運進入我國境內,致使中緬邊界及其附近地區毒品濫用故態復萌,還波及到內地一些地區。到1990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吸毒者至少7萬人,使我們重新面臨著預防與控制物質濫用的嚴峻挑戰。
大麻類物質
在印度、中東、非洲一帶吸食印度大麻至少有500年歷史。20世紀50年代大麻類製劑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估計吸食者有兩億人,而且主要涉及青少年。據報道,1977年美國12~17歲青少年人群的60%曾有過吸用大麻的歷史。英國青少年中10%的人試用過;有20%~55%的學生每周吸一次或者更多。有很多地區常有團伙性質的集團吸食情況。由於大麻並不是麻醉劑,有的國家如美國的一部分州並不明確禁止,阿拉斯加州則公開認為是合法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一些國家如菲律賓、越南、南朝鮮、新加坡等國家原不存在吸食大麻問題,但由於受到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國駐軍)的影響再加上執法不嚴,而出現大麻走私活動,現時在大中學生間的流行有增無減。更應引為警惕的是,近年有些國家的商販竟將大麻製劑摻入香煙中出售,使流行範圍更加擴大。我國新疆天山以南出產印度大麻,解放前,由於社會歷史原因和地理環境,當地維吾爾族人製作“麻煙”出售,甚至開設麻煙館,舊政府不但不禁,還徵收麻煙稅加以鼓勵,也有人製作供吞服的小丸,稱“麻炯”。解放后30多年來,雖嚴加禁止但仍不時發現偷吸者,近幾年來更有蔓延之勢。
可卡因類物質
可卡因是從南美灌木古柯樹葉提出的生物鹼,有局部麻醉和中樞興奮作用。南美印地安人千百年來咀嚼古柯樹葉以驅除疲勞和飢餓感。19世紀中葉,可卡因被提取出來,除作為局部麻醉藥外,還被用於治療無力狀態、性功能減退等。到19世紀未及20世紀,可卡因依賴便在美國流行。現在有的國家廠商把古柯葉加工成為古柯漿,與煙草混合製成香煙;更有甚者製成可卡因乳酪,從而造成更大規模的流行。
苯丙胺類物質
第二次界大戰期間,德、日、美、英等國部隊士兵用以驅除疲勞,增強戰鬥力,大量服用此葯,名曰“大力丸”。戰後,這些戰爭剩餘物資首先在日本市場上出售,引起依賴流行,形成兩次依賴高峰。據1954年估計,日本濫用苯丙胺者約50~150萬人。此風隨後波及歐美,如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涉及的範圍占人口的1%。目前在我國臨床醫生仍然應用此葯,特別是用苯丙胺治療兒童多動綜合征有效,應予高度重視,防止濫用蔓延。
致幻劑
致幻劑的種類特別繁多,以麥角酸二乙胺(LSD)具有代表性。自從LSD問世以來,它成了用於使正常人產生“模擬性精神病”的實驗精神病學的時髦材料。以後,它又曾作為精神治療的輔助葯,用藥後有利於精神分析學家誘導病人進行“精神發泄”,現今已罕為醫學使用。還有一些從事文學藝術的人,為尋求感官刺激和神秘體驗而濫用。此外,一些宗教信徒們至今仍保留著在一定儀式上嚼食致幻植物的習俗。據統計,現在參加嚼食墨西哥仙人掌的宗教儀式的人數達25萬。
催眠鎮靜藥物
與麻醉劑或非醫療性物質相比,催眠靜靜劑以及下面要提到的抗焦慮藥物、非鴉片類鎮痛藥物均系合法處方用藥,使用廣泛,品種繁多,故形成依賴的潛在危除性更大。催眠鎮靜葯中以巴比妥類為例,1903年投入臨床,1904年就有了第一篇藥物依賴的報告。現在認為,以中短時作用的催眠藥物形成依賴的傾向最大。在非巴比妥類催眠葯中,利眠寧、導眠能、安眠酮等,於1955年投入使用,經過30多年的實踐證明,它們更易形成依賴,尤其是安眠酮的依賴傾向最明顯,故許多國家已停止生產並禁止進口此葯。一般人對於鎮靜催眠藥物依賴的嚴重性估計不足,往往是醫生無意間把病人引入了歧途。麻醉藥物依賴者在毒品難以到手的情況下,往往用催眠鎮靜葯替代。酒中毒者也常用此類藥物來增強酒的效應。巴比妥與苯丙胺聯用,在當今西方社會更為流行。催眠鎮靜藥物在我國的應用日益普及,常因控制不嚴而較易獲得,使藥物依賴者有增長趨勢,可惜尚未引起醫生和患者的足夠重視。
抗焦慮藥物
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安定類為代表的抗焦慮葯,在治療效果和應用範圍方面已取代了巴比妥類藥物,近年來它已走進了千家萬戶。以英國為例,70年代中期每年的47萬張處方中,有43%屬於這一類藥物。其藥物依賴的特點是發生於長期使用大劑量者,近幾年的觀察也發現了使用常規劑量也有人產生依賴。根據近年來對北京部分居民和醫療職業群體的調查資料表明,安定類藥物依賴或濫用均居各類物質依賴或濫用的首位。有人預言,安定類葯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鴉片。
非鴉片類鎮痛藥物
一般鎮痛葯可隨意購取,消費廣泛。英國有9%的成人每周1次使用止痛片,另有3%的人每日應用。使用最廣和形成藥物依賴最常見的為阿司匹林、復方阿司匹林(APC)、非那西汀或其他非水楊酸鹽製劑。筆者曾遇到一些山區農民大量購買頭痛粉(APC)一次達50~100包,每日服用量達8~10包。有的則作為吸食鴉片時的添加劑。
溶劑吸入
溶劑吸入近年在歐美國家的青少年中不斷傳播形成另一類別的物質依賴。涉及的溶劑種類很多,包括清潔劑、甲苯、丙酮、日用膠水、氣霧性膠水、建築成型材料中的混凝土噴料等。這些均系非違禁物品,易於獲取,即使成伙濫用也不為他人注目,可將物質置於奶瓶或塑料袋中吸入體內。
類固醇興奮劑
自從世界著名短跑運動員約翰遜因服用興奮劑被逐出冠軍寶座的醜聞公諸於世以來,類固醇興奮劑濫用已引起舉世矚目。叱吒足壇的名將馬拉多納也曾因此中斷一段綠茵生涯。此類物質系化學合成的仿人體內分泌物質,服用后能在短時間內增加神經肌肉的興奮性而產生“爆發力”,從而使運動員創造出“奇迹”。久服可致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最終有害於身體健康甚至造成死亡事故,同時還助長投機心理,敗壞體壇風氣。為禁絕這一醜惡行徑,各國不得不花費巨資建立監測手段。目前尚無依賴的報道。
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所規定禁服的興奮劑除了合成類固醇外,尚包括苯丙胺類刺激劑、咖啡因、可卡因等。
多種物質聯合濫用
多物濫用是當今物質濫用的一個普遍性趨勢。英國的海洛因依賴者中有95%同時使用巴比妥,99%同時使用苯丙胺,77%同時使用可卡因,74%同時使用大麻或致幻劑。在苯丙胺依賴者中,有56%同時使用大麻,50%同用海洛因,28%同用鎮靜劑,21%同用致幻劑,嚴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
當代科學家正在致力於探索產生物質依賴的神經科學機制,研究最多的是嗎啡成癮的中樞神經遞質學說和神經突觸受體敏感性改變學說。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能揭開物質濫用何以能導致依賴的真正奧秘所在,物質依賴常涉及物質的本身及依賴者的生理、心理等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


物質依賴可發生在不同年齡、不同人種的各個階層中。在西方青少年患者中,不少人來自破裂的家庭或戀愛受挫或失業等,男性比女性約多1/4到1/3。這些人往往從物質依賴中實現“快樂的逃避”。通常認為與下列情況有關:

自發偶然性

取決於對某種物質的接近程度。如醫、護、藥劑人員因職業關係易接近藥物,可比一般居民容易形成依賴。油漆工可因接觸某些有機溶劑如塗料稀釋劑、粘合劑、洗滌劑及汽油等而產生依賴。

醫源性

往往由於醫生給患者經常使用某種物質引起依賴。如給癌症患者反覆使用嗎啡止痛,引起對嗎啡類的依賴。又如有的人因偶爾失眠或疼痛使用催眠鎮靜或止痛藥物,以至發展到長期濫用,最後形成依賴。

商業流通程度

通過商業的流通渠道擴散,很快形成流行,但有一定的地理界限和人種特徵,有一定的集團活動,一般容易迅速控制而加以撲滅。

文化影響

最明顯的是西方社會的青少年,經常受亞文化群體的團伙影響,集體吸食大麻或其他毒品,容易產生大面積流行。還有一些地區的居民風俗習慣容易導致流行,如南美印地安人吃古柯葉,墨西哥印地安人吃植物peyotl的尖端(含南美仙人掌毒鹼) 等社會環境因素。

依賴心理


人格缺陷

有人認為,發生物質依賴者,其人格往往有缺陷,稱為“成癮人格”。通常認為有三種人格缺陷者易產生物質依賴,即變態人格、孤獨人格和依賴性人格。也有人發現,凡與酒依賴相一致的人格缺陷就可以造成其他物質依賴。這些人格缺陷所表現的共同特徵是,易產生焦慮、緊張、慾望不滿足、情感易衝動、自制能力差等。

陽性強化作用

行為心理學派認為,濫用物質產生的欣快感,可以產生直接的陽性強化徠作用,而避免戒斷時的痛苦則產生間接的陽性強化作用。兩者協同形成一級強化。形成物質依賴的情景和條件也可形成環境上的強化作用,即二級強化。這兩級強化作用的疊加遂使人的行為固定,從而形成物質依賴。此外,依賴者受接觸到的周圍人群的群體心理影響,更可構成社會性的強化,促使物質依賴更加頑固。

依賴的危害


(1)使用過量致急性中毒
(2)物質對胚胎和新生兒的影響。
(3)因物質使用方式不當造成的損害。
(4)長期使用致慢性蓄積性中毒。
(5)容易罹患各種軀體併發症。
(6)外傷、意外事故與自殺。
(7)影響青少年的心身發育。
(8)影響成人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防治物質依賴


宣傳和普及

宣傳和普及防治物質依賴知識、積極宣傳物質濫用和形成依賴的危害性,加強藥物生產和流通渠道的管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以來,藥品的產、制、銷、用已經有法可依,切實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積極開展調查

積極開展物質依賴的流行學調查,及時準確掌握情況,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將物質依賴的防治列入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日程中去,動員基層衛生組織,發現問題就近處理。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豐富業餘文化精神生活。

戒斷物質

戒斷物質:這是物質依賴治療中最根本的環節,採取的具體方法可因人因物而異。對於輕症依賴者或可卡因、印度大麻等無軀體依賴性物質,應立即戒斷。對於重症依賴或用量頗大者,或有明顯軀體依賴性的物質,應採取逐漸減量直到完全戒斷,或用替代療法過渡到完全戒斷。所謂替代療法,是用一種物質與該物質性能相仿,但無依賴性或依賴性很弱的物質取代已形成依賴的物質,然後逐漸減少劑量,直到替代物質完全停用為止。

戒斷癥狀處理

戒斷癥狀的處理是:根據戒斷癥狀的嚴重程度,分別予以對症處理。有些物質驟停時可出現危及生命的戒斷癥狀,應採取緩慢減量或必要時給予少量原先依賴的物質,以減輕戒斷癥狀,再用替代療法治癒。

併發癥狀處理

軀體併發症的處理:根據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

防治再染

了解並針對不同對象產生物質依賴的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予以恰當的指導與個別處理,並對其作較長時間的隨訪,經常加以鞭策與鼓勵,使之樹立恆心與信心。同時加強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依賴者痛下決心,善於說服自己,制定計劃,計劃要實事求是,切實可行,循序漸進,通過良性反饋不斷激勵自己。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轉移對所依賴物質的注意力。群體監督,依賴者應如實與家人或朋友、同事交流情況,取得他們的配合、支持、鼓勵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