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

入流

入流,拼音rù liú,漢語詞語,意思是合乎時代潮流。作賓語,定語;出自《金剛經梵文(須陀洹)的舊譯。

基本解釋


1.[become a mandarin]∶封建王朝把官員分成九品(九個等級),九品以內為流內,九品以外為流外。官員由流外升入流內叫入流。
2.[be of certain position]∶達到某一檔次、級別。
那是個根本不入流的球隊。
3.[accord with current]∶合乎潮流。

引證解釋


1.列入流品。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
2.古代官制,官階在九品以內者為流內,九品以外者為流外。官階從九品以外登入九品以內者謂入流。
《新唐書·劉祥道傳》:“今取士多且濫,入流歲千四百,多也;雜色入流,未始銓汰,濫也。”
《元典章·吏部二·月日》:“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牘,二考升正九品通理,二百一十月方才入流。”
3.佛教語。梵文(須陀洹)的舊譯。四種聖果的第一果。謂初入聖人之流。
《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吉藏疏:“名為入流,即是入於道流。”
唐·慧苑《華嚴音義》卷上:“謂適斷見惑,舍異生性,初獲聖性,入聖行流,故名入流。”

其它含義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說:“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A.A.10.64)
以上是就聖果位而言的。若就聖道位而言,巴利語則為sotàpatti。sota(流)+àpatti(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在聖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ñipanna,直譯作“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入流聖道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
①、執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àya diññhi,又作身見、我見、邪見、薩迦耶見);
②、執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ãlabbattaparàmàsa);
③、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vichikicchà)。
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對於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迴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於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餘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ß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 avinipà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õo'ti.û“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漢傳佛教梵語srota-à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