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融基礎與實驗技術為一體,1989年第一版,受到醫學檢驗界同道和醫藥院校的歡迎和好評,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獎。第二版於1997年出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作了許多成功的修改和補充,反映了90年代以來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方面的主要進展,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內容簡介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由三部分(篇)組成,第一篇為免疫學基礎,該篇在保留第一版基本章節的基礎上,擴展了新內涵,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如超抗原,獨特型抗體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等;在內容上刪繁就簡,突出新重點,如把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兩章合併為免疫系統一章,新設了細胞因子和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兩章,增加了免疫輔佐細胞和膜免疫應答兩節;在編排上突破傳統習慣,大膽進行了重組嘗試,如把變態反應拓展為免疫炎症,把炎症細胞,炎症介質和炎症類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相當成功的一筆。第二篇免疫學技術,新版本有如下特點:①基本技術敘述全面詳盡,如抗體製備及各種類型的抗原,抗體反應等;②注重各種技術的原理介紹和影響因素分析,使讀者在通曉原理的基礎上能對實驗條件進行優選;③著眼於實用性和可行性,書中有關操作步驟和方法,均系作者所在實驗室的行之有效的技術,便於讀者借用;④注重技術的先進性,建立的一些新技術,如金免疫,熒光偏振免疫,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化學發光免疫,電化學發光免疫技術等均作了全面介紹,使讀者通過本書對免疫學新技術可一覽無餘。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的第三部分為免疫學檢驗篇,是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技術的結合,既有原理方法,又有臨床意義,幾乎包含了常用的臨床免疫檢驗的全部內容,即適用於檢驗人員閱讀,又可供臨床醫生參考。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雖僅有37萬字,卻蘊含了上述諸多內容,堪稱少而精的範例,值得推薦,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陶義訓教授是我國著名實驗診斷學和臨床免疫學專家。研究員、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陶教授1926年生,江蘇籍,1951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曾任上海市醫學化驗所(現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副所長,中華醫學會檢驗學分會常委、上海醫學會檢驗醫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免疫學會秘書長、《中華檢驗醫學雜誌》副總編輯、《上海醫學檢驗雜誌》主編、《上海免疫學雜誌》副主編。

內容提要


《免疫學》(immunology)是研究機體自我識別和對抗原性異物排斥反應的一門科學。傳統《免疫學》起源於抗感染的研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醫學家借用拉丁語immunis表示免疫(immunyty),其原意為免除稅役,轉意為免除瘟疫。在以後長在半個世紀的歷史時期內,免疫一直被理解為機體的抗感染能力,被描述為宿主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不感受性。
20世紀中期以後,《免疫學》的發展逐漸突破了抗感染研究的局限。事實上,機體不僅是對微生物,而是對各種抗原都能夠進行識別和排斥,以維持正常的生命內環境。所以,免疫是機體識別和排斥抗原性異物的一種生理功能。
現代《免疫學》認為:人體內存在一個負責免疫功能的完整的解剖系統棗免疫系統,與神經和內分泌等其他系統一樣,這個系統有著自身的運行機制並可與其他系統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共同維持機體在生命過程中總的生理平衡,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生理功能。
近幾十年來,免疫學以其輝煌的成就令人矚目,免疫學技術的優勢有力地推動了醫學和生物學各領域的研究,並促進了臨床醫學的進步。免疫學已經成為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帶頭學科之一。
《免疫學》發展簡史
與其他學科一樣,《免疫學》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逐漸發生、發展和成熟的。免疫學的發展可分為原始、傳統和現代三個時期。
於是一個免疫學的新理論棗克隆選擇學說(cloneselectiontheory)於1958年由澳大利亞學者F.Burnet提出。該學說認為:體內存在識別各種抗原的免疫細胞克隆;抗原通過細胞受體選擇相應的克隆重並使之活化和增殖,變成抗體產生細胞和免疫記憶細胞;胚胎時期與抗原接觸的免疫細胞可被破壞或抑制,稱為禁忌細胞株(forbiddenclone);部分免疫細胞可因突變而與自身抗原起反應。這個理論雖不十分完善,但解釋了大部分免疫現象,為多數學者所接受並被後來的實驗所證明,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免疫學理論。
嗣後,細胞免疫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再度興起。1956年B.Glick發現了腔上囊的作用,1961年J.Miller發現了胸腺的功能,1966年H.Claman等人區分出B細胞T細胞,並且發現了它們的免疫協同作用,以後又相繼發現了T細胞中不同的亞群及其鑒定方法,以及免疫細胞間樸素作用的機制和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限制性。
同時,體液免疫繼續向縱深發展。自40年代初確認抗體是血清丙種球蛋白之後,1950年R.Porter用蛋白酶水解獲得了抗體的片段,G.Edelman用化學斷裂法得到了抗體的多肽鏈,共同證明了抗體的分子結構;60年代統一了免疫球蛋白的分類和名稱;1957年G.Kǒhler和C.Milstein等人用B細胞雜交瘤技術製備出單克隆抗體;1978年S.Tonegawa發現了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
80年代以來,眾多的細胞因子相繼被發現。對它們的受體、基因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促進了分子免疫學的蓬勃發展,有人稱之為“分子免疫學時期”,但從理論上並未突破克隆重選擇學說,只是從技術手段上把免疫學研究推向一個新水平。

圖書特徵


自1896年G.Widal和A.Sicad應用凝集反應診斷傷寒起,《免疫學》就與《醫學檢驗》結下不解之緣,至今已經歷了一個世紀。隨著免疫學和免疫學技術的發展,《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已成為醫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的檢測對象是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質,內容包括檢測方法和臨床意義。免疫學檢驗可分為細胞免疫檢驗和體液免疫檢驗兩大類,免疫活性細胞及其功能的檢測屬於前者,抗原、抗體、補體等的檢測屬於後者。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飛躍發展,在各種疾病的診斷和防治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免疫學檢驗在傳染病的診斷中應用廣泛,大部分傳染病病原體及其抗體的檢測已在實驗室中作為常規檢驗。有關內容參見<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檢驗>及《寄生蟲學和寄生蟲學檢驗》。
由於新技術的發展,許多與免疫無關的物質亦可作為免疫原而製備其相應抗體並用於這些物質的測定。利用抗原體反應來測定標本中微量物質的方法稱為免疫測定(immunoassay)。免疫測定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在臨床檢驗中已用於測定各種蛋白質、酶、激素、藥物和毒品等。嚴格地說,這些測定屬於臨床化學範疇。本書將在第二篇中詳細敘述各種免疫學技術。免疫測定在臨床化學中的應用及腫瘤標誌的測定參見《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