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決定論

人口決定論

主張人口因素對社會的存在與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理論,認為人口是決定社會狀況和社會變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論。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英國的牧師、經濟學家馬爾薩斯

詞語:


人口決定論

注音:


rén kǒu jué dìng lùn/lún

釋義:


認為人口是決定社會狀況和社會變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論。如18世紀英國的馬爾薩斯曾提出,生活資料的增長永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並將此看作是造成人類社會失業、飢餓、貧困的根本原因。
人口決定論 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英國的牧師、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98年,他在《人口論》一書中,提出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兩性間的情慾是人類的本能,這樣便出現了人口增長與食物增長的關係問題,據他研究發現:人口在無限制時按幾何級數(1、2、4、8、……)增長,糧食、人類的生活資料增長。
是按算術級數(1、2、3、4、……)增長。據此,他得出人口增長總要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並認為這是一個“永恆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律”的作用,使全體人類陷於貧困和爭鬥,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悲慘生活,全然取決於這個規律。在這種理論影響下,後來有人進一步誇大人口條件的作用,導致人口決定論。馬爾薩斯的理論注意到了人口增長與生活資料增長之間的關係,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他所謂的“永恆的規律”則是純粹的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