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夏
五四運動主要領導者之一
鄧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男,漢族,字仲澥,又名鄧康,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第二屆、五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六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工人運動的領袖。
19徠15年就學於長沙湖南高等師範文史專修科。1917年入北京大學國文門學習。1920年10月參加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3年參加創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192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后,任秘書長兼宣傳部長,參與組織領導省港大罷工。大革命失敗后,參加黨的八七會議,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1930年回國后被任命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據地,任湘鄂西特委書記、紅2軍團(后改為紅3軍)政委、前敵委員會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2年到上海任全國赤色互濟會總會主任兼黨團書記。
1933年5月被捕。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昂首走向刑場,英勇就義。
1901年,鄧中夏發矇於族辦私塾增經門學。
1911年,入宜章縣高等小學堂,后考入郴郡第七聯合中學(今郴州一中)。
1915年春,考入長沙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修科。
1919年3月,鄧中夏等發起組織旨在“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帶領講演團的同志到街頭演講,使群眾懂得了許多反帝反封建的道理。5月4日,鄧中夏和北大同學一起,參加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反帝愛國運動。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鄧中夏被推為北京聯合會總務幹事。
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領導下,鄧中夏、何孟雄、黃日葵、高尚德、羅章龍等秘密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0年5月18日,鄧中夏來到長沙,和老朋友毛澤東一起商量成立湖南學生聯合會,參加到全國學生聯合會。
1920年10月,鄧中夏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最早成員之一。
1920年11月,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鄧中夏成為這個組織的成員。
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也在上海組成。根據臨時中央局的要求,於同年12月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鄧中夏當選為書記。
1921年初,鄧中夏創辦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11月出版進步刊物《勞動音》,在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1年8月,作為中國共產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總機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鄧中夏擔任北方分部主任,負責領導北方工人運動。
1922年5月1日,鄧中夏被選為長辛店工人的代表,出席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當選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同年7月,他出席黨的二大,參與二大宣言和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23年2月鄧中夏參與發動和領導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並在全國發動了勞動立法運動。
1923年4月,他受李大釗推薦參加創辦國民黨和共產黨合辦的上海大學,任總務長。在上海大學任職的二年中,他聘請了蔡和森、瞿秋白、惲代英、張太雷、任弼時、李達、肖楚女、李立三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到校任教,利用上海大學為黨培養人才。
1923年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南京舉行。大會接受了共產黨所確定的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同意青年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大會選舉7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鄧中夏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大會組織臨時中央局,鄧中夏被推選為委員長,主持團中央的工作。
1923年10月,參與創辦《中國青年》雜誌。
簡筆畫像
1924年中國工人運動又掀起高潮,鄧中夏離開了青年團工作崗位,專心致力於上海工人運動。他在上海工作期間,撰寫了不少文章,對工人運動、青年運動、農民運動和士兵運動等方面的重要問題提出了不少卓越見解。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鄧中夏堅決主張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並受中共中央派遣於1927年7月20日到九江,與李立三、譚平山、葉挺、聶榮臻等開會,分析形勢,提出建議。隨後,他又參加了中共中央為挽救革命而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堅決擁護會議確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後任江蘇省書記併兼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編委,並曾兼任中央軍事部代部長。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嚴重白色恐怖中,他受中央派遣來到上海,恢復黨的組織,傳達八七會議精神,領導開展武裝鬥爭。
青年時期
1928年3月18日,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雖然鄧中夏沒有出席這次大會,但由於鄧中夏領導中國工人運動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巨大影響,被選為赤色職工國際中央執行局委員。5月,經周恩來等組織營救,從香港出獄,回到上海,立刻得到前往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的通知,前往蘇聯。到達莫斯科后,和周恩來、瞿秋白等,一起籌辦中共六大。6月18日,鄧中夏和周恩來、瞿秋白等一起,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併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1930年7月19日,鄧中夏從莫斯科回到上海。9月,在周恩來和瞿秋白同志的強力支持下,鄧中夏被黨中央派往蘇區,領導紅二軍團和湘鄂西蘇區革命根據地工作,堅決地停止了立三路線的執行。
1931年1月,王明篡奪中共中央領導權后,鄧中夏被撤掉全部職務,於31年底,回到上海,等候中央的發落。
1932年秋,黨組織委派鄧中夏擔任全國赤色互濟總會主任兼黨團書記,從事國民黨統治區的地下工作。
1933年5月15日晚,鄧中夏在互濟總會援救長家研究和布置工作,被法國租界巡捕逮捕。鄧中夏化名施義,據理力爭,還請律師史良等人幫助自己辨護。任憑敵人嚴刑拷打,他始終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后因一同被捕的互濟總會援救部長林素琴經不起敵人的威逼利誘,供出了鄧中夏的真實身份。國民黨中央黨部立即收買了法租界巡捕房,鄧中夏被引渡解往南京,押往南京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監獄。在獄中,他以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鋼鐵意志,挺住了敵人金錢厚祿的利誘和嚴刑拷打的摧殘。
1徠933年9月21日黎明,在雨花台下,鄧中夏高呼“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口號,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的生命。犧牲時,年僅39歲。
鄧中夏是中共早期為數不多的理論家之一,他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作出了貢獻。鄧中夏較早地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
1923年到1924年間,鄧中夏先後在《中國青年》《平民》周刊、《中國工人》發表了《革命主力的三個群眾》《論工人運動》《中國工人狀況及我們運動之方針》《論勞動運動》《我們的力量》等文章,比較集中地闡述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他在分析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特點之後,提出“只有無產階級有偉大集中的群眾,有革命到底的精神,只有它配做國民革命的領袖。”
鄧中夏在1927年春出版的《一九二六年之廣州工潮》小冊子中說:“我們可以明白指出,中國革命的政權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聯合的民主主義的專政。這個專政是將一切被壓迫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聯合在一塊,一方面要消滅一切封建殘餘,另一方面繼續反帝國主義的奮鬥,成立一個革命的反帝國主義聯合戰線的政權。這個聯合政權的建立,使革命不落在資產階級領導向資本主義的道路發展,而在無產階級領導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發展,以達到中國革命之完全勝利。”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他在大革命初期就已經對中國的革命形勢作了深刻的分析,並指出了正確的未來發展道路,難能可貴。他在領導省港大罷工時,成立具有無產階級政權性質的罷工委員會,團結各階級力量,主張工農商學聯合起來,發動工人下鄉參與農民運動等等,都一定程度上地踐行了這些理論。
《少年同學會改組委員會調查表》 | 《省港罷工概觀》 | 《罷工與東征》 |
《一九二六年之廣州工潮》 | 《廖仲愷先生哀思錄》 | 《鄧中夏文集》 |
《孤鸞曲》 | 《京華英烈》 | 《紅色詩歌集》 |
《鄧中夏詩選摘》 | 《工會論(上編)》 | 《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19-1926)》 |
在北京大學學到馬克思主義后,鄧中夏就決定從事工人解放運動的實踐。他到街上動員洋車夫集合攔路以要求增加待遇,但僅有少數人響應,警察來后砸了車,洋車夫們就扯住他索賠。鄧中夏拿出所有的錢還抵不上損失費。校內有人見面就諷刺:“工運搞得怎麼樣了?”父親也因他參加“過激”活動中斷了接濟。鄧中夏並不氣餒,他總結教訓后感到:拉洋車的屬於比較散漫的個體勞動者,且受幫會影響,真正搞工人運動還應到有組織的產業工人中去。於是,他於1920年未到北京長辛店鐵路工廠辦勞動補習學校,中共開展的現代職工運動就從這裡開始。
1921年3月,由於在青年中的知名度和威望,鄧中夏被河北保定“直隸省立高等師範學校”聘為新文學教授,講授了3個月的新文學課程;同年暑假,他應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陳愚生的邀請,去重慶夏令營講學會講學,並指導重慶女子第二師範學校的“擇師”運動取得成功;在此期間,他還一度成為長沙、宜章、廣州等地學生運動的精神指導。
雖然鄧中夏在保定開課第一天就聲明“我沒有教過課,更沒有經驗”,但其講課的情形,據他當時的學生王森然在《回憶保定“五四”和新文化運動》一文中所寫到的:
他的面貌白皙紅潤,眼睛光亮有神,在講堂上講課時聲音洪亮,談笑風生,旁徵博引。講到使人氣憤的時候,他潔白的牙齒便咬住下唇,握拳怒視。他右手持粉筆,挽著袖口,左手拿板擦,邊講邊寫,邊寫邊擦,一寫就是一大黑板。頭髮、衣襟、袖筒上落滿粉筆面,也不在意,時間久了,嗓音嘶啞,嘴角除了白沫,才喝一口白水,其實水裡早已落下一層粉筆面,他看都不看,便咽下去了。他的這種忘我精神,使我們非常感動。(《王森然研究資料》第1輯,34頁)
上學時期
由於他一口湘音,別人難懂,於是,他在北京就學北方話,在上海學上海話,到廣州學粵語。那些揪人心扉的演講,給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33年初,鄧中夏在上海擔負救援受難同志的工作,仍不顧過去長年曾公開活動容易暴露的危險,以化名到處奔走,甚至召集會議演講。上海的一些老工人聽后說:“您講得真好,我們聽后就想起了好多年前的鄧中夏。他就是長相比您年輕一點,口音也不大一樣。”
1930年,鄧中夏從蘇聯回國,馬上被派到洪湖同賀龍一起工作。因他沒有搞過農民運動和軍事鬥爭,加上盲動路線指導,在指揮上犯過一些錯誤。翌年末,他被撤職調回上海。有“過左”思想的中央領導人竟然幾個月不安排他工作,也不發生活費。鄧中夏全靠妻子李夏明在紗廠當學徒一個月掙7塊錢艱難生活。其間,妻子因勞累過度導致小產。曾任全國工運最高領導人的鄧中夏仍對黨毫無怨言,對革命矢志不移。
1933年夏,鄧中夏不幸被捕,後來被押往南京。國民黨想挑撥他對共產黨不滿:“你是共產黨的老前輩,現在卻受莫斯科回來的那些小輩欺壓,連我們都為你感到不平!”鄧中夏輕蔑地回答:“這是我們黨內的事,你有什麼權利過問?一個患深度楊梅大瘡的人,有資格嘲笑偶爾傷風感冒的人嗎?”獄中秘密黨支部派人在放風時間:“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態度怎樣?”鄧中夏一聽連說:“問得好!請告訴同志們,我鄧中夏就是燒成灰,也是共產黨人!”
支部領導得知這話深為感動,馬上動員大家掏錢為鄧中夏買飯,並說:“他是我們黨的中央委員,不能讓他最後的日子那麼苦。”難友們一聽鄧中夏的大名,紛紛捐錢,有的把衣物都賣掉,托看守到獄外餐館訂飯。鄧中夏每次端過碗來,都激動不已,因為這一盤炒菜凝聚著的是同志們對革命正氣的崇敬。
《革命先驅鄧中夏》
《鄧中夏傳》
《鄧中夏生平與思想研究論文集》
《崢嶸歲月-鄧中夏故事集》
《革命烈士詩抄》
《鄧中夏的一生》
鄧中夏故居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城東北7公里處的太平里鄉鄧家灣村。
屋前是卵石鋪成的小坪,坪前有一條小溪。青石條築成的故居大門坎,左右由兩方石墩,高50cm,門額上尚有一弧形青石過梁,石上有浮雕,為"龍鳳呈祥"圖案。故居始建於晚清,磚木結構,青磚青瓦,為一進三間,硬門頂,中間為廳,後面是鼓壁,兩邊為廂房,正房的右側有一三角形的小房,以作雜房,現有建築為典型的湘南農居格調清磚白線的五垛二層瓦房,建築面積121坪。前廳右廂房為中夏父母卧房,左廂房為中夏叔、嬸的卧房,廳后右廂房是中夏哥、嫂的卧房,廳后左廂房便是鄧中夏的卧房。房間有他睡過的雕花大床、用過的桌、凳和籠。
中夏公園是為紀念鄧中夏同志誕辰100周年修建的。公園佔地面積50畝,建成了公園廣場,公園牌樓、陵園配房、陵園台階、紀念廣場等主要項目,公園牌樓古香古色;陵園台階共139級,底部39級,寓意鄧中夏同志享年39歲,10層100級台階象徵鄧中夏誕辰100周年,鄧中夏銅像屹立在紀念廣場中央,底座至銅像高9.4米,銅像身高3.9米,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為“鄧中夏同志”銅像題名,歐陽毅將軍和湖南省政協主席劉正分別為“宜章烈士陵園”、“中夏公園”題了字。1994年10月5日在鄧中夏誕晨100周年紀念日,中共中央和省市黨政主要領導以及中央的宜章藉老一輩革命家曾志、彭儒等參加了鄧中夏銅像揭幕式。
鄧中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主要創始人,中國工人運動的開拓者和主要領導人,鄧中夏的名字將永遠閃耀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史冊上!
他“君治樸學實謹嚴,朱墨燦爛蠅頭字”。(許寶駒評價)
鄧中夏兼具“秀才”與“牧師”兩種風格。(張國燾評價)
“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鄧中夏(共產黨員網)
年份 | 電影、電視劇 | 飾演者 |
2011年 | 《建黨偉業》 | 祖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