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庫大葉種茶

勐庫大葉種茶

勐庫大葉種茶,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勐庫大葉種茶,又名勐庫大葉茶、勐庫種、勐庫茶,屬山茶屬普洱茶種,根據葉片形態可分黑大葉、卵形大葉、筒狀大葉、黑細長葉、長大葉5種類型,原產於雲南省雙江自治縣勐庫鎮,在雲南西部、南部各產茶縣廣泛栽培,為雲南省主要栽培品種之一,被中國茶葉界專家譽為“雲南大葉種茶的代表”、“雲南大葉茶的英豪”、“雲南大葉茶的正宗”。

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勐庫大葉種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品種:勐庫大葉種茶屬國家良種,1984年11月21日—26日,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在福建廈門召開第二次會議,會議認定勐庫種等三十個傳統茶樹良種作為全國第一批茶樹優良品種;1985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勐庫種為國家品種,編號GS13012-1985。
外在感官特徵:勐庫大葉種茶,屬有性群體品種。植株喬木型,主幹明顯,分枝部位高,樹姿開展,生長勢強;葉長橢圓,葉片大小約17×6厘米,葉面顯著隆起,葉肉肥厚較軟,葉表富革質,葉色濃綠,葉緣向葉背翻卷,主脈明顯,鋸齒大而淺;芽葉粗壯,色黃綠,茸毛多,持嫩性強,發芽早,是制曬青毛茶、綠茶、紅茶和普洱茶的優良品種。制曬青毛茶,條索肥壯,顯白毫,油潤,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濃烈、回甘,香氣清香持久,葉底嫩勻完整,耐充泡;制綠茶,白毫顯露,條索緊結重實,色澤綠而油潤,香氣清高,葉底綠而明亮,滋味醇厚;制紅茶,色澤油潤,金黃顯毫,滋味濃烈,湯色濃艷,香氣高鮮,葉底紅亮;制普洱茶,烏潤多毫,滋味醇厚,能消食醒脾。
內在品質特徵:水浸出物≥31.5%,茶多酚≥19%,遊離氨基酸≥2.5%,咖啡鹼≥2.0%,兒茶素≥3.0%。
勐庫大葉種茶
勐庫大葉種茶

產地環境


地質地貌

北回歸線橫穿縣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森林覆蓋率達65%,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茶葉種植的海拔≥1000米,最適宜種植的海拔1000—2000米;土壤類型為紅壤、紫色土、黃壤土,偏酸性,最適宜種植茶葉的土壤類型是紅壤。種植區一般選擇在山區、半山區。

水文情況

種植區域主要河流有南勐河、南罵河、忙糯河、忙品河、邦馱河、忙安河、南矮河、邦丙河、小黑江,屬瀾滄江水系;產地周邊常年山清水秀,水資源豐富,清潔無污染。

氣候情況

勐庫大葉種茶產地環境
勐庫大葉種茶產地環境
種植區域屬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乾濕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年溫差較小,雨熱同季。年最高氣溫36.1℃,年最低氣溫1.0℃,年均氣溫20℃左右;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雨季盛期6-8月份,年平均相對濕度≥75%;年平均日照時數≥2500小時,≥10℃活動積溫7096℃,無霜期≥329天,光熱資源豐富,有利於茶樹生長。

歷史淵源


勐庫大葉種茶的栽培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到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傣歷946年),據史料《雙江傣族簡史》記載,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雙江勐勐土司始祖罕廷法派勐庫冰島村傣民岩庄4人,到緬甸萊弄(駐緬中地區)學習茶葉栽培加工技術和引茶種,歸來后,罕廷法即命岩庄等4人於新建的冰島村佛寺周圍首次試行培育茶苗,第一代培育成功150餘株,茶母樹長大,開花、結果,再繼續繁殖發展,成為當今勐庫大葉種茶之祖,並在本地陸續傳播種植。
勐庫大葉種茶被廣泛引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雙江傣族第十一代土司罕木庄發送給順寧府茶籽數百斤分發種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順寧知府琦磷派人到勐庫採購茶籽1500公斤在鳳山種植。清光緒23年(1897年),雲縣茶房人士石俊從勐庫運回茶籽30馱分給當地農民種植。宣統元年(1909年)緬寧通判房景東購買勐庫茶籽數百斤推廣種植。
民國六年(1917年)和民國九年(1920年)雲縣分別兩次引種勐庫大葉茶100馱和2.5石。1923年封維德到勐庫購買茶籽數百馱,運至騰衝竄龍、蒲窩兩鄉種植。
新中國成立后,勐庫大葉種茶被廣泛引種至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昌寧、保山、騰衝等地,1950年—1980年30年內,茶籽被外引種300多萬公斤,形成廣闊的種植區域。
雙江自治縣境內已經發現多處野生古茶樹群落。據考證,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面積1.27萬畝,海拔2200-2750米,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分佈面積最廣、種群密度最大、原生自然植被保存最為完整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同時境內還存有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園19822.7畝,它與周邊地域一起,構成了茶樹起源、演化,被人類發現利用、馴化栽培的完整鏈條。1980年,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派員對尚存的茶母樹進行考證,最大的一株樹齡鑒定為500年,這就是岩庄等4人從緬甸萊弄學習歸來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春末夏初所培育移植的茶母樹。勐庫鎮冰島村尚存500年以上樹齡的栽培型古茶樹4954株。
勐庫大葉種茶
勐庫大葉種茶
雙江是茶祖居住的地方,根據詹英佩著《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記載,當人類還處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要生存方式時,瀾滄江兩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群活動,這些族群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濮人”。生活在茶樹原產地的雲南古濮人是最先發現茶、採集茶、吃茶、種茶的族群,他們以茶湯、茶水去油膩、去腥膻、助消化,是真正的茶祖。雙江布朗族是雲南古濮人的後裔,至今仍保持著遠古時候留下的食俗,用大竹筒煮茶葉(或茶花)水加野蜂蜜喝的習慣。

生產情況


2014年末,雙江縣茶葉面積160976畝,其中採摘面積117108畝,毛茶總產量9419.2噸,實現茶葉農業產值(毛茶)5.37億元,增幅達147.48%,全縣涉茶人13萬人,茶農人均茶葉收入4128元。通過有機茶園認證1220公頃,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產地認定5388.7公頃。全縣有茶葉加工企業808戶,其中:精製加工32戶,初制加工776戶,倉儲能力4000多噸。
勐庫大葉種茶
勐庫大葉種茶
截至2015年,勐庫大葉種茶種植總面積1.6萬公頃,年產量1.6萬噸。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雙江自治縣所轄大文鄉、忙糯鄉、勐庫鎮、勐勐鎮、沙河鄉、邦丙鄉6個鄉(鎮)和勐庫華僑管理區、雙江農場管理委員會2個農場。地理坐標為東經99°35′—100°09′,北緯23°11′—23°48′。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3-1772。
質量安全要求
勐庫大葉種茶產地環境應符合《無公害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NY 5020-2001)標準,勐庫大葉種茶原料生產應符合《無公害食品茶葉生產技術規程》(NY 5018-2001)標準。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 一般選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土壤為紅壤、紫色土、黃壤土,偏酸性,土壤疏鬆,排水良好,日照充足的山區、半山區。
2、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1984年被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良種的勐庫大葉種茶。
3、種植技術要求:
3.1、種苗繁育 主要是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有性繁殖一般在10—11月份播種,選用飽滿、成熟,無病蟲害的茶籽;無性繁殖一般在6—9月份,選用腋芽飽滿,無病蟲害的健壯枝條扦插穗繁殖。
3.2、移栽 時間:6—7月中下旬;方式:單行單株或雙行單株。規格:單行單株行距1.5米—2米,株距20—25厘米,每畝種植1600—2000株;雙行單株大行距1.5米—2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5—40厘米,每畝種植2000—3000株。
3.3、茶園管理 中耕管理:一般每年進行淺耕2次,2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各一次,深度8—10厘米;深耕一次,11月—12月中旬,深度15—20厘米。培肥管理:基肥以有機肥和農家肥為主,結合茶園深耕,畝施有機肥100—200公斤或農家肥1000—2000公斤。追肥:結合茶園淺耕,每次畝施尿素或三元複合肥10—20公斤;古茶園不施用化肥。茶樹修剪:幼齡茶園一般定型修剪三次以上;投產茶園根據茶樹 的樹齡、生長勢等適時進行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按照“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要求,優先採用農業防治,大力推廣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化學防治嚴格控制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古茶園按照“無污染”的要求,不施用化學合成藥劑。
3.4、鮮葉採摘 採摘方式:有手采和機采兩種。一般選用手采。採摘時期:春茶3—5月份,夏茶7—8月份,秋茶9—10月份。採摘要求:鮮葉應保持芽葉完整、鮮嫩、勻凈,無褐變,無污染和其它非茶類夾雜物,並用透氣良好的竹筐進行盛裝,放置於清潔、陰涼處。
4、產品初加工:
4.1、加工工藝 勐庫大葉種茶是制曬青毛茶、紅茶、綠茶的優質原料。曬青毛茶加工流程:鮮葉→殺青→攤涼→揉捻→曬乾→包裝。紅茶加工流程: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包裝。綠茶加工流程:鮮葉→殺青→攤涼→揉捻→烘乾→包裝。普洱緊壓茶加工流程:曬青散茶→發酵→乾燥→篩制→蒸壓→乾燥→檢驗→包裝。
4.2、加工環境 茶葉加工廠房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的要求,加工環境符合GB 14881的規定。
4.3、產品包裝 勐庫大葉種茶加工成曬青毛茶時,一般以清潔的布袋或紙箱包裝;精製加工產品有袋裝和盒裝,包裝材料應符合國家食品包裝衛生標準,清潔、衛生、乾燥、無毒、無異氣味。
5、生產紀錄 茶樹種苗繁育,種植管理,生產加工各個環節都要有記錄,並保存兩年以上。

專用標誌使用

嚴格執行《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使用制度。在保護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簽訂標誌使用協議,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