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舉

明朝岳州(今岳陽)知府

張舉,,真定府欒城柳林屯人。其家世代以農為業,到張舉才有了讀書人。他專心致志鑽研《書經》,拜學官為師,研究唐堯虞舜及夏商周三代的學問,遠遠超過同類學生。聽說京城有很多著名的大儒,就背著食糧和書籍徒步走到京城,拜楊一清為師,請教道德性命之說。他在老師面前終日站立,未曾感到疲倦過。眾學者都說他很不一般。他很貧困,每天提一個油罐到館舍,趁老師空閑時請示問詢,討論古今大事。楊舍人驚奇地說:“學子中沒有如此真誠專註的人。”

主要事迹


成化丁未年(公元1487年)張舉被選拔為進士,就任戶部主事。開始管理京城明治坊各個草料場和巡察馴養象、馬、牛、羊等的場所。他到任以後,立即剔除姦猾貪婪之人,都依法論處。因此賄賂行不通,一幫官吏士卒十分害怕。當時各倉庫、場委任宦官負責督查處理貪占國家財物等違法行為,使得戶部的官員不願去過問,於是有些人就偽裝恭順給宦官送禮,或籌辦娛樂活動招待他們。從此倉場的管理處處掣肘,人們都不敢說話,各種制度因此日益凋弊。到張舉上任,連一杯茶都不肯接受,每天自帶糧菜以解饑渴,張舉平時出入,騎的也是一匹蹇馬,他也沒錢給馬吃好料,對草場的草料更是不去沾一點便宜。事情傳出去,人們便送了他一個綽號,叫“吊馬張”,意思很明顯就是吊起自己的馬頭不吃草場的草料。張舉對此似乎漫不在意,仍是守廉自持,年年如此。這樣“吊馬張”的名聲便愈來愈大了。倉場內外人們都怕他國,沒有敢於犯法的。因此,張舉的聲譽十分顯赫。後來張舉負責監管京城宣武門等區域的稅收,他每天前往稽查,常常是出其不意,各種稅收收入國庫。各城區的官員很憂慮,便向大司徒請示,批示下來了,他們仍不服。於是便邊哭邊說向司禮官告狀。司禮官說:“主事官是誰?”回答:“張舉。”司禮官說:“是‘吊馬張’嗎?此人是清官,你們要小心躲避他點。”後來張舉又負責督查天津運輸部門採購秋天青草的情況。以住持公文承辦的官員通令各州或者去一趟天津,取回或簽署來往公文而已。而張舉卻親自督率查詢廉政情況,發現知運官姦猾作弊、損壞飼草、冒名領取薪俸,和都運總兵對上述情況故意放縱不予過問等各種問題,上疏列舉,請求依法懲處。結果沒有答覆。但朝廷上下都稱讚張舉剛直清明果斷,考核部門評論其政績道:“處在管錢管物的職位,無愧執法嚴明的美譽。”考核評定為“上上”,輿論都認為恰當。
大司徒鄆城佀公、太原周公都很器重他,華容劉公尤其嘆賞不已。恰好岳州知府缺員,劉公在朝廷大力推薦,求得為太守。劉公還對宰相屠公說:“我是岳州人,而張舉又是我的下屬,我為岳州打算,沒有比我這個下屬賢能的。岳州的老百姓大概可以恢復元氣了吧!”張舉到了岳州,立即到各地視察,觀察賢能官員,扼制不良風氣,第一次廢除了十項對老百姓不利的政令法規,民眾一致擁護。但是,那些依仗權勢專門利已的人漸漸不滿意了,傳出許多流言。張舉並不為此改變主意。岳州官署前有一個湖,出產很多魚,按故例這個湖歸太守及以下的官員所有,到張舉上任還不曾開網捕過魚。每年籌辦給皇上進貢魚,湖中產的魚夠用還有剩餘,張舉便把剩餘的魚全部交給漁民,作為漁民交稅的本錢。張舉家貧,父母年老,他的薪俸全部用來供養妻子兒女,從來沒有穿綢緞吃粱肉。岳州多河流湖泊,水產豐富,各級官員都來討要,前任太守疲於應付。到張舉上任,再無敢謀私而來索取的官員。然而,因為張舉天性耿直,不能反覆多變詭詐逢迎,所以多次與監察官和外郡的使者因事爭曲直,言詞激烈凌厲,甚至怒容滿面。上級官員不滿情緒越積越重不能平息,多次冤屈羞辱張舉。他常常憤憤長嘆道:“我張舉也是堂堂男子漢,何至於為了陞官發財而低三下四呢!”當時就上疏請求辭職,結果沒有實現。恰好有個御史來到岳州傳達吏部旨意,責備張舉,並趁機發怒杖打張舉的部屬,一名主簿被責罰致死。張舉仰天長嘆:“都怨我不會迎合上級的緣故,竟然不能保護自己的部屬!”正在起草彈劾御史的奏章想上交,請求處理這一事件,因極度憤怒不能控制,放下筆就與世長辭了。同僚官員為他辦理喪事,打開他的箱子,只有幾兩俸銀和幾件衣服而已。全岳州的人們無不為之哀悼。兩湖的官員同情他家貧命運不好,派人護送靈柩回家鄉欒城埋葬。後來劉公被召為大司馬,路經真定,親自到墓前寫了祭文祭奠張舉,連連長嘆灑淚而去。張舉有五個子女。

歷史評價


太史氏說:“李克有名言:‘對處境困苦的人要看他不做什麼,對貧窮的人要看他不拿什麼。’我看張孟賢平生與人交往講信用,見到財物廉潔,為公家做事就象對自家的事一樣。確實如此。張舉自己絕對不被財物干擾,可以說是一位剛直、誠信、嚴謹、守節的人。到他官升到一州之主,恩惠遍及百姓,堅持原則卻被排擠,屢受挫折卻意志更堅,最後竟然激憤而死,可悲啊!
個人作品 《題欒冢秋風》
馬渡欒台下,涼飆到玉鬃。
塵飛鳥羽橫,林吼谷聲空。
晉室奇功滿,封邑餘韻隆。
先生千古事,都付與秋風。

人物評價


欒城人的明朝嘉靖年間御史陳九德對這位鄉賢由衷地敬佩,寫下了《拜太守張公祠》
《拜太守張公祠》
明·陳九德
祠堂香裊柏陰清,拜仰儀容憶舊名。
岳府剖魚風尚凜,京場吊馬草還青。
家從往昔甘貧窶,民到於今愛太平。
回視懸金鳴玉者,幾人冰檗似先生

軼事典故


據《隆慶岳州府志》載:“張舉:字孟賢,直隸欒城人,弘治年進士,以戶部員外郎(正五品)知岳州。”
此時的岳州府城與唐、宋、元時期發生很大的變化。整個城市因湖水的沖洗,已從洞庭湖由西向東後退了近500——1000米。到明時,臨湖的許多城牆和湖堤已殘缺不堪。經成化年間知府李鏡修葺后,整個城市由原來的正方形逐漸變成了沿湖發展的長方形。城南門弔橋已建在今天的望岳門一帶,弔橋以南成了巴陵縣衙所在地。因此,巴陵城南一帶比宋、元時期更加繁榮。乾明寺也隨之逐漸向東南發展,但由於對慈氏塔和慈氏寺疏於管理,故“皆為水上流民所駐”。
知府張舉是個十分廉潔、清政者,“岳人稱其為‘神明太守’”。弘治十六年,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規範佛、道的行為。首先,將寶塔下慈氏寺內的流民哄走。然後,將慈氏寺改作官府的“便民倉”。接著他又對寶塔周圍進行了一系列的維修。同時,他還大力興建學宮(校),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的這些舉動,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和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