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街道

江蘇省宜興市城北街道

城北街道位於江蘇省宜興市。東與武進區東安鎮、官林鎮接壤,南鄰楊巷鎮,西、北與金壇市儒林鎮毗連。面積44.3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55萬畝。常住人口2.6萬。鎮駐地建成區面積3平方千米,城北街道人民政府駐華亞路,在市政府駐地西北26千米處。原名萬家村,明末清初毀於戰火,后重建此村,改名新建。1911-1949年設城北街道(后改鄉),1959年成立新建公社,1983年10月復為鄉,1993年撤鄉設街道。

簡介


2005年,城北街道轄新建、周住、芳泉、南塘、臧林、張竹、閘上、留住、典巷、新南、路庄11個村和興建社區。2006年3月28日, 《市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城北街道新建村等10個村民委員會區域的批複》 (宜政發200664號)同意如下調整:一、新建村委會與周住村委會合併,合併后的名稱為新建村委會。
二、南塘村委會與芳泉村委會合併,合併后的名稱為南塘村委會。三、路庄村委會與新南村委會合併,合併后的名稱為路庄村委會。四、閘上村委會與典巷村委會合併,合併后的名稱為閘上村委會。五、留住村委會與張竹村委會合併,合併后的名稱為留住村委會。
城北街道東鄰上海200公里,蘇州120公里,西接南京130公里,南望杭州170公里,與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均有高等級公路相通,是溝通大江南北的重鎮。
104國道相鄰,宜金一級公路貫穿城北街道,與滬寧高速相接的錫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並與寧杭高速公路在宜興相接。新(沂)長(興)鐵路已投入運行,並與規劃中的寧杭鐵路在宜興接軌。內河運輸極其便利,可直達上海、張家港等大中型港口。

工業發展


新建工業經濟起步較早,是蘇南地區著名的工業重鎮,現有各類企業近300家,逐步形成了以化纖、紡織、精細化工、冶金、電子等為主的特色支柱產業,環保、輕工、建材、機電等行業門類齊全,綜合經濟實力居宜興市前列。2006年城北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2億元,居全市前列。被授予江蘇化纖紡織名鎮、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環境優美鎮等榮譽稱號。工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預計全年實現工業銷售收入74.8億元,工業應稅銷售收入72.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35%和27.68%。工業應稅銷售逐月提升,單月首次突破6億元,9月份單月首次突破7億元。預計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及利稅13.5億元和4.65億元,分別增長22.43%和21.62%。後勁投入工作量6億元。
規模企業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城北街道應稅銷售500萬元以上的企業55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新增2家,規模企業約佔城北街道工業經濟總量的98%。
預計華亞化纖、明陽化纖、三鑫化纖、共昌軋輥、申新染料應稅銷售分別達到23億元、16億元、9.2億元、5億元和3.2億元,均有望進入全市“五十強企業”之列。
城北街道已經形成聚合、紡絲、織造、染整等一條上下銜接、前後配套、協調發展的產業鏈,其產銷利均占城北街道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三。
城北街道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化纖紡織名鎮”的稱號,城北街道的化纖紡織產業集群被評為“江蘇省百家重點培育產業集群”。

經濟


城北街道歷來是全縣的重點產糧區,新建麻鴨聞名中國,長年外出從事養殖業就有1.5萬多人,被國務院授予“中國麻鴨之鄉”稱號,糧食、香菇、畜禽、蔬菜是農業上的四大支柱產業。新建工業主要以加工業為主,其主導產品有電動滑板車、摩托車配件、紡織品、燈管、電子元件等。鎮黨委、政府提出了以建設“工業發展強鎮、生態綠色強鎮、旅遊休閑強鎮、商貿集聚強鎮、社會和諧強鎮”的五強新建為目標,力爭在全縣“一主一副多點”的發展戰略中率先崛起,通過積極壯大特色產業,著力加快構建和諧新建,全年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6.6964億元,比去年增長10%,其中工業總產值5.2468億元,增長24.1%;農業總產值1.2566萬元,增長5.1%。實現國地稅收入2004.6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833元,增長6.6%。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移民安置、重大火災隱患整改、黨建帶工建、消防、發展農業經濟、信訪等工作分別被省、市、縣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授予了年度先進。
2004年,城北街道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2億元,同比增長25%;外貿出口交貨值1.5億元,同比增長53.4%;
糧食播種面積37301畝,增幅達15.5%,財政收入155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836元。新建工業主要以加工業為主,其主導產品有電動滑板車、摩托車配件、紡織品、燈管、電子元件等。新建農業主要以糧食、香菇、畜禽、蔬菜為四大特色,筧川香菇市場是浙南規模最大的香菇市場之一。

農業


高效農業面積逐年增加。特色蔬菜面積已達2000公頃,其中設施栽培達334公頃,特水養殖面積2670公頃,優質糧油麵積2200公頃,蛋鴨飼養量突破百萬隻,林業總量達到200多萬株,高效蔬菜產業化示範園區列入省“百強”工程,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核心區、農村“三大合作”紮實推進,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已達28個,經營面積668公頃。不斷推進全面小康村建設,12個村先後順利通過揚州市達標驗收。
建築、服務業:全年建築業實施施工產值76150萬元,施工收入18869萬元,高徐建安公司在承建揚州廣源房產項目獲省標準化工程獎項,服務業實現營業額389384萬元,增加值117548萬元。三產服務網點已達1261個,三產從業人員佔總勞力比重達到31.2%,吳堡祥盛農貿產品交易市場建成運營,6個村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正常運轉。實現建築業施工產值5.5億元,附營收入4500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8億元。

社會事業


大力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村(社區)醫療服務站18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8%。集鎮自來水擴建工程順利完成。
注重發展農村體育文化事業,體育工作被省體育局命名為“江蘇省體育強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6%,新建農家書屋15個,生育文化建設富有成效,被揚州市命名為“生育文化先進街道”。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事業,“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8154人,農村五保低保家庭達到應保盡保,不斷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轉移層次,新轉移農村勞動力1574人。紮實開展扶貧攻堅活動,農村貧困戶年均脫貧率達68%。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創建、技防鎮創建、法制小紀創建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被無錫市授予社會治安安全街道。城北街道水陸交通便捷。
素有“里下河水重要門戶”之稱,233省道貫穿全境,瀕臨大運河,西倚京滬高速公路,南傍寧啟鐵路,東有野田河與通揚運河相接。城北街道至南京、上海僅有2個多小時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