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民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岳建民,男,漢族,1984 年畢業蘭州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0 年在蘭州大學化學系相繼獲碩士及博士學位。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導結構的發現與研究。內容包括新穎結構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離、結構鑒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結構優化和構效關係研究,以及新葯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完成和負責完成數十種藥用植物的化學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獲得 1200 余個具有結構多樣性的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超過 500 個,一些新化合物基本骨架十分新穎。發現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並對其中的一些進行了結構優化和合成。這些研究為解決一些名貴中草藥的重大化學和生物活性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已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 120 篇,申請專利多項。
1980.09–1984.07 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08–1987.07 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7.09–1990.07 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0.07–1993.09 博士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合作導師: 孫漢董院士
1993.09–1994.09 博士后,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化學學院,合作導師:Geoffrey Eglinton 教授
1994.09–1996.04 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
1996.05–1999.04 高級研究員和項目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與聯合利華聯合實驗室
1999.05–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研究所
2011.09–2011.11 訪問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化學系
2002.01–2002.02 訪問教授,瑞士諾華製藥有限公司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組長、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室主任、化合物樣品庫副主任。
1. 天然資源尤其是中草藥中新穎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和結構鑒定
2. 從天然產物中尋找藥物先導和候選結構
3.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結構修飾和全合成
1.虎皮楠生物鹼研究取得了新進展
生源途徑獨特、結構複雜多變的虎皮楠生物鹼的研究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仍然保持了相當的熱度。不管是天然產物領域還是有機合成領域,陸續有大批新的研究成果報道。我們在過去十幾年裡,對10種虎皮楠植物中的生物鹼成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離鑒定200多個生物鹼,其中新結構近100餘,新骨架化合物16個,如calycinumine A (1)、angustimine (2)和logeracemin A (3)。特別是近期發現logeracemin A (3),為國際上首個虎皮楠生物鹼二聚體,具有獨特的螺環聚合結構,其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X-ray單晶衍射及計算ECD等手段確定,生物鹼3顯示良好的抗HIV活性(IC50 = 4.5 ± 0.1 μM, SI = 6.2),是近年來虎皮楠生物鹼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該研究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圖一、部分代表性虎皮楠生物鹼結構
2. 大環內酯類免疫抑製劑的突破性研究
紅卡雅楝(Khaya ivorensis)是非洲楝屬植物,主要分佈在非洲熱帶地區一些國家如喀麥隆、安哥拉和奈及利亞等;在我國部分南部省份也有栽培。我們對其樹皮乙醇提取物的小極性部位進行了研究,得到兩個新穎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ivorenolides A (4)和B (5)。化合物4和5分別具有18和17元環結構,分子中具有環氧乙烷和植物代謝物中少見的共軛炔鍵官能團。其中4的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X-ray單晶衍射及全合成其對應異構體確定;5的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和全合成確立。免疫抑制活性測試表明化合物4及其對映異構體對ConA和LPS誘導的小鼠淋巴T細胞和B細胞增殖均具有較好抑制作用,並且選擇性和陽性對照(CsA & PSA)相當甚至更優。本研究使得天然免疫抑製劑家族再添新成員,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J. Am. Chem. Soc.和Org. Lett.上。
圖二、大環內酯類化合物結構
3. 楝科檸檬苦素類化合物研究繼續有新的發現
楝科植物以富產結構多樣性的檸檬苦素類化合物而聞名,部分該類型結構具有良好的昆蟲拒食、抗瘧和神經保護等活性。此類化合物因其複雜多變的骨架類型和生物活性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楝科植物在國內共有15個屬62個種和12個變種。在前期我們對楝科植物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成績的基礎上,本課題組在過去5年裡繼續對20餘種楝科植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一階段的工作共分離得到近400個化合物,新化合物超過150個。在已知和新化合物中,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所佔比例均為一半以上。不同類型檸檬苦素類化合物在我們的活性測試中顯示了抗菌,鉀離子通道抑制和11羥基甾體脫氫酶抑制等活性。其中代表性新骨架化合物如圖三所示。如,具有16,19位二降檸檬苦素結構的chukrasone B (7),具有高度重排芳香化D環結構的walsucochinoids A (9)。
圖三、部分代表性檸檬苦素類結構
4. 萜類化學成分研究取得新進展
(a)二萜類化合物研究從楝科植物大葉山楝中我們得到以aphadilactone C (12)為代表的四個新骨架鏈狀二萜,其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化學降解,片段合成及計算ECD方法確定。活性測試表明化合物12對二醯基甘油醯基轉移酶1型(DGAT-1)具有強效(IC50 = 0.46 M)高選擇性(SI >217)抑制活性,是迄今為止活性最強的天然產物抑製劑。同時這四個二萜還具有較好的抗瘧(Plasmodium falciparum)活性(IC50 = 0.12-1.35 M)。從大戟科藥用植物光葉巴豆(Croton laevigatus)中我們分離鑒定兩個(13為例)具有重排対映-克羅烷型骨架的二萜化合物,其絕對構型通過單晶衍射實驗確定。該工作為近年來少見的二萜新骨架化合物報道之一。在近5年裡我們對大戟科三寶木屬4種藥物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到40餘個達芙妮類型二萜。部分化合物對人腫瘤細胞株HL-60和A-549具有相當的抑制活性。其代表性化合物如trigochilide B (14),分子中被引入新的12碳結構片段,形成一個新穎的三雙鍵共軛的大環內酯基團。
(b)倍半萜類化合物研究金粟蘭科多數植物以其藥用價值而聞名,在天然產物領域該科植物因為其次級代謝產物烏葯烷型倍半萜和二聚體而被研究者熟知。我們從該科中藥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中首次報道兩個由欖烷型和桉葉烷型倍半萜聚合而成的新骨架二聚體(15為例)。並通過波譜學,單晶及計算圓二色譜數據確定了它們的絕對結構。我們從桃金娘科澳大利亞引種植物藍桉中(Eucalyptus globulus)分離得到三個以eucalyptin A (16)為代表的具有混合生源的倍半萜衍生物。三個化合物對腫瘤靶標HGF/c-MET通路具有強效抑制作用,為一類新型的抑製劑。初步構效關係研究表明,單獨的倍半萜和醯化間苯三酚片段均未表現出活性,說明二者的偶聯對於其活性是必須的。
圖四、部分代表性萜類化合物結構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基於清熱解毒重要傣葯的新型活性物質的發現與研究,2014.01-2017.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新墨西哥交酯型檸檬苦素類衍生物的發現與功能研究, 2013.01-2016.12
3.科技部, 人工細胞的代謝網路改造與系統優化, 2012.01-2016.08
4.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葯創製), 規模化中藥化學成分庫的建立,2011.01-2013.12
5.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葯創製), 天然產物平台, 2009.01-2011.12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天然藥物化學, 2012.01-2016.12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三種割舌樹屬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2013.01-2016.12
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三種米仔蘭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2012.01-2014.12
擔任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和《中國天然藥物》四個專業雜誌的副主編或編委。
2000 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3 年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基金。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中國藥學,英文版》、《雲南植物研究》和《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編委會委員。
2010 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3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9月,獲第十五屆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