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跑竹馬

邳州跑竹馬

邳州跑竹馬,又稱“竹馬舞”、“竹馬會”。邳州跑竹馬流行於灘上、八路、徐塘等鎮,屬自娛自樂型民間舞蹈。相傳始於宋代,內容取材於韃子(金兀朮)跨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經歷代民間藝人的排演與實踐,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邳州跑竹馬
邳州跑竹馬錶演
邳州跑竹馬錶演
所屬地區:江蘇 · 徐州 ·邳州市
遺產編號:Ⅲ-7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江蘇省邳州市
遺產級別:省

舞蹈概述


邳州跑竹馬,又稱“竹馬舞”、“竹馬會”。邳州跑竹馬流行於灘上、八路、徐塘等鎮,屬自娛自樂型民間舞蹈。相傳始於宋代,內容取材於韃子(金兀朮)跨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經歷代民間藝人的排演與實踐,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名稱來源


邳州跑竹馬流行於灘上、八路、徐塘等鎮,屬自娛自樂型民間舞蹈。之所以叫“跑竹馬”,是因為整個過程主要突出一個“跑”字,跑起來又步步不離“陣法”(即調度路線)。

伴奏樂器


邳州跑竹馬伴奏樂器是鑼鼓和嗩吶,以烘托氣氛,加強節奏。鼓點有“鄉會鑼鼓”、“起奏點”、“剎鼓點”等;嗩吶牌有“桃紅”、“開門”、“背宮絞笛”等。

舞蹈特色


表演者共有10人,裝扮成歷史人物。頭騎跨馬或麒麟,稱老韃子(金兀朮),后隨4妃,系男扮女裝,均跨馬。每一騎後跟隨一馬童。10名表演者"拉路勢"進場,跑出各種"陣勢",表現興圍狩獵的場景。有的藝人還說五馬穿索,是表現金人在受到宋軍追擊時,迷惑宋軍,布陣逃跑。老韃子頭戴大額子,插翎子,戴白鬍須,右手執雲肘,雙手托馬或麒麟頭。上身穿黃馬褂,披雲肩;4妃頭戴小額子,插翎子。上身穿繡花豹衣,左手握馬鬃環,右手執馬鞭;馬童戴羅帽,上身穿豹衣勒攀甲絛,腰勒大帶,背插雙刀,雙手執馬旗。馬色與服裝顏色一致,依次為黃、紅、綠、白、黑五種。馬殼分頭、身兩段,系篾扎、紙糊而成,繫於舞者腰間。馬殼周圍有馬圍布,遮住舞者雙腿,雙腿佯作四蹄,實為以步代馬,翩翩起舞。
伴奏樂器是鑼鼓和嗩吶,以烘托氣氛,加強節奏。鼓點有“鄉會鑼鼓”、“起奏點”、“剎鼓點”等;嗩吶牌有“桃紅”、“開門”、“背宮絞笛”等。之所以叫“跑竹馬”,是因為整個過程主要突出一個“跑”字,跑起來又步步不離“陣法”(即調度路線)。跑竹馬演出陣勢有:“一字長蛇陣”、“二龍取水陣”、“四門兜底陣”、“五虎尋羊鎮”、“十字梅花陣”、“八卦連環陣”、“蛤蟆出水陣”等。

傳承意義


1955年春節,灘上鎮跑竹馬參加了徐州專區會演,獲表演一等獎;1984年1月灘上鎮跑竹馬參加了在淮陰舉辦的江蘇民間舞蹈調演,獲一等獎。江蘇省電視台、徐州市電視台曾多次對邳州竹馬舞給予錄像宣傳,並與其它藝術項目一起交流到法國聖太田市(與徐州市結為友好城市)放映;之後,跑竹馬被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