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迭石戰役
卡迭石戰役
卡迭石戰役(Battle of Kadesh)是古埃及與赫梯爭奪敘利亞地區統治權的系列戰役之一,約公元前1274年5月底,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領2000輛戰車和近16000名步兵,與赫梯國王穆瓦塔里二世爭奪赫梯在敘利亞的主要基地和軍事要塞——奧倫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於敘利亞霍姆斯附近)。
卡迭石戰役是古代軍事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會戰之一,戰後締結的《埃及赫梯和約》是歷史上保留至當代的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國際軍事條約文書。
卡迭石 古埃及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成名之戰
蘇美爾文明時代 戰車就已經登上了舞台
戰車作為人類早期戰爭史上的超級武器,自文明誕生起,便是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強弱,一個文明戰爭技術水平高低的集中體現。
以已知最早的文明世界蘇美爾人為例,其軍事系統內固然包括大量裝備較為簡陋的步兵,但原始的戰車已經成為了國家上層與軍事菁英的必備戰具。在著名的禿鷹石碑上,用古代中東特有的野驢驅動的雙人戰車便處於醒目的領頭位置。由於不善使用弓箭,蘇美爾人的戰車兵主要以標槍投矛來殺傷敵人,配合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步兵方陣一起,擊破敵軍的陣線。在那個全球大部分民族還處於械鬥戰爭的年代,這套原始的戰車系統無疑是當時的高科技武器。
蘇美爾禿鷲碑上的軍隊
馬匹衝鋒加速度所帶來的衝擊與視覺震撼,對於三五成群的散兵游勇來說,具有非凡的震懾力。而即便是學會結陣自保的早期方陣步兵,也因為移動速度慢而難以直接反擊在他們周圍環繞射擊的戰車群。
這也決定了早期,不會使用戰車的早期埃及人,在面對擁有戰車技術的亞洲入侵者喜克索人時,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被殖民歲月後,學會了戰車技術的埃及人才發揮出自己的步兵優勢,打跑了作威作福的亞洲入侵者。
奮起反抗喜克索人的埃及人也學會了對手的戰車
雖然埃及人已經發展出了比較成熟的方陣步兵、弓箭手,並擁有大批勇武的外族雇傭軍輔助,戰車卻是當仁不讓的軍隊主力。
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就多次發動過對敘利亞地區的征服戰爭,力圖建立和鞏固在敘利亞地區的霸權。但埃及建立霸權的努力遇到了埃及強鄰赫梯的有力挑戰。
約公元前14世紀,當埃及忙於宗教改革無暇他顧時,赫梯迅速崛起,赫梯人在公元前17世紀建國,建國后即不斷地向外擴張,在其雄才大略的國王蘇皮盧利烏馬斯(蘇庇路里烏瑪一世)的率領下,積極向敘利亞推進,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馬士革的整個敘利亞地區,佔領敘利亞,扼守卡迭石,就等於封堵了埃及的一條強盛之路,沉重打擊了埃及在這一地區的既得利益,埃及自然不能善罷甘休。
遠征努比亞的埃及軍隊
著名的赫梯戰車部隊
作為埃及人征服敘利亞的強大對手,赫梯人玩戰車的歷史比他們要早上很多。這些印歐血統的山民在公元前17世紀就帶著原始的戰車紮根小亞細亞半島中部山區,進而為了生存而發展出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軍國主義制度。
和後來的歷史上出現的古代軍國一樣,赫梯的男子在成年後都要服兵役,並通過兵役從國家手裡獲得相應的土地。整個民族因此被從小訓練成一個龐大的軍事組織,而戰車則是這個軍事組織力量中的絕對核心。
就像埃及人設計的複雜軍事系統一樣,赫梯人有著自己的主力步兵方陣與各類負責掩護的輕步兵部隊。由於控制了最早學會成熟冶鐵技術的亞美尼亞地區,一些赫梯軍事菁英開始用革命性的鐵制武器替換過去的銅製武器。而他們的戰車也與埃及人截然不同。
赫梯人戰車兵 精銳步兵與敘利亞弓箭手
米坦尼人的傳統戰車部隊
訓練中的赫梯戰車部隊
訓練中的埃及戰車部隊
初次相遇的埃及與赫梯在一開始還能保持相安無事。但對於富庶的敘利亞地區的渴望,以及途徑當地的南北商路的控制需求,都迫使兩個帝國最終在戰場上刀兵相見。從一開始的鼓動附屬國摩擦,到派出小規模軍隊進行象徵性的支援示威,最終發展成決定性的會戰。
戰役埃方領導者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拉美西斯厲兵秣馬,擴軍備戰,組建了普塔赫軍團,連同原有的阿蒙軍團、賴軍團和塞特軍團,加上努比亞人、沙爾丹人等組成的雇傭軍,共擁有4個軍團,2萬餘人的兵力。公元前1286年(即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后的第4年),埃及首先出兵佔領了南敘利亞的別里特(今貝魯特)和比布魯斯。次年(前1285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駕親征,率4個軍團從三角洲東部的嘉魯要塞出發,沿里達尼河谷和奧倫特河谷揮師北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行軍,進至卡迭石地區,於卡迭石以南約15英里處的高地宿營,位於奧倫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聳立,地勢險要,是聯結南北敘利亞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軍隊的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埃軍試圖首先攻克卡迭石,控制北進的咽喉,爾後再向北推進,恢復對整個敘利亞的統治。
就在埃及舉兵北上之際,一場緊鑼密鼓的備戰活動也在赫梯全面展開。拉美西斯二世還未啟程,赫梯即從派往埃及的間諜那裡獲悉了埃及即將出兵遠征的秘密情報。赫梯王穆瓦塔爾召開王室會議,制定了以卡迭石為中心,扼守要點,以逸待勞,誘敵深入,粉碎埃軍北進企圖的作戰計劃。為此,赫梯集結了包括2500—3500輛雙馬戰車(每輛戰車配備馭手1人,士兵2人)在內的2萬餘人的兵力,隱蔽配置於卡迭石城堡內外,擬誘敵進入伏擊圈后,將其一舉殲滅。
兩大帝國在敘利亞地區的對峙
古埃及人的謝爾登人與努比亞人雇傭軍
擊敗米坦尼人的赫梯軍隊
敘利亞境內最為重要的奧龍特斯河
這時候,兩名附近沙漠地區的阿拉伯人找到了埃及人營地。他們向拉美西斯宣稱,自己所處的部落傾向於埃及而不是赫梯,並希望法老的軍隊迅速拿下卡迭石。因為此時的赫梯軍隊尚沒在遠方的小亞山區。得到消息的拉美西斯喜出望外,下令拉軍團加速前進,並傳令其他三支分開進軍的軍團迅速趕來與其匯合。
但當法老本人的先頭部隊在卡迭石附近紮營后卻又抓獲了兩名赫梯軍隊的探子。通過審問,埃及人才發現中了赫梯人的反間計,此時的赫梯大軍已經位於卡迭石附近。當憤怒的法老要求其他軍團以更快的速度向他靠攏時,穆瓦塔里二世已經派出了2500輛戰車,從奧龍特斯河東岸迂迴到了埃及軍隊的側翼埋伏。緊跟在拉蒙軍團後面的拉軍團這時正在以漫長的行軍隊形朝著卡迭石前進,赫梯人的重型戰車乘機從東面向其發起衝鋒。由於毫無準備,拉軍團迅速被赫梯人的戰車部隊衝垮,指揮官倉皇逃入了北面的拉蒙軍團營地。
衝鋒的赫梯戰車部隊
但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在奧龍特斯河東岸,更多的赫梯步兵也正在沿著之前戰車部隊的路線南下,準備從淺灘渡河后鎖定勝局。2500輛赫梯戰車則已經在埃及人營地內陷入混戰。
偷襲得手的赫梯人
戰車被放置在第一線,第二線由10個橫排的重步兵組成密集陣向前推進,這些步兵的兩翼也有戰車掩護,並且對著敵人的兩翼進行壓迫,第三線還是戰車。弓箭手則穿插在第一線和第二線之間射箭。
調度援軍列陣再戰的拉美西斯二世
在卡迭石無所作為的赫梯步兵
得到增援的拉美西斯再也沒有給赫梯人任何機會
臨近戰役結束,又有一些赫梯軍隊的戰車被派來支援。但缺乏步兵支援的他們在戰車和步兵完整的埃及軍隊面前依然毫無機會。而普塔赫軍團也在稍後趕到,將赫梯人逼回了卡迭石城內。這場古代世界最大規模的戰車交鋒,便在雙方兩敗俱傷的情況下,平局收場。
阿布辛貝神廟壁畫描繪的卡迭石戰役
埃及浮雕的複製品 拉美西斯宣布自我勝利
不過,此戰是古代軍事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會戰之一。運用軍事計謀調動敵軍,步兵與戰車兵協同,要塞守軍出擊與野戰部隊配合等是這次會戰的主要特點。卡納克神廟壁畫中的埃及史詩作者彭陶爾里歌頌了這次戰役,這些壁畫描繪了戰爭的全部過程。
被迫撤軍回國的拉美西斯,在此後的16年裡繼續與赫梯人在敘利亞你爭我奪。最後迫於赫梯人更強的軍事力量而不得不折服。
現今發現的赫梯泥板檔案中,埃及人最終被迫以較低的姿態與他們握手言和。而在埃及國內,不明所以的民眾卻還沉醉在拉美西斯設計的一大堆功績紀念碑與石刻所宣揚的大勝。
戰後締結和平條約(楔形文字版)
條約全文以象形文字被銘刻在埃及卡納克和拉美西烏姆(底比斯)寺廟的牆壁上。它是譯自原稿的副本。原稿可能是用赫梯語和當時國際通用的巴比倫楔形文字書寫的,在赫梯首都哈吐沙什的檔案庫中發現有用巴比倫楔形文字書寫的泥版複本。
條約規定:雙方實現永久和平,“永遠不再發生敵對”,永遠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關係”,雙方實行軍事互助,共同防禦任何入侵之敵,雙方承諾不得接納對方的逃亡者,並有引渡逃亡者的義務。
條約簽訂后,赫梯王以長女嫁給拉美西斯二世為妻,通過政治聯姻,進一步鞏固雙方的同盟關係埃及與赫梯的爭霸戰爭,是古代中近東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軍事帝國最後一個強有力的法老,當時的赫梯也處於其鼎盛時期。
雙方長達數十年的軍事較量,使雙方的實力都受到嚴重削弱。埃及並未達到恢復亞洲屬土的目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後繼者日益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從愛琴海的小亞細亞一帶席捲而來的“海上民族”的遷徙浪潮,與利比亞部落的入侵相呼應,日益動搖法老的統治,曾經一度強盛的新王國逐步陷入瓦解之中。
赫梯雖然佔有敘利亞大部,一度雄視西亞。但與埃及戰爭后,本來就不甚穩固的經濟基礎進一步動搖,不久即開始衰落。
到公元前13世紀末,“海上民族”從博斯普魯斯海峽侵入赫梯,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各臣屬國家紛起反抗,赫梯國家迅即崩潰。至公元前8世紀,完全為亞述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