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
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
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位於縣城北郊,省道S226線橫貫全境,將全鄉劃為東西兩半,東部地勢較為平坦,西部是丘陵山區,全鄉總面積48平方公里,實有耕地面積27265畝.其中水田22600畝,旱地4665畝,山地面積21387畝,森林覆蓋率74.8%。
桃源縣轄鄉。位於縣境東部,南距縣城5千米。常住人口21242人(六普數據)。轄8個行政村,200個村民小組。陬(市)堯(河)公路過境。礦產資源有黃金、金剛石。古迹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戰國楚采菱城遺址,古墳坪遺址。
1949年為雲岳鄉、延溪鄉屬地,1952年為二區的延溪、東育、南育3鄉地域,1958年屬城郊公社,1961年析置茅草街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改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1996年,面積49.98平方千米,人口2.3萬,鄉政府駐茅草街,轄莫溪育、南育、古堤、青林、堆金、金雞、黃楚、珠明、馬灣、羊耳、大洋、白洋河、安家沖、項家堰、茨樹埡、觀山嶺16個行政村。
2010年轄莫溪育、南育、古堤、青林、堆金、金雞堰、黃楚、珠明、馬灣、羊爾、大洋、白洋河、安家沖、項家堰、茨樹埡、觀山嶺16個行政村。2011年調整為8個行政村。
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地理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備。該鄉東臨沅水、北靠 白洋河,省道S226線橫貫全境,石長鐵路離青林僅20公里,公路連接每個村組。
青林回維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稻穀,併產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屬桃源黑豬繁養基地。有山林面積160 00畝,林木蓄積量965萬立方米。茨樹堙、觀山嶺、南峪、項家堰等地蘊藏有金剛石、砂全。青林回維鄉經濟雄厚,市場活躍。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達2.4億元,人均純收入32l2元。全鄉有企業318個,從業人員達2984人。
以項目為依託主攻工業經濟。充分利用城鄉結合部,漳江工業園,少數民族鄉的優勢,全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借力發展工業經濟,現引進的項目有投資2000多萬元的茶多酚廠;投資500萬元的芙蓉泉酒廠;投資300萬元的群利包裝廠;投資200萬元的久昌木業包裝廠;投資300萬元的豪源制衣廠;投資200萬元的富強煙花鞭炮廠;投資300萬元的家禾茶油廠;投資300萬元的毫豬養殖廠。項目引進拉動了經濟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產業創特色發展規模農業。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規模產業,培育特色產業,支持主導產業,壯大傳統產業。
一是引導發展規模養殖。2009年,全鄉蛋雞存欄數達到60萬羽,牲豬存欄數達到10萬頭,約佔全縣養殖比重10%。新引進濟慶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設堆金慶大宏種豬場,可繁養母豬1200頭,年出欄牲豬3萬頭。
二是支持引進規模種植。引進豐收果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00萬元栽種優質葡萄100畝。引進深圳奧地利公司投資200萬元,租賃堆金村水窪池183畝培育花卉苗木。
三是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全鄉種植優質稻11000畝,優質棉4000畝,無公害蔬菜4000多畝。
青林回維鄉境內有古遺址15處、古墓群4處,古窯址2處,古城址1處。古采菱城為春秋晚期至漢代的城址,現有殘垣10段,總長1425米,傳說為楚平王所建。古采菱城1983年11月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鄉有大小汽車]9輛,拖拉機l20多台,摩托車82O多台.全鄉有小型水庫4座,大小山塘704口。灌溉渠道47.8公里,機埠21處,總裝機容量784千瓦,有效灌溉面積90%以上。
青林鄉兩大法寶助推農民培訓
“而今鄉里經常組織培訓,通過電腦、電視為我們送來實用技術。”10月8日,桃源縣青林回維鄉采菱村農民徐立新開心地告訴筆者。今年來,該鄉實施農民教育整體提升工程,利用在全縣範圍內開展的“書記講壇”活動、農家書屋、遠程教育網等平台,逐步實現人人懂技術,人人愛科技,人人用科技的良好氛圍。
年初,為積極響應桃源縣委、縣政府“書記講壇”進田間的號召,該鄉把課堂開在采菱村的田間地頭,全鄉村組幹部、種糧大戶及部分農民共200多人參加了早稻集中育秧技術培訓暨擴雙壓單動員大會,發放技術資料900多份,全鄉雙季稻種植率達98%。
根據縣農教辦分配的任務,該鄉制定了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考核辦法,實行了一月一打分,一季一講評,落實“獎懲兌現”制度。前三個季度,該鄉先後對農民培訓工作突出的采菱村、三崗村、白楊河村分別獎勵現金3000元、2000元、1000元,對農村遠教“12396”科技服務站點組織學習好的青林村、三崗村進行了通報表揚,對培訓工作欠缺的村進行了點名批評。
以民生為重點推進新村建設。全鄉16個村的村道全部硬化通車;16個村全部進行農電整改,實現了同網同價;8個村飲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10個村開通寬頻,16個村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通訊網路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0%;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8%。全鄉新建遠教及文化資源共享站點12個,有衛生院1個、門診所4個,村村有衛生室。鄉辦學校5所,其中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片小學3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