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是指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所反映和要解決的矛盾,主要是保證所學知識與其來源——社會實踐不致脫節,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夠運用或回到實踐中去。
理論聯繫實際是人類認識或學習活動的普遍規律之一,是教學必須遵守的。不少教育家對這個要求從不同的知行統一觀出發作過理論探討。在中國古代,荀況就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顏元反對“以空言立教”,主張學以致用,他把自己教學的地方命名為“習齋”。在西方,古希臘智者派發表過這樣的見解:“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沒有意義”。古羅馬教育家M.F.昆體良以及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等人,都重視教學中的練習和實習作業。但是在歷史上,在存在剝削階級的社會裡,學校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決定了當時的教學必然帶上教條主義性質,書本與實際嚴重脫節。В.И.列寧把它稱之為舊社會留下的最大禍害之一。在理論上,絕大多數教育家對教學中理論和實踐關係的理解,或者其命題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或者停留在樸素唯物論或樸素經驗論水平上,都不能達到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因而不能全面地解決教學中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的問題。以美國教育家J.杜威為代表的實用教學論,則片面地主張“從做中學”,忽視教學中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
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獲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比較完全的知識,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循著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路線進行的。而且,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掌握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書本知識為主的認識過程。這些,決定了理論聯繫實際應該成為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最主要的是要正確處理好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實際的關係,關鍵在於保證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同時在理論知識指導下,使學生從事各種實際活動。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和學習理論知識。基礎理論知識反映了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普遍的規律,對實踐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指導作用。要在理論的指導下把教學和生活、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觀點和材料結合起來。結合教材的系統學習,恰當地聯繫社會主義具體實際,使學生了解所學理論知識的實際意義,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直接經驗和事實材料,以便他們更好地掌握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還要求創造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使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踐,如練習、實驗、實習、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學會讀、寫、算及其他一些學習的和勞動的基本技能,學會獨立地創造性地運用知識。
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繫實際;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係;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