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類國

蒲類國

巴里坤古稱蒲類國,西漢神爵三年(前59年)屬西域都護府徠管轄,後為匈奴游牧地。

作品簡介


徠《漢書?蒲類國傳》載:“蒲類國,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長安八千三百六十里,戶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勝兵七百九十九人。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三百八十七里。”蒲類為山北諸行國最東邊之國,東北面與匈奴接,其地域範圍略當今巴里坤湖東南的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蒲類初受匈奴奴役匈奴徙其民六千餘口至匈奴右部阿惡地,國號阿惡國。餘眾逃亡大山間,才得保存了蒲類國的稱號。以後阿惡屬姑師,漢破姑師后,分置車師前,后國,蒲類前,后國等八國。東漢時,蒲類國尚存,當時還有一些移支國人入居蒲類。後來,先後屬鮮卑突厥。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十四年)竇固追擊匈奴王呼衍至蒲類海。

相關連接


蒲類國原址在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湖附近。當地人能作弓矢,訓好馬,勇猛善戰。蒲類國的早期信仰薩滿教。自古以來,蒲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隨著絲綢西傳和佛教東傳引發的利益衝突,蒲類更是戰火連年,狼煙四起。公元前60年,漢軍破姑師,分置車師前後國,蒲類前後國等共八國,東漢時惟蒲類前國尚存。東漢末至隋,蒲類曾先後為鮮卑、突厥屬地。也曾為匈奴右部地,后屬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