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皮膚

敏感性皮膚

敏感性皮膚的確切含義尚未達成一致。一般認為敏感性皮膚是一種高度不耐受的皮膚狀態,易受到各種因素的激惹而產生刺痛、燒灼、緊繃、瘙癢等主觀癥狀的多因子綜合征,皮膚外觀正常或伴有輕度的脫屑、紅斑和乾燥。

敏感性皮膚與“皮膚過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皮膚過敏是一種變態反應,由變應原進入機體后,促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引發抗原抗體反應,表現為紅斑、丘疹、風團等臨床客觀體征,常伴瘙癢。而敏感性皮膚通常是對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出現一系列異常感覺反應,大多缺乏客觀體征,其發生機理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普遍認為不伴有免疫或過敏機制。

病因


敏感性皮膚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可分為內源性因素如種族、年齡、性別、遺傳、內分泌因素、某些疾病等,以及外源性因素如化學物質刺激、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
1.內源性因素
(1)種族 由於不同人種角質層數目及細胞間的粘附力、黑素的量和體積等的不同,導致皮膚敏感性有差異。
(2)年齡 青年比老年容易出現皮膚敏感,可能由於老年人的皮膚存在感覺神經功能減退、神經分佈減少。
(3)性別 一般女性對於皮膚刺激較男性敏感,可能由於女性皮膚pH值較高,對於刺激緩衝力較差。
(4)遺傳 敏感性皮膚個體大部分有敏感性皮膚家族史。
(5)內分泌因素 月經周期會影響皮膚的敏感性。
(6)疾病 某些皮膚病可使皮膚敏感性增高,如特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魚鱗病等。
2.外源性因素
(1)化學因素 如化妝品、肥皂、清潔劑等。
(2)環境因素 如冷、熱與溫度的迅速改變,季節的變化、空氣污染、日光等。
(3)生活方式 辛辣刺激飲食、酒精可加重皮膚反應。
(4)心理因素 壓力的增加、情緒的機動等常激發或加劇皮膚的反應。

臨床表現


敏感性皮膚患者多表現為癢、刺痛感、針刺感、燒灼感、緊繃感。其嚴重程度不一,有個體差異。在用化妝品后,不適感加重,有的甚至不能耐受任何護膚品。可在用后數分鐘出現,也可在數小時,甚至數天後出現。有時可見皮膚乾燥、面部紅斑、細小鱗屑。面部容易潮紅。臨床類型可分為:
1.環境型
常見於膚色白、干、薄的皮膚,主要對環境因素出現反應,如對冷、熱、快速的溫度變化等敏感。可頻繁的出現面部潮紅。
2.化妝品型
主要對化妝品出現反應。
3.非常敏感型
對外源性的因素如化妝品、環境因素和內源性因素都可出現嚴重的反應。

檢查


屬於皮膚化學探測試驗,包括乳酸試驗、十二烷基硫酸鈉試驗、氯仿-甲醇混合液試驗、二甲基亞碸試驗、乙醯胺試驗、水洗激發試驗、辣椒素試驗。具代表性的乳酸試驗有兩種方法:①10%乳酸水溶液在室溫下用棉簽抹在鼻唇溝和面頰部;②讓受試者在42℃、相對濕度80%的小室內,充分出汗,接著塗5%乳酸水溶液在鼻唇溝和面頰部。在2分半鐘和5分鐘時用4分法評判刺痛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試驗陽性的個體並不一定就是敏感性皮膚。
藉助於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用非創傷性技術測量生物物理參數評價皮膚微小程度的改變,如用皮膚水分蒸發測量儀測量皮膚經表皮的失水量,硅膠複製和鱗屑測量儀評價皮膚二維或三維表面結構,皮膚色度分光儀測量皮膚顏色,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測量皮膚血流情況,A型超聲儀檢查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的厚度改變。測量皮膚經表皮失水量是最經典的指標。

治療


對一般敏感性皮膚的處理,首先是避免再刺激,盡量減少蒸臉、按摩、去角質等美容措施。可選用針對敏感性皮膚設計的化妝品,其常含有維生素B、羧甲基β-葡聚糖等。由於皮膚比較乾燥,可使用含有合適比例脂質的保濕產品。對自覺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可口服抗組胺藥物,外用非激素類抗炎藥物以緩解癥狀。

預防


對敏感性皮膚的個體儘可能使用成分簡單、少含或不含致敏物和刺激物的化妝品。日常皮膚護理時,堅持以下三個基本原則:使用溫和、無刺激成分的清洗劑和保濕劑;保持皮膚有維持健康角質層功能的水分;補充皮膚油脂以加固皮膚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