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燉羊肉湯

川菜

清燉羊肉湯屬於川菜,忌人蔘、西洋參同食,可治療虛勞羸弱、腰膝酸軟、產後虛冷、腹痛寒疝、虛寒胃痛、腎虛陽痿等症。

製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羊腿肉2斤
紫洋蔥大半個
花椒7粒
適量
胡蘿蔔2根
白蘿蔔半個
薑片5片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我們家都不吃肥肉,所以羊腿肉剔去肥肉筋膜,切大塊泡清水,換水泡三次,每次半小時,將血水盡量揉搓乾淨。鍋內接水,倒入羊肉,開大火。下一步有兩種方法:一是大火燒開水后撇凈浮沫,撈出羊肉放入另一乾淨鍋內,重新加水清燉;我個人更喜歡保留羊肉的原湯,具體做法是: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鍋內水燒滾后,撇去血沫,將肉盛出。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關火后將鍋里的原湯倒入盆里,把鍋子洗乾淨。等盆內的原湯沉澱后將上面的清湯重新倒入鍋內。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將去除血沫的羊肉重新放回原湯,原湯不夠加熱水,放入洋蔥和薑片,還有7粒花椒。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大火燒滾,轉小火蓋蓋慢燉1小時。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1小時(看肉的質地,不軟爛的話加時)後放入胡蘿蔔和白蘿蔔塊。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只用鹽即可。一定不要咸了,淡淡地即可。大火煮開轉小火再燉半小時。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羊肉湯煮好后關火,碗里放入香菜碎。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將湯、肉、蘿蔔盛入,喜歡辣的可以加一點白鬍椒。湯清肉嫩,蘿蔔鮮甜,香菜濃郁,真是美滋滋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羊腿約750克
薑片約24片
香蔥2根
香菜數棵
荸薺片約100克
蘿蔔約400克
米酒5大匙
甘草3片
月桂葉3片
小茴香1/2小匙
花椒1/2小匙
胡椒粉1/2小匙
精鹽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羊腿太大了,把肉割下來,放在鍋里與薑片6-8片同煎;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煎至焦香;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倒入熱水,水差不多沒面就夠了,加入薑片6-8片,倒入米酒3大匙,燒開;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燒開后收火用熱水沖洗,不要用冷水哦;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洗好後放入壓力鍋里,放薑片6-8片,加米酒2大匙,因為骨大肉多,需設置30分鐘;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準備好甘草3片、花椒1小匙、月桂葉3片、小茴香1/2小匙,放入湯渣布袋;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壓力鍋時間到后,全部倒入瓦鐘樓或陶瓷煲之類的鍋,實在沒有一般鍋也行,把煮過的蔥、姜夾去,把香菜葉和梗分開,香蔥把蔥白和蔥綠分開,把香菜梗和蔥白、薑片約10片、荸薺片入鍋;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用網篩撇去浮沫,開大火燒開后收小火慢燉;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切蘿蔔塊兒,把蔥綠和香菜葉切成末;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湯好后倒入蘿蔔塊;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燉至蘿蔔透心,撒白鬍椒粉1/2小匙,稍攪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然後調味,加精鹽適量,再在湯里撒香菜末和蔥花,Enjoy!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說明。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羊臉肉300克
白菜100克
羊血1塊
豆泡適量
香菜或小蔥碎10克
4片
適量
八角1個
香葉3片
胡椒粉1勺
香醋2勺
辣椒油1大勺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羊臉肉提前焯水去血末,過涼水撈出(如果覺得膻味大可以用水多次浸泡)瀝干水份,切薄長條狀備用。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白菜洗凈切細絲如圖: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血和豆泡也依次切好(沒買到羊血我就用鴨血代替了,不要打我哈哈)。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起鍋燒水,水開后將薑片、香葉、八角和切好的羊臉肉一起放入鍋中,水沒過羊肉即可,不可太多(這樣也是湯汁濃郁的原因),調中火燉煮(一定不要小火,小火燉不出乳白色的湯,必須全程中火煮燉)。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大約燉了15分鐘左右,羊臉肉易熟,再加上提前又焯了次水,湯汁完全發白,加入白菜絲提鮮甜味,再將血和豆泡放入慢燉5分鐘左右關火,加入鹽提味。
步驟六喜歡清湯的這時就可以盛出來喝了。
步驟七清湯的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喜歡辛辣刺激的,調個醬汁,香醋2勺,胡椒粉1勺,辣椒油1勺,香菜碎或小蔥碎,攪拌均勻,挖勺加入羊肉湯中,攪拌入味,一一下肚,滿身熱汗,特過癮。
步驟九辛辣的
步驟十你要喜歡來碗羊肉湯喝,也可試試這樣做,喜歡嚼軟骨吃的,試試用羊臉肉燉,嚼著特帶感的那種,也不用炒不加1滴油,湯汁乳白髮亮,味鮮美,一大鍋都不夠喝,還等什麼喜歡就碼起來吧!

製作要訣


1、羊肉的血水要漂盡,燉制不能用大火,否則湯色差;
2、水應一次性摻夠,中途不能加水;
3、蘿蔔不能過早放入,否則湯味差。

藥用價值


羊肉用於醫療保健的歷史悠久,味甘性溫,有益氣補腎、溫中暖下等作用。可治療虛勞羸弱、腰膝酸軟、產後虛冷、腹痛寒疝、虛寒胃痛、腎虛陽痿等症。

食物相剋


白蘿蔔。白蘿蔔忌人蔘、西洋參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