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柴

馬鞭草科豆腐柴屬植物

豆腐柴(學名:PremnamicrophyllaTurcz.)是馬鞭草科豆腐柴屬植物。

分佈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佈於華東、中南、華南以至四川、貴州等地。生長山坡林下或林緣。

葉可制豆腐;根、莖、葉入葯,清熱解毒,消腫止血,主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創傷出血。是一種葯食兼用植物。豆腐柴葉營養豐富,富含果膠,可用於果膠提取,也可作為綠色食品的原料。

形態特徵


豆腐柴
豆腐柴
頂端急尖至長漸尖,基部漸狹窄下延至葉柄兩側,全緣至有不規則粗齒,無毛至有短柔毛;葉柄長0.5-2厘米。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塔形的圓錐花序;花萼杯狀,綠色,有時帶紫色,密被毛至幾無毛,但邊緣常有睫毛,近整齊的5淺裂;花冠淡黃色,外有柔毛和腺點,花冠內部有柔毛,以喉部較密。核果紫色,球形至倒卵形。花果期5-10月。
註:本種與狐臭柴P.puberulaPamp.很相似,但後者葉片基部不明顯下延,而為闊楔形至近圓形,葉背面有很清晰的細脈等主要特徵可以區別。本種被毛情況,由被毛至不太被毛以至光滑均連接而不可分割,故不再分出變種。

生長環境


生山坡林下或林緣。分佈於中國和日本;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在中國分佈於華東、中南、華南以至四川、貴州等地。為熱地型灌木,耐高溫,不耐嚴寒,分佈區年均溫為15-25℃,是中生植物,喜濕潤,有一定的抗旱性,它適應的年降水量為1200-2000毫米。適生於排水良好的坡地,在微酸至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土壤pH4-7。在中國黃山市豆腐柴適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緣、疏林下、溪溝兩側的灌叢中及道路旁。

生長繁殖


豆腐柴用種子繁殖比較困難,雖然結實率較高,千粒重達17.5克左右,但因對種子發芽的條件研究尚不夠,至今仍未見有用種子繁殖成功的先例。用莖枝扦插進行無性繁殖成活率可達70-80%。
枝插法:於秋、冬季或早春未萌芽之前,採取二年生以上的粗壯枝條(秋、冬採收的枝條,應進行沙藏催芽),剪成長10厘米、具2個以上潛伏芽的枝段,基部切成馬耳形,在事先準備好的苗床上扦插。距行距10厘米×30厘米。
干插法:於秋、冬或早春,採集粗壯的莖幹,截成30厘米長的莖段作插穗,在苗床扦插。行距30厘米,株距15-20厘米;其它要求同枝插法。截干扦插的成活率高達95%。較用枝插法育的苗生長旺,分枝多,產量高。

栽培技術


豆腐柴用種子繁殖比較困難,雖然結實率較高,千粒重達17.3g,但因對種於發芽的條件研究尚不夠,至今仍未見有用種子繁殖成功的先例。用莖枝扦插進行無性繁殖成活率可達70%一78%。豆腐柴的再生能力相當強。據試驗,在生長期內剛割枝條或摘取葉片3–4次,仍能再生.在亞熱帶地區,豆腐柴適生於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林緣、疏林下、溪溝兩側的灌叢中及道路旁。但郁閑度大於0.5時,則很少有分佈。與其混生的植物有鹽膚木(Rhuschinensis)、推木(Loropeta-lumchinese)、杜鵑(Rhododendronsimsii)、金櫻子(Rosalaevdgata)、白櫟(Quercusfabri、茅栗(Castaneaseguin-ii);蕨類(DicranoPterisdichotonma)及小山竹(Brachysta-chyumdensiflorum)等。豆腐柴為熱地型灌木,耐高溫,不耐嚴寒,分佈區年均溫為15–25℃;是中生植物,喜濕潤,有一定的抗旱性;它適應的年降水量為1200–2000mm。適生於排水良好的坡地,在微酸至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土壤PH值範圍為4–7。
因種子發芽困難,多採用扦插育苗和大田栽培。
1、枝插法:於秋、冬季或早春未萌芽之前,採取二年生以上的粗壯枝條(秋、冬採收的枝條,應進行沙藏催芽)剪成長10cm,具2個以上潛伏芽的枝段,基部切成馬耳形,在事先準備好的苗床上扦插。行距30cm,株距10cm,插深應為插穗的2/3。一般成活率可達70%一78%。當苗高80–10cm即可出圃,在大田栽種。干插法;於秋、冬或早春,採集粗壯的莖幹,截成30cm長的莖段作插穗,在苗床扦插。行距30m,株距15一20m,入土深為插播的2/3(即地上部分留10cm)其他要求同技插法.截於扦播的成活率高達98%。較用枝插法育的苗生長旺,分枝多,產量高。
2、大田栽培:大田移栽最好在早春發芽前進行。首先應整好土地,挖好樹坑,施足基肥,灌足底水,然後將灌過水的苗圃中的樹苗挖出移栽於大田。一般每公頃栽種10500–21000株。截干扦插的苗應稀植,而以技段繁殖的苗應密栽。在緩苗期,應特別注意保持土壤的濕潤。當植株長得過高,應及時修剪,以促其分枝,提高產量,便於採收。早春移栽的株叢,當年10月上旬可收穫一次。生長2年以後,以每年採收葉3次最為宜。在中國皖南山區,以6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中旬收穫最好。

近種區別


該種與狐臭柴(Premnapuberula Pamp.)很相似,但後者葉片基部不明顯下延,而為闊楔形至近圓形,葉背面有很清晰的細脈等主要特徵可以區別。該種被毛情況,由被毛至不太被毛以至光滑均連接而不可分割,故不再分出變種。

主要價值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豆腐柴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不溶性膳食纖維7.8g
38mg
97mg
444mg
126mg
12.68mg
6.2mg
0.22mg
1.36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2mg

飼用價值

豆腐柴的嫩枝、葉雖然柔軟多汁、無毒,但因有異味,家畜一般不喜食。僅見山羊、綿羊偶爾採食其嫩枝、葉;鮮葉經蒸煮后,豬樂食,雞、鴨、鵝採食。如曬制於草、製成葉粉,異味消失,各種畜禽均可利用,可用作配合飼料的原料。豆腐柴的鮮葉直接利用,飼用價值不大,但經調製后可作為良等飼料利用。豆腐柴葉的粗蛋白質、粗脂肪和無氮浸出物的含量相當高。在粗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總量達10.54%,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豆腐柴葉的可消化蛋白質含量、總能和對豬的消化能、代謝能均相當高,但對羊則屬於中等。豆腐柴無論是野生的還是作為果膠植物栽培,其資源都相當豐富。產葉量較高,在人工栽培群落中,當年鮮時平均產量為0.43kg/m;3次採收,平均每公頃產鮮葉7800kg,摺合於葉1560kg。生長3年以上的灌木林,平均每公頃可產鮮葉15000一22500kg,結合綜合開發利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他用途豆腐柴葉中含有豐富的果膠。據測定,葉中含果膠35%左右,屬高甲氧基果膠,商品果膠生產率達22%。另報道,葉中還含有過氧化物酶,含量相當於用於提取過氧化酶的原料––辣根的8倍。具有重要開發前景。產區群眾常采葉、取汁製作觀音豆腐食用,味道甚美,風味獨特。根、莖和葉入葯,能清熱解毒,消腫止血。主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創傷出血等。

食用價值

豆腐柴葉製成的“豆腐”內含有大量的果膠、蛋白質和纖維素,葉綠素和維生素C。在粗蛋白質中.氨基酸含量佔10.5%。其中,在15種氨基酸中的蘇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等,佔總氨基酸的34.91%。總干葉重的3.68%。食用方法:將柴葉以沸水浸燙,至腐婢葉熟化;去除腐婢葉渣,得腐婢漿汁;在腐婢漿汁中加入草木灰紗包,攪拌均勻,稍稍置放即得腐婢豆腐。其色澤嫩綠,口感滑爽,營養豐富,為無污染綠色食品。
這種土名叫做“豆腐柴”的植物,學名稱為“觀音柴”,系多年生的小喬木;經多次實驗證明,含有大量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天然食用果膠成分。
葉可制豆腐,俗稱豆腐柴;根、莖、葉入葯,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治瘧疾,瀉痢,癰腫,疔瘡,創傷出血。

經濟價值

果膠:果膠在食品工業常用於果醬、果凍、軟糖的膠凝劑,生產酸奶的水果基質,以及飲料和冰淇淋的穩定劑與增稠劑。豆腐柴葉可以提取果膠。
豆腐:民間對豆腐柴的加工利用是將其製成“神仙豆腐”,即在豆腐柴葉加水搓揉后的濾汁中加入香灰或草木灰等製成的一種清鮮嫩綠的葉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