髥,漢語常用字,讀音:rán,形聲。從髟,冉聲。髟(biāo),長發下垂的樣子。最早見於東漢時代,基本含義為:古同“髯”。兩頰上的長須,也泛指鬍鬚。語出《說文》“髥,頰鬚也。從須從,會意,亦聲。字亦作髥”。

髯的常用組詞為:虯髯、髯口、皓髯、須髯、髯毛、髭髯、髯公、鬍髯、髯髯、掀髯、髯蘇、玉髯。

髯的常用成語為:紫髯如戟、血竭髯枯、須髯若神、須髯如戟、獰髯張目、蒼髯如戟、揚眉奮髯、鶴骨霜髯、白髮蒼髯。

基本釋義


●髯
rán ㄖㄢˊ
● ● ◎ 兩腮的鬍子,亦泛指鬍子:美~。虯~。白髮蒼~。~口(演戲用的假鬍子。“口”讀輕聲)。

詳細釋義


◎髯
髥 rán
〈名〉
● ● (形聲。從髟,冉聲。髟( biāo),長發下垂的樣子。本義:兩頰上的長須)
● ● 同本義;也泛指鬍鬚 [whiskers]
髥,頰鬚也。從須從,會意,亦聲。字亦作髥。——《說文》
奮髥抵幾。——《漢書·朱博傳》。注:“頰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清·魏學洢《核舟記》
● ● 又如:髯夫(指臉上多須的人);髯公(指年長多須的人);髯奴(指多須的奴僕);髯佛(稱仁慈多須的人);髯鬍(須髯和頜下的垂肉);髯翁(指年老多須的人);髯須(指鬍子);髯髯然(髯須動搖的樣子);白髮蒼髯
● ● 須多或須長的人 [a person with bushy whiskers]
羽美須髯,故 亮謂之髯。——《三國志》
● ● 動物的須 [beard hair]
[上申之山] 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山海經·西山經》。郭璞注:“髯,咽下須也。”
● ● 通“蚺”。蟒蛇 [boa;python]
越人得髯蛇以為上餚。——《淮南子·精神》

釋義


兩腮的鬍子,亦泛指鬍子:美~。虯~。白髮蒼~。~口(演戲用的假鬍子。“口”讀輕聲)。
髥,頰鬚也。從須從,會意,亦聲。字亦作髥。——《說文》
奮髥抵幾。——《漢書·朱博傳》。註:“頰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清·魏學洢《核舟記》
長須的人。——《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美須髯,故亮(諸葛亮)謂之髯。”
鼎湖髯飛,征書羽下,乃起先生(袁可立)田間。——明 杜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
又如:髯夫(指臉上多須的人);
髯公(指年長多須的人);
髯奴(指多須的奴僕);
髯佛(稱仁慈多須的人);
髯鬍(須髯和頜下的垂肉);
髯翁(指年老多須的人);
髯須(指鬍子);
髯髯然(髯須動搖的樣子)。

典故


白髮蒼髯
須多或須長的人 [a person with bushy whiskers]
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三國志》
動物的須 [beard hair]
[上申之山] 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山海經·西山經》。郭璞註:“髯,咽下須也。”
通“蚺”。蟒蛇 [boa;python]
越人得髯蛇以為上餚。——《淮南子·精神》

組詞


髯口
rán kǒu
[artificial whiskers worn by actors in Chinese operas]
表演中國傳統戲劇時演員口上所掛的假髯。也叫“口面”。傳統戲曲演員扮演角色時所戴的假須,用氂牛毛或頭髮、馬尾等製成。根據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黑)、白三色,個別性格或容顏怪異的人物則戴紅髯或紫髯。根據不同身份、性格,又分滿髯、五綹、三綹等類別。凈角所戴口部露空的髯叫“扎”,絡腮短髯叫頦下濤或二濤。丑角所戴髯口種類繁多,常用的垂掛式的髯口叫吊搭。髯口除作為年齡身份的標誌外,還具有幫助演員表演的作用。

筆順信息


筆順編號:121115433325211
筆順讀寫:橫、豎、橫、橫、橫、撇折、點、撇、撇、撇、豎、橫折鉤、豎、橫、橫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亥集上】【髟字部】髯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5
《正字通》俗髥字。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髯口、虯髯、髯參、髯茹、黳髯、髯孫、髯髩、髯毛、髯士、鱗髯

相關成語

獰髯張目、須髯如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