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柏

哈柏

哈柏,男,外文名:FritzHaber.生卒:1868年—1934年;國籍:德國,職業:化學家、化學工程學家,1933年因不滿德國的納粹政權而到英國講學。哈柏的最大成就是他在二十世紀初葉使合成氨工業化。主要著作有《工業氣體反應熱力學》等書。

生平簡介


哈柏(FritzHaber,1868—1934)
德國化學家和化學工程學家。他在1868年12月9日生於德國布雷勞斯(今為波蘭弗羅斯瓦夫),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曾在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學習,受過著名化學家霍夫曼、本生等名師指導,1891年獲化學博士學位。後來他改讀化學工程,又獲化學工程博士學位,1906年升任教授,兼任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德國化學家。1910-1911年間任德國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教授;1911年後任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因不滿德國的納粹政權而到英國講學。哈柏的最大成就是他在二十世紀初葉使合成氨工業化。前人曾用百多年的時間,試圖由氮氫直接化合氨,但未成功。哈柏在多次實驗后,終於在1901年用鋨催化劑使合成氨產率達到百分之六,這樣的產率具有工業生產的價值。1909年他又使未反應的氮氣氫氣循環利用,終於解決合成氨的生產里的問題。這一方法后經波許推廣到工業化生產中,1910年在中間實驗廠解決了一些設備問題。1913年德國的巴登苯胺純鹼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合成氨廠,日產60噸。哈柏畢生主要研究氣體反應和化學平衡。主要著作有《工業氣體反應熱力學》等書。

個人貢獻


哈柏
哈柏
哈柏先學化學,后改讀化學工程,工理兼備,學識淵博。主要貢獻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生產火藥的智利硝石來源被封鎖,哈柏響應號召,首先研究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用氧化鋨等作催化劑,把氮氣和氫氣合成氨,並使它立即投產,為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採用。不久氨被催化氧化製得硝酸,為德國解決了軍火的生產。誠然,哈柏合成氨的偉大意義不在於為德國解決軍火生產問題,而是在於大規模人工固氮獲得成功,使大規模生產化肥成為現實,大大地促進了農業現代化。

主要成就


他在熱化學上應用熱化學循環得出晶體點陣能,這在化學上叫做哈柏循環。在電化學方面,他發明玻璃電極,測定玻璃薄膜兩邊酸鹼電位差,這為後人發明pH計打下理論基礎。他還是最早發明燃料電池者,又是電解有機化合物的創始人。
哈柏作為極端的愛國主義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主持研究毒氣生產,首次在歐洲戰場上使用了氯氣芥子氣。他的這一行為使他遭到了國際科學界的強烈譴責。可悲的是,1933年,作為一個猶太人,他被納粹分子驅逐出了自己所愛的國家。哈柏的主要著作有《工業電化學理論基礎》、《工業氣體反應動力學》等,1918年曾獲諾貝爾化學獎

所得榮譽


191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