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激素
飢餓激素
飢餓激素是人體分泌出來的一種激素,研究結果表明其具有能令人對食物產生格外的“好感”,提高人們對食物的注意力,同時會對大腦施加影響和防治抑鬱等功能。
飢餓激素
研究人員為小鼠搭了兩間小屋,其中一間條紋牆面的小屋內放有高熱量美味食物,另一間灰色牆面的小屋裡則放有低熱量食物。經過多次訓練后,小鼠記住哪間小屋裡放的是什麼東西。
接著,研究人員餵飽小鼠后讓它們選擇進一間小屋。結果發現,注射了“飢餓激素”的小鼠更傾向於進入條紋牆面的小屋,即便其中並沒有食物。但未注射“飢餓激素”的小鼠沒有表現出傾向性。
飢餓激素
飢餓激素會影響與進食有關的行為,進而導致過量飲食。大腦在所謂的飢餓激素腦腸肽(感覺餓時身體會分泌這種物質)的刺激下,不管已經吃了多少,仍會非常渴望攝入高熱量食品。這項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聖誕午宴時,人們往往會吃過多;為什麼人們在吃過飯後,即使肚子都快被撐爆了,仍會繼續吃餐后巧克力。
研究人員在吃過大餐的老鼠身上試驗了這種激素的作用。在這些動物吃飽后,研究人員檢查它們是否會越過一個只有淡而無味的常規食物的房間,到一個以前經常能發現高脂食品的房間。當給這些老鼠注入腦腸肽后,它們會更渴望進入存放高脂食品的房間。
然而,“飢餓激素”並非令人不停吃東西的唯一原因。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導致人們過量飲食。首先是基因影響。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2003年發現,一種名為“GAD2”的基因容易導致肥胖。這種基因會加速大腦中一種神經遞質的合成,進而刺激人們進食。
其次是多巴胺水平。《行為神經學》雜誌2007年刊登研究報告指出,體內多巴胺水平較低的人更有可能為尋求快感而暴飲暴食。
還有心理原因。一個常見現象是不少失意的人會大吃特吃。
最後是習慣問題。如果喜歡一邊看電影一邊吃甜點,那麼在看大片《阿凡達》時,也可能帶上一桶爆米花,雖然並不餓。
齊格曼認為,“飢餓激素”可能令人對食物產生格外的“好感”。小鼠的行為與吃東西無關,只是為了獲得更多快感。
這項研究的另一名負責人、內科學博士后研究生馬里奧·佩雷洛說:飢餓激素令小鼠去尋覓高熱量食物,因為它們記得它有多美味。即使小屋內沒有食物也沒關係,小鼠仍認為它與某種能引起快感的事物存在關聯。
人類和小鼠在腦細胞聯結、激素類型和大腦“快感中樞”方面有相同點。實驗中小鼠的行為與其他研究成癮性實驗中動物尋求快感的行為一樣。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阿萊恩·達格赫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人在飢餓時會分泌一種“飢餓激素”,這種激素會提高人們對食物的注意力,同時會對大腦施加影響,讓人們對貨架上的食物垂涎欲滴。為了驗證“飢餓激素”對人體的影響,達格赫為健康受試者注射了一定的“飢餓激素”,並展示漢堡、衣服、風景等圖片,同時用腦電波掃描此時大腦的變化。結果發現,食物、服飾等日用品都會讓大腦中負責快樂的區域更加活躍。
研究人員指出,“飢餓激素”在餐前升高,餐后回落,所以,在逛街前,最好先填飽肚子,這不僅能減少購買各種食物的興趣,也能面對其他商品時更加理智,不會讓掏空錢包卻買回許多無用之物。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在飢餓時胃黏膜會分泌一種飢餓激素,可以減輕心理壓力,預防抑鬱與焦慮的情緒。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上。
美國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科研人員完成了這一研究,該中心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教授傑弗里·齊格曼博士表示,使人產生飢餓感的主要原因是胃中的激素。
過去研究者曾通過抑制飢餓激素的分泌,幫助減肥。2012年,其正在研究利用飢餓激素,幫助厭食者和抑鬱症患者,通過增加飢餓激素,使這些人發生積極變化。
美國開發出新減肥法:抑制胃分泌“飢餓激素”
中新網2008年9月18日電美國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減肥法,不需要展開重大手術,只要抑制“飢餓激素”,從而降低食慾,達到減肥目的。
據聯合早報網報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豬身上展開研究。估計,90%的飢餓激素(ghrelin)產生於“胃底”部位,而這個部位一旦失去血液供應,就無法製造飢餓激素。
研究人員根據這個原理,把一種稱為“魚肝油酸鈉”(sodiummorrhuate)的化學物質,通過血管送達胃動脈,使胃底減少分泌飢餓激素。
在最新一期《放射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實驗豬接受注射后,吃得比以前少,測試結果證實,它們體內分泌的飢餓激素下降了多達60%。
領導這項研究的阿帕里博士說,新減肥法不需要進行重大手術,而在豬隻身上進行的試驗顯示,這個方法跟“腹腔鏡胃繞道手術”(bariatric)的效果一樣好。
腹腔鏡胃繞道手術是把胃部的一部分、甚至小腸的一部分切除,讓肥胖人士吃得較少,以及縮短消化時間。美國大約20萬5000人接受了該手術。
四種原因導致“假餓”睡眠不足易增飢餓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飢餓也有假的。四種原因導致假餓,有助於人們識別真假飢餓,了解該吃的時候吃,不該吃的時候不吃,以補充能量和營養。
1.吃錯食物。這種假餓癥狀包括:特別想吃甜食或者剛吃過飯就“餓”。原因可能是飯菜單一,缺少產生“飽感”的纖維素、蛋白質或健康脂肪,進而導致飯後血糖下降。專家建議:最好吃點健康零食,如一塊新鮮水果、一把堅果、乳酪或花生醬等。
2.不良情緒。無聊、恐懼、焦慮、壓力或孤獨等不良情緒都會導致食慾異常,出現假餓的現象。專家建議:散步、寫日記、聽音樂、給朋友打電話、嚼薄荷口香糖、看書、去圖書館、博物館等遠離美食誘惑的“安全場所”。
3.睡眠不足。餓感和飽感由飢餓激素和瘦素兩種激素控制。前者刺激食慾,而後者則向大腦彙報飽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瘦素水平下降,而飢餓水平增加,食慾遭受雙重打擊。白天疲勞會導致瘋狂飲食,糟糕飲食會形成惡性循環。專家建議:下午散步10分鐘或做深呼吸以緩解疲勞、喝杯綠茶、吃1/4杯杏仁或一隻小蘋果。
4.口渴。有時“飢”與“渴”難分辨。可以喝上1-2杯水,看看到底是真餓了,還是只是輕微脫水。專家表示,真正的飢餓一般發生於飯後4小時,感覺肚子咕咕叫,精力難集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