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精神病學的結果 展開

精神病學

醫學分支學科

精神病學是現代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類精神發育障礙的病因、癥狀特點和臨床諮詢、臨床診斷、收治康復、社會管理、司法鑒定、精神障礙等級評定等主要問題。現代精神病學包括各種精神病、神經症心身疾病或伴隨軀體疾病的精神障礙、溝通適應障礙、人格障礙、性心理偏異,以及諸多類別的兒童智能或品德發育障礙的診治和矯正處置問題。精神病學在理論上涉及醫學遺傳學,徠心理發育學和社會科學,在臨床實踐上與心理諮詢相結合。

癥狀學


一、概述
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障礙為主要特徵。
病因:
⑴遺傳缺陷: 遺傳基因突變,多基因遺傳是發病主要因素。文化背景、軀體狀況以及人格特徵具有遺傳傾向。
⑵環境誘發: 個人的生活經歷、社會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不同程度的誘發影響病人發病和生活。

常見精神癥狀


認知障礙

感知就是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知覺是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在人腦中進經過綜合,並藉助於過去的經驗所形成的一種完整的印象。
感覺障礙 多見於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和癔症。
①感覺過敏 是對外界一般強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陽光特別刺眼,聲音特別刺耳,輕微的觸摸皮膚感到疼痛難忍等。多見於神經症、更年期綜合症等。
②感覺減退 是對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減低,感覺閾值增高,患者對強烈的刺激感覺輕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後者稱為感覺缺失,anesthesia)。見於抑鬱狀態、木僵狀態和意識障礙。感覺缺失見於癔症,稱轉換性癥狀,如失明、失聰等。
③內感性不適 是軀體內部產生的各種不舒適和(或)難以忍受的異樣感覺,如牽拉、擠壓、遊走、蟻爬感等。性質難以描述,沒有明確的局部定位,可繼發疑病觀念。多見於神經症、精神分裂症、抑鬱狀態和軀體化障礙
⑵知覺障礙
知覺的強度和性質的改變
強度:躁狂發作時患者表現出比平時感覺更好;而抑鬱發作時正好相反,表現比平時感覺更差。
性質:常是不愉快的或是扭曲的。如某些分裂症患者描述花的味道特別刺激、辛辣,食物味道特別不愉快。
①錯覺 是客體對客觀事物的一種錯誤感知。錯覺可以在正常人中出現,但正常人的錯覺在條件改善或解釋后,能很快認識錯誤,很快糾正錯誤。錯覺通常發生在以下4種情況。
Ⅰ、感覺條件差造成感覺的刺激水平降低時出現錯覺。
Ⅱ、疲勞、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感覺的感知的清晰度下降時出現錯覺。
Ⅲ、意識障礙使客體的意識水平下降時出現錯覺。
Ⅳ、情緒處於某種強烈的狀態時出現錯覺。
②幻覺 是一種缺乏外界相應的客觀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時客體人所出現的知覺體驗。幻覺有兩種特性:a逼真的知覺體驗,並非想象b幻覺多數來自外部世界。正常人也可出現幻覺,主要發生在入睡前和醒來后。正常的幻覺通常是短暫的、單純的,如聽到鈴聲或一個人的名字。
Ⅰ、聽幻覺 聽幻覺指患者在沒有發出聲音的客體存在時可以聽見各種聲音。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幻覺。如果患者聽見的內容為言語性交談,稱為言語性聽幻覺。如果言語內容是評論患者的言行,稱為評論性聽幻覺。如果言語的內容為命令患者做某事,稱為命令性聽幻覺。言語性聽幻覺,尤其是評論性聽幻覺、命令性聽幻覺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思維鳴響或思維化聲是指患者想到什麼就聽見自己的想法被說出來了。機能性幻聽是指患者在聽見現實客體刺激時產生聽幻覺,聽幻覺和現實刺激同時存在,同時消失。機能性聽幻覺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
Ⅱ、視幻覺 視幻覺指患者在沒有客體出現在眼前時看見物體。視幻覺常常與其他幻覺一起出現。視幻覺內容豐富多樣,物體形象可以是清晰鮮明,也可以是模糊不清。有物體顯大性幻覺(巨形幻視),也有顯小性幻覺(小人國幻視)。患者對視幻覺的態度可以是參與者,也可以是旁觀者。視幻覺多見於器質性障礙如譫妄、中毒、癲癇等,也見於功能性精神障礙如分裂症。
Ⅲ、嗅幻覺 嗅幻覺指患者沒有客觀物質刺激時聞到特殊的氣味。氣味通常是一些患者不愉快的味道。精神分裂症中,嗅幻覺常常與其他幻覺和妄想結合在一起。單一出現的幻嗅,需考慮顳葉癲癎或顳葉器質性損害。
Ⅳ、味幻覺 味幻覺指患者沒有客觀物質刺激時嘗到特殊的味道。多數味幻覺的內容是患者以前接觸過的東西,如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常見於精神分裂症和癲癇患者。
Ⅴ、觸幻覺 觸幻覺指患者沒有客觀物質刺激時感到皮膚黏膜有觸動的感覺。患者感到皮膚或粘膜表面或底下有接觸、針刺、蟲爬、通電感等。觸幻覺多見於精神分裂症,也見於周圍神經炎、中毒等。有性器官接觸感覺,稱為性幻觸,可見於精神分裂症、癔症。
Ⅵ、本體幻覺 本體幻覺指患者內臟器官或軀體的關節、肌肉被接觸和運動的感覺。本體幻覺又稱體感幻覺,患者感到內臟被捏、被拉、膨脹感、蟲爬、刀割、抖動感等體驗,稱內臟性幻覺。本體幻覺常與疑病妄想、虛無妄想結合在一起,多見於精神分裂症及抑鬱症。患者感到肌肉、關節在運動或位置變化的幻覺稱為運動性幻覺。如患者感到唇舌在運動,稱為言語運動性幻覺。如果覺得肢體、軀幹在運動,稱為精神運動性幻覺。如果患者覺得失去平衡。處在斜面或旋轉的地面上而緊緊抓住扶手不放,稱為前庭性幻覺。運動性幻覺見於精神分裂症、腦幹器質性疾病。
Ⅶ、反射性幻覺 反射性幻覺是指患者的某一感覺器官受到刺激時產生另一個感覺器官的幻覺見於精神分裂症、癔症。
總之,幻覺可以發生在各種精神障礙中,偶見於正常人。不過味幻覺、嗅幻覺、本體幻覺、思維鳴響或思維化聲、機能性幻覺,反射性幻覺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按幻覺體驗的來源分為真性幻覺和假性幻覺。
真性幻覺 患者體驗到的幻覺形象鮮明,如同外界客觀事物形象一樣,存在於外部客觀空間,是通過感覺器官而獲得的。病人常敘述這是他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因而病人常常堅信不疑,並對幻覺作出相應的情感與行為反應。
假性幻覺:幻覺形象不夠鮮明生動,產生於患者的主觀空間如腦內、體內。幻覺不是通過感覺器官而獲得,如聽到肚子里有說話的聲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頭腦里有一個人像。雖然幻覺的形象與一般知覺不同,但是患者卻往往非常肯定地認為他的確是聽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對此堅信不疑。
按幻覺產生的條件可分為功能性幻覺、反射性幻覺、入睡前幻覺和心因性幻覺。
心因性幻覺 是在強烈心理因素影響下出現的幻覺,幻覺內容與心理因素有密切聯繫,見於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
入睡前幻覺 此種幻覺出現在入睡前,患者閉上眼睛就能看見幻覺形象,多為幻視,如可見到各種動物、風景或人體的個別部分等。它與睡夢時的體驗相近似。
功能性幻覺
反射性幻覺 反射性幻覺是指患者的某一感覺器官受到刺激時產生另一個感覺器官的幻覺見於精神分裂症、癔症。
⑶感知綜合障礙 指患者對客觀事物能感知,但對某些個別屬性如大小、形狀、顏色、距離、空間位置等產生錯誤的感知,多見於癲癎。常見:
①視物變形症 患者感到周圍的人或物體在大小、形狀、體積等發生了變化。看到物體的形象比實際增大稱作視物顯大症,如看到他的父親變成了巨人,頭頂著房頂;比實際縮小稱為視物顯小症。如:一成年男性患者感到自己睡的床只有童床那麼大小,認為容納不下自己的身體而坐著睡覺。
②空間知覺障礙:患者感到周圍事物的距離發生改變,如候車時汽車已駛進站台,而患者仍感覺汽車離自己很遠。
③時間感知綜合障礙:患者對時間的快慢出現不正確的知覺體驗。如感到時間在飛逝,似乎身處於“時空隧道”之中,外界事物的變化異乎尋常地快;或者感到時間凝固了,歲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滯不前。
④非真實感 患者感到周圍事物和環境發生了變化,變得不真實,視物如隔一層帷幔,象是一個舞台布景,周圍的房屋、樹木等象是紙板糊成的,毫無生氣;周圍人似沒有生命的木偶等。對此患者具有自知力。見於抑鬱症、神經症和精神分裂症。

思維邏輯障礙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特徵,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思維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產生,並藉助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思維包括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過程。正常人的思維有以下幾個特徵:①目的性,指思維圍繞一定目的,有意識的進行的;②連貫性,指思維過程中的概念是前後銜接,相互聯繫的;③邏輯性,指思維過程是有一定的道理,合乎邏輯的;④實踐性,正確的思維是能通過客觀實踐檢驗的。思維障礙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思維形式障礙、思維內容障礙以及思維屬性障礙等。
⑴思維形式障礙 包括聯想障礙以及思維邏輯障礙。常見的癥狀如下:
①思維奔逸 又稱觀念飄忽,指思維的聯想速度加快和聯想數量的增加。表現為患者的思維和談話都非常快,一個概念接著另一個概念,大量湧現,以至於有時患者來不及表達,或聽者跟不上患者的速度。說話時語量明顯增多,語速變快,滔滔不絕,說個不停。常常伴有隨境轉移,音連意連。常見於躁狂症,也可見於精神分裂症。
②思維遲緩 即聯想抑制,指思維的聯想緩慢。以思維活動量的顯著緩慢,聯想困難,思考問題吃力,反應遲鈍為特徵。患者表現語量減少,說話速度緩慢,應答遲鈍,有腦子變笨的感覺。多見於抑鬱症,也見於精神分裂症。
③思維貧乏 指思維內容空洞,概念與辭彙貧乏。患者回答問題時主要表現內容簡單、空洞,患者常常有腦子空虛感。多見於精神分裂症、也見於抑鬱症、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精神發育遲滯。
④思維散漫 指思維的目的性、連貫性和邏輯性障礙。患者每句話可以成立,到那時話與話之間沒有邏輯聯繫,以至於別人不能理解其所要說明什麼。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也見於嚴重的焦慮和智能降低者。
⑤思維破裂 嚴重的思維散漫稱為思維破裂,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每句話也不成句子,而是表現為詞語的堆積,呈詞語雜拌。多見於精神分裂症。如在意識障礙的背景下出現語詞雜拌,稱之為思維不連貫。
⑥病理性贅述 指患者的思維過程中以主題轉換帶有黏滯性、停留在某些枝節問題上面。抓不住主要環節為特徵。患者咋敘述一件事時加入許多不必要的細節,無法使所要講的事或問題簡明扼要。主要見於癲癎,也見於腦器質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礙。
⑦思維中斷 又稱思維阻隔。患者意識清晰無明顯外界干擾下,思維過程在短時間內突然出現中斷,或言語突然停頓。表現為患者說話時突然停頓,然後開始另一個話題內容。若患者有當時的思維被某種外力抽走的感覺,則稱作思維被奪。兩癥狀均為診斷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癥狀,也可見於正常人疲勞、注意分散時以及神經症患者。
病理性象徵性思維 指患者用無關的、不被共同理解的具體概念來代表抽象概念,不經患者解釋,旁人無法理解。屬於思維邏輯障礙。常見於精神分裂症。
12.語詞新作 指患者自創一些文字、圖形、符號,並賦予特殊的含義。有時患者把無關的詞拼湊在一起成為新的詞,代表某種新的含義。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
13.邏輯倒錯性思維 主要特點為推理缺乏邏輯性,既無前提也無根據,或因果倒置,推理離奇古怪,不可理解。如一患者說:“因為電腦感染了病毒,所以我要死了”。可見於精神分裂症和偏執狂等。
持續言語 指患者在回答問題時持續重複第一次問題的答案。主要見於器質性障礙如痴獃,也見於其他精神障礙。
刻板語言 指患者機械地重複某些無意義的詞或句子。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
模仿語言 指患者模仿周圍人的言語,周圍人說什麼,患者也重複什麼。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
14.強迫觀念 或強迫性思維,指在患者腦中反覆出現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內容的思維,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強迫性思維可表現為某些想法,反覆回憶(強迫性回憶)、反覆思索無意義的問題(強迫性窮思竭慮)、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對立的思想(強迫性對立思維)、總是懷疑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強迫性懷疑)。強迫性思維常伴有強迫動作。見於強迫症,它與強制性思維不同,前者明確是自己的思想,反覆出現,內容重複;後者體驗到思維是異己的。
⑨思維化聲 患者思考時體驗到自己的思想同時變成了言語聲,自己和他人均能聽到。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⑵妄想 妄想是一種病理信念,其內容與事實不符,與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社會背景也不符。但患者堅信不疑,難於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加以糾正。妄想屬於思維內容障礙。
妄想是個別的心理現象,而集體的信念有時儘管不合理,也不能歸於妄想,如宗教迷信。
社會生活現象與妄想的區別 (偏見、迷信、幻想和超價觀念)
成見和偏見是由於人們的思想方法不正確或認識水平的限制造成的;
迷信觀念是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相聯繫的;
幻想時的內容可能離奇,但人們能夠與現實區分,並不堅信不疑;
超價觀念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先入之見,並在較長時間內佔優勢地位,不過當情感穩定或客觀環境改變時,可消失。
⑶思維屬性障礙 正常的人從不懷疑自己的思想是否屬於自己的,還是屬於比人的;也不會懷疑自己的思想不講出來別人是否知道。常見的思維屬性障礙有:
思維插入 指患者認為自己大腦中的某些想法不屬於自己,而是外界有人通過某種技術或力量放入自己的大腦。常伴有被害妄想。若患者體驗到強制性地湧現大量無現實意義的聯想,稱為強制性思維。兩癥狀往往突然出現,迅速消失。對診斷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義。
思維抽去/思維被竊 指患者認為自己的思維沒有了,被人用某種技術抽取了、偷走了。思維被竊患者常有思維中斷現象。見於精神分裂症。
思維播散 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維被人用特殊的方法傳播在外,好似廣播已被眾人所知。自己的想法即使不說出來,別人也會知道,思維播撒的患者常表現緊張不安,不敢出門,伴有情緒低落。見於精神分裂症。
⑷強迫觀念 強迫觀念是反覆、持續出現的想法、衝動或想象等,儘管明知不對、不必要、不合理,但患者很難克服和擺脫。強迫思維的內容是不愉快的、痛苦的。患者認為這些想法是沒有意義的、荒唐的,甚至是不可告人的,因此,患者常常有痛苦感。抵抗是強迫觀念的特徵,也是與妄想鑒別的要點。強迫觀念的患者常有焦慮和抑鬱情緒。強迫思維的內容常見有:怕臟或怕得病;衝動或攻擊行為;清潔;懷疑自己得病;性行為的想象或想法;褻瀆神靈的想法。
強迫觀念按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強迫思維 指患者重複、持續的出現一些想法。
強迫性窮思竭慮 指患者不停地反覆思考,明知這樣想是不必要,卻又一遍又一遍地想個不停。
強迫懷疑 指患者對已做的事不停地懷疑或擔憂,如門是否已關。
強迫衝動/強迫意向 指患者反覆出現某種衝動的慾望,雖然從不付諸具體行動,但使患者感到非常緊張害怕。不管衝動慾望如何,患者認識到這是不合理的,並且克制,從不採取行動,這是與妄想鑒別的要點。
強迫回憶 指患者對往事、經歷反覆回憶,明知沒有實際意義,但無法擺脫,不斷回憶。
(三)超價觀念 是在意識中佔主導地位的錯誤觀念,其發生一般均有事實的根據。此種觀念片面而偏激,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明顯地影響患者的行為及其他心理活動,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礎和現實基礎,沒有邏輯推理錯誤。超價觀念與妄想的區別在於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礎與現實基礎,內容比較符合客觀實際,伴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多見於人格障礙和心因性障礙
病理性嫉妒綜合征又名奧賽羅綜合征(Othello syndrome)是以懷疑配偶不貞的嫉妒妄想為中心癥狀的精神科綜合征,典型的情況見於病態人格者,患者個性固執、多疑,家族中可能有類似而較輕的情況。好發年齡為30~40 歲,患者以許多似是而非的證據證明其配偶另有新歡,但往往說不出具體的對象。為此反覆偵察、盤問、跟蹤、拷打,癥狀可持續數年,可能發生攻擊行為,甚至殺死配偶,就猶如莎士比亞描述的奧賽羅一樣。

情感障礙

情緒:將主要與機體生理活動相聯繫的,伴有明顯自主神經反應的,較初級的內心體驗稱為情緒。如看精彩表演時產生的愉快感受。持續時間較短,其穩定帶有情境性。
情感:把與社會心理活動相聯繫的高級的內心體驗稱為情感,如友誼感、審美感、愛感、道德感等。持續時間較長,既有情境性,又有穩固性和長期性。
心境:是影響個體內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的情緒狀態。
在精神科臨床中,患者的情緒障礙和情感障礙常常同時出現,很難細分。因此,臨床上情緒和情感經常相互兼用。
在精神疾病中,情感障礙通常表現三種形式,即情感性質的改變、情感波動性的改變及情感協調性的改變。
⑴情感性質的障礙 指患者的精神活動中佔據明顯優勢地位的病理性情緒狀態,其強度和持續時間與現實環境刺激不相適應。只有在情感反應不能依其處境及心境背景來解釋時方可作為精神癥狀。
①情緒高漲 情緒高漲指患者的情緒異常高漲,心境特別愉快。常伴有明顯的誇大色彩,常見於躁狂發作、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疾病。患者表現不易理解的、自得其樂的情感高漲狀態稱為欣快,多見於腦器質性疾病或醉酒狀態。
②情緒低落 指患者的情緒異常低落,心境抑鬱。常常自卑、自責、自罪、甚至自傷、自殺。常伴有思維遲緩、動作減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改變,如食欲不振、睡眠障礙、閉經等。情緒低落常見於抑鬱發作,也見於分裂症及軀體疾病時的抑鬱狀態。
③焦慮 病態焦慮是指在缺乏相應的客觀因素情況下,患者出現內心極度不安的期待狀態、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和運動性不安,嚴重者可出現驚恐發作。焦慮著伴有嚴重的運動性不安,如搓手蹬腳,稱為激越狀態。焦慮癥狀最常見於各種焦慮障礙,也見於其他精神疾病,如分裂症在幻覺和妄想的基礎上也可以出現。
④恐懼 是指面臨不利的或危險處境時出現的焦慮反應。恐懼者同時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驚恐發作恐懼發作常常導致抵抗和逃避。恐怖常見於各種恐懼症,也見於其他精神障礙時的幻覺、錯覺、妄想狀態。
⑵情感波動性障礙 情感波動性障礙指情感始動功能失調,患者表現為情感不穩定、情感淡漠、易激惹性,病理性激情、情感麻木。
①易怒 指患者的易激惹性情緒/情感反應極易誘發,輕微刺激即可引起強烈的情緒/情感反應,或暴怒發作。常見於疲勞狀態、人格障礙、神經症、躁狂症、偏執型精神病、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和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②情感不穩定 指患者的情感穩定性差,喜、怒、哀、愁等極易變化,常常從一個極端波動至另一極端,顯得喜怒無常,且不一定有明確的外界因素。常見於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癲癇性精神病、酒精中毒、人格障礙。與外界環境有關的輕度的情感不穩定可以是一種性格表現。患者極易傷感多愁,動輒嗚咽哭泣,稱為情感脆弱,多見於癔症、神經衰弱、抑鬱症。
徠③情感淡漠 患者對客觀事物和自身情況漠不關心,缺乏應有的內心體驗和情感反應,處於無情感狀態。常見於精神分裂症。如果患者對客觀刺激的情感反應速度明顯遲緩、強度明顯減低,稱為情感遲鈍;常見於精神分裂症、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痴獃。
④病理性激情 指患者驟然發生的、強烈而短暫的情感爆髮狀態。常伴有衝動和破壞行為,事後不能完全回憶。見於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癲癇、酒精中毒、反應性精神病、智能發育不全伴發的精神障礙、分裂症。
⑤情感麻木 患者因十分強烈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短暫而深度的情感抑制狀態。如患者雖然處於極度悲傷或驚恐的境遇中,但缺乏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反應,顯得麻木不仁。常見於反應性精神障礙(急性應激障礙)、癔症。
⑶情感協調性的障礙 指患者的內心體驗與環境刺激和面部表情互不協調,或者其內心體驗顯得自相矛盾。
①情感倒錯 指患者的情感反應與環境不刺激相互矛盾,或面部表情與其內心體驗不一致。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②情感幼稚 指患者的情感反應退化到童年時代的水平,並容易受直覺和本能活動的影響,缺乏節制。多見於癔症、痴獃。
③情感矛盾 患指者在同一時間內體驗到兩種完全相反的情感,但患者並不感到這兩種情感的互相矛盾和對立,也不為此感到苦惱和不安;相反,患者常將此相互矛盾的情感體驗同時顯露出來,付諸行動。常見於精神分裂症。

意志障礙

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與情緒密切相關,互相滲透。在意志過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為稱作意志行為。常見的意志障礙有以下幾種:
⑴意志增強 指患者呈現病態的自信和固執的行動。常見於偏執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
⑵意志減弱 指患者病態的缺乏主動性和進步性,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力量。常見於抑鬱症、分裂症、藥物成癮。
⑶意志缺乏 指患者的意志要求顯著減退或消失。表現為對任何活動都缺乏動機、要求,生活處於被動狀態,處處需要別人督促和管理。且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維貧乏。多見於精神分裂症晚期精神衰退時及痴獃。
⑷矛盾意向 指患者對同一事物同時出現兩種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但患者並不感到不妥。是診斷分裂症的重要癥狀。
⑸易暗示性 指患者缺乏主觀意向,其思想和行為常常受到別人的言行影響,受別人的暗示支配,自己不加分析思考,盲目服從。常見於癔症、催眠狀態,也見於正常人。

注意障礙

注意是精神活動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地指向於某一事物的過程。注意的指向性表現出人的心理活動具有選擇性和保持性。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對象鮮明和清晰。注意過程與感知覺、記憶、思維和意識等活動密切相關。注意有主動注意/隨意注意和被動注意/不隨意注意。主動注意是有意地去注意某一事物,而被動注意是無意地注意到周圍的事物。通常講的注意是指主動注意。注意障礙通常有以下表現:
⑴注意增強 指患者特別容易為某種事物所吸引或特別注意某些活動。常見於分裂症、躁狂症、疑病症
⑵注意減退 又稱注意渙散,指患者的主動注意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 或不能持久。注意力減退多見於神經症、分裂症、兒童多動症、疲勞過度。
⑶隨境轉移 指患者的被動注意/不隨意注意明顯增強。表現為注意極易為外界的事物所吸引,且注意的對象經常變換。主要見於躁狂症。
⑷注意範圍縮小/狹窄 指患者的注意集中於某一事物時,就不能再注意其他事物。即主動注意範圍縮小,被動注意減弱,患者表現十分遲鈍。常見於有意識障礙或智能障礙患者,正常人疲勞時。
⑸注意遲鈍 患者的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均減弱。外界刺激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常見於衰竭狀態和重腦器質性精神病患者。

動作與行為障礙

簡單的隨意和不隨意的運動稱為動作。有動機、有目的而進行的複雜隨意運動,是一系列動作的有機組合,稱為行為。一定的行為反應一定的思想、動機和目的。精神疾病患者由於認知、情感和意志障礙而導致動作及行為的異常成為動作行為障礙或精神運動性障礙。常見的動作行為障礙如下:
精神運動性興奮 指患者的動作和行為明顯增加。可分為協調性和不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兩類
①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 指患者動作和行為的增加與其思維、情感活動的內容一致,與其思維和情感活動的量得增加一致。患者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身體各部分的動作與整個精神活動是協調的,如情緒激動時的興奮、輕躁狂事的興奮、焦慮時的坐立不安。
②不協調性精神運動興奮 指患者的動作和行為的增加與其思維、情感活動不一致,表現為動作單調雜亂、無動機、無目的,令人難以理解,或患者的動作行為與其整個精神活動不協調,與其所處的環境也不協調。如分裂症緊張型的緊張性興奮、青春型的愚蠢行為和裝怪相、做鬼臉等。意識障礙時也可出現不協調性興奮如譫妄狀態。
⑵精神運動性抑制 指患者的整個精神活動受到抑制,表現為患者的動作、行為明顯減少。常見的精神運動性抑制有木僵、蠟樣屈曲、緘默症和違拗症。
①木僵 指動作行為和言語活動的完全抑制或減少,並經常保持一種固定姿勢。嚴重的木僵稱為僵住,患者不言、不動、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瀦留,對刺激缺乏反應,如不予治療,可維持很長時間。輕度木僵稱作亞木僵狀態,表現為問之不答、喚之不動、表情獃滯,但在無人時能自動進食,能自動大小便。嚴重的木僵見於精神分裂症,稱為緊張性木僵。較輕的木僵可見於嚴重抑鬱症、反應性精神障礙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②蠟樣屈曲 是在木僵的基礎上出現的,患者的肢體任人擺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勢,也較長時間似蠟塑一樣維持不動。如將患者頭部抬高似枕著枕頭的姿勢,患者也不動,可維持很長時間,稱之為“空氣枕頭”,此時患者意識清楚,病好后能回憶。見於精神分裂症緊張型。
③緘默症 患者緘默不語,也不回答問題,有時可以手示意。見於癔症及精神分裂症緊張型。
④違拗症 患者對於要求他做的動作,不但不執行,而且表現抗拒及相反的行為。若患者的行為反應與醫生的要求完全相反時稱作主動違拗,例如要求患者張開口時他反而緊閉口。若患者對醫生的要求都加以拒絕而不作出行為反應,稱作被動違拗。多見於精神分裂症緊張型。
⑶ 其他特殊癥狀
①刻板動作 指患者機械刻板地反覆重複某一單調的動作,常與刻板言語同時出現。多見於精神分裂症緊張型。
②持續言動 指患者對一個有目的而且已完成的言語或動作進行無意義的重複。多見於器質性精神障礙
③模仿動作 指患者無目的地模仿別人的動作,常與模仿言語同時存在,見於精神分裂症緊張型。
④作態 指患者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動作、姿勢、步態與表情,如做怪相、扮鬼臉等。多見於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⑤強迫動作 是患者明知不必要,卻難於克制而去重複做某個動作,如不重複患者就會產生嚴重的焦慮不安。強迫動作常由強迫觀念引起,強迫動作最常見於強迫症,也見於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精神障礙。
⑥衝動行為 指患者突然產生,通常引起不良後果的行為。常見於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正常人情緒特別激動時。
⑷本能行為 人類的本能行為歸納為保存生命的本能和保存種族延續的生理本能兩大類。生理本能行為具體表現為安全、飲食、睡眠、性需要等。異常的本能行為有自殺、飲食障礙、睡眠障礙、性功能障礙。
①自殺 指保存生命本能的行為障礙。常見的自殺原因有:受到外界強大的壓力;一時的感情衝動;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弄假成真;各種精神疾病,以抑鬱症最常見,其次為分裂症。自傷也屬於本能行為障礙,指沒有死亡動機或沒有造成死亡後果的自我傷害的行為,多見於精神發育遲滯、癔症、精神分裂症。
②飲食障礙 指維持生命所需物質攝入行為的障礙。
食慾減退:指患者進食數量和次數比平常明顯減少的行為。常見於抑鬱症,其次為神經性厭食及某些軀體疾病。
食慾亢進:指患者經常暴飲暴食。多見於精神發育遲滯或精神分裂症,也見於躁狂症、癔症等。
拒食:指精神疾病患者因猜疑怕中毒、幻覺、被害妄想、意識模糊及木僵等癥狀而拒食的行為。
異食症:指嗜食普通人不吃或不常吃的東西的行為。
③睡眠障礙 指睡眠和覺醒周期性變化的障礙。
失眠:通常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早醒等。有些患者雖然睡著過,但卻沒有睡過的感覺,並出現嚴重的焦慮,稱為主觀性失眠。
嗜睡:常由衰弱引起。有些患者表現不可抗拒的進入睡眠狀態,但持續時間短暫,較易醒,成為發作性睡眠
睡行症:又稱夢遊症,指患者在夜間睡過一陣後起床活動,行為呆板,意識恍惚,問之不答或者含糊回答。活動一陣後患者又會回床上睡,次日不能回憶。多見於兒童和癔症。
④性功能障礙
器質性性功能障礙:性器官會脊髓疾病常引起器質性性功能障礙。
功能性性功能障礙:心理因素、人格障礙、神經症、躁狂症、抑鬱症、各種精神疾病引起。
常見的性慾障礙為性慾亢進,性慾減退(陽痿、早泄等),性慾倒錯(戀物、露陰、施虐與受虐)等。

記憶障礙

⑴記憶 是貯藏在腦內的信息或經歷再現的過程,包括識記、保存、回憶、再認4個過程。
①記憶的過程
Ⅰ、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始,指事物通過感知在大腦中留下痕迹的過程。識記好壞取決於意識水平和注意是否集中。
Ⅱ、保存:指把識記了的事物儲存在腦內,使信息儲存免於消失的過程。保存發生障礙時患者不能建立新的記憶,不能進行學習,遺忘範圍與日俱增。
Ⅲ、回憶:指在必須的時候將保存在腦內的痕迹重現出來的過程。如果識記和保存過程都是正常的,回憶很少發生障礙。
Ⅳ、再認:指驗證復現的映像是否正確的過程,即原刺激物再現時能認識它是過去已感知過的事物。回憶困難的事物可以被再認。部分或完全失去回憶和再認能力,稱為遺忘。
②記憶的形式
Ⅰ、即刻記憶:指發生在幾秒鐘到1~2min內的經歷的記憶。
Ⅱ、短期記憶:發生在幾分鐘到1h內的經歷的記憶。
Ⅲ、近事記憶:指對發生在24~48h的經歷的就記憶。
Ⅳ、遠事記憶:指24~48h以前的經歷的記憶。
③記憶內容
Ⅰ、感知形象的記憶:即看到或接觸到的物體是怎樣的。
Ⅱ、詞語概念的記憶:即記起學習過的語詞和概念是什麼意思。
Ⅲ、情緒的記憶:即記起某種事件當時的情緒聯繫。
Ⅳ、一定的記憶:即記起某個動作或操作應該怎樣執行。
記憶的神經生理基礎涉及皮質的感覺聯絡區、顳葉、丘腦和整個大腦皮質。研究發現邊緣系統與記憶密切相關,提出“海馬-穹窿-乳頭體-乳頭視丘束-視丘前核-扣帶回-海馬”的記憶迴路。研究還發現近事記憶與遠事記憶是由兩個系統負責的,記憶迴路主要與我們的近事記憶有關,而遠事記憶與皮質和皮質下支配記憶活動的神經元有關。當各種刺激進入大腦後會產生兩種反應:一是激活已貯藏的記憶,產生與當時情境相應的反應;二是構成新的痕迹聯繫,建立新的記憶儲存起來。
⑵記憶障礙
①遺忘 指患者部分或完全不能再現以往的經歷。
Ⅰ、心因性遺忘:又名界限性遺忘,指患者同以往經歷的某一特定時期/階段有關的記憶喪失。通常這一階段/時期發生的時間與不愉快的或強烈的恐懼、憤怒、羞恥情景有關,具有高度選擇性。多見於癔症。
Ⅱ、器質性遺忘:指患者由於腦部疾病引起的記憶缺失。通常近事遺忘比遠事遺忘重。造成器質性遺忘的原因可以是意識障礙造成的識記過程困難,也可以是不能形成持久痕迹的保存過程困難,或是記憶迴路受損,或三個過程都受到損害。
逆行性遺忘:指患者不能回憶腦損傷以前一段時間的經歷。多見於腦外傷、腦震蕩、急性意識障礙,遺忘持續的時間長短與腦外傷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順行性遺忘:指患者對發病後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不能回憶。遺忘是因疾病不能形成持久的痕迹所致。常見於急性器質性腦病,如高熱譫妄、癲癇性朦朧、醉酒、腦外傷、腦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近事遺忘:指患者對新近發生的事情不能回憶再現。
遠事遺忘:指患者對過去發生的事情不能回憶再現。
遺忘綜合征:又名科薩科夫綜合征,指患者同時有定向障礙、虛構和近事遺忘三大特點。下丘腦尤其是乳頭體附近的病變產生此綜合征。常見於慢性瀰漫性腦病患者,如老年性痴獃、麻痹性痴獃、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腦外傷、腦腫瘤等。
②記憶錯誤
Ⅰ、錯構:指患者對過去曾經經歷的事件在發生地點、時間、情節上出現錯誤的回憶,但患者仍堅信不疑。多見於腦部器質性疾病、抑鬱症等。
Ⅱ、虛構:指患者對自己記憶的缺失部分,以虛構一套事情來填補,其內容常生動、多變,並帶有荒誕的色彩,但患者常瞬間即忘。
Ⅲ、似曾相識或舊事如新感:指患者感受從未經歷過的事物或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有一種早已經歷過的熟悉感。指感受早已熟悉的事物或環境時,有一種初次見面的陌生感。這些都是回憶和再認的障礙,常見於癲癇,也見於正常人。
Ⅳ、妄想性回憶:指患者
Ⅴ、記憶增強:指患者出現病態的記憶增強,患者對過去很遠的、極為瑣小的事情都能回憶,常包許多細節。多見於躁狂症、強迫症、偏執性精神病。
根據Ribot 定律,越是新近識記的事物越是遺忘得快,遺忘的發展總是由近事記憶逐漸發展到遠事記憶。
記憶減退 是指記憶的四個基本過程普遍減退,臨床上較多見。輕者表現為回憶的減弱,如記不住剛見過面的人、剛吃過的飯。嚴重時遠記憶力也減退,如回憶不起個人經歷等。可見於較嚴重的痴獃患者。神經衰弱患者記憶減退都較輕,只是記憶困難。也可見於正常老年人。

智能障礙

智能又名智力,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實踐中發展的,是先天素質、後天實踐(社會實踐和接受教育)共同作用產生的。
智能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它涉及感知、記憶、注意和思維等一系列認知過程,並通過上述心理過程表現出來。根據這些表現的能力不同,可將智能分為抽象智能、機械智能和社會智能。抽象智能指理解和運用概念、符號的能力;機械智能指理解、創造和運用機械的能力;社會智能指在人們相互關係和社會實踐中採取恰當行為的適應能力。
臨床上常常根據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辭彙、數字、符號、圖形和非語言性材料構成概念的能力,來測定一個人的智能水平。目前,應用智力測驗來評估個體的智能水平。臨床上常用的智力測驗是Wechsler智力測驗,簡稱WAIS,智力測驗的結果用數字錶示,稱為智商。大多數人的智商值在90~110,智商高於130屬於高智能,智商低於70屬於低智能。
正常智能的基礎是健全的大腦和合適的學習、實踐。因此,智能障礙由腦部的疾病和缺乏學習、實踐引起。學習和實踐不但包括環境和老師,也包括學習和實踐的時期。
智能障礙可分為精神發育遲滯及痴獃兩大類型。
⑴精神發育遲滯 是指先天或圍生期或在生長發育成熟以前(18歲以前),大腦的發育由於各種致病因素,如遺傳、感染中毒、頭部外傷、內分泌異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腦發育不良或受阻,智能發育停留在一個特定的階段。
⑵痴獃 是一種綜合征,指大腦發育完全后因疾病等各種因素造成智能的全面衰退,表現為定向、記憶、理解、計算、學習、判斷等能力障礙。常見於老年痴獃、腦動脈硬化帕金森病、麻痹性痴獃、腦炎後遺症等。但沒有意識障礙。
根據大腦病理變化的性質和所涉及的範圍大小的不同,可分為全面性痴獃及部分性痴獃。
全面性痴獃大腦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彌散性器質性損害,智能活動的各個方面均受到損害,從而影響患者全部精神活動,常出現人格的改變。定向力障礙及自知力缺乏。可見於阿爾茨海默病和麻痹性痴獃等。
部分性痴獃大腦的病變只侵犯腦的局部,如侵犯大腦血管的周圍組織,患者只產生記憶力減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綜合困難等,但其人格仍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的自知力,可見於腦外傷后以及血管性痴獃的早期。但當痴獃嚴重時,臨床上很難區分是全面性或部分性痴獃。
臨床上在強烈的精神創傷后可產生一種類似痴獃的表現,而大腦組織結構無任何器質性損害,稱之為假性痴獃。預后較好,可見於癔症及反應性精神障礙。
(1)Ganser綜合征:又稱心因性假性痴獃,即對簡單問題給予近似而錯誤的回答,給人以故意做作或開玩笑的感覺。如一位20 歲的患者,當問到她一隻手有幾個手指時,答“4 個”,對簡單的計算如2+3=4 以近似回答。患者能理解問題的意義,但回答內容不正確。行為方面也可錯誤,如將鑰匙倒過來開門,但對某些複雜問題反而能正確解決,如能下象棋、打牌,一般生活問題都能解決。
(2)童樣痴獃:以行為幼稚、模擬幼兒的言行為特徵。即成人患者表現為類似一般兒童稚氣的樣子,學著幼童講話的聲調,自稱自己才3 歲,逢人就稱阿姨、叔叔。
(3)抑鬱性假性痴獃:指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在精神運動性抑制的情況下,出現認知能力的降低,表現為痴獃早期的癥狀,如計算能力、記憶力、理解判斷能力下降、缺乏主動性。但患者有抑鬱的體驗可予鑒別。抑鬱消失后智能完全恢復。

意識障礙

在臨床醫學上,意識是指患者對周圍環境及自身能正確認識和反應的能力。意識涉及覺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維、情感、記憶、定向行為等心理活動/精神功能,是人們智慧活動、隨意動作和意志行為的基礎。大腦皮質及網狀上行激活系統的興奮性對維持意識起著重要作用。
意識障礙指意識清晰度下降、意識範圍改變及意識內容的變化。意識障礙是腦功能的抑製造成的。意識障礙時許多精神活動都受到影響,表現為感覺閾值升高,感知清晰度下降、不完全,甚至完全不能感知;主動注意減退,注意集中困難,或不能集中注意;思維能力下降,難於形成新的概念,思維聯想鬆散,思維緩慢,內容含糊,抽象思維和有目的思維困難;情感反應遲鈍、茫然;記憶減退,常有遺忘;行為和動作遲緩,缺乏目的性和連貫性;定向障礙,受累順序為時間、地點、人物。定向障礙是臨床上判斷患者有無意識障礙的重要標誌。
臨床上常見的意識障礙有嗜睡、昏睡、昏迷、意識混濁、譫妄、意識朦朧、夢樣意識和意識模糊。
⑴嗜睡 指患者的意識水平下降,如不給予刺激,患者昏昏入睡,但呼叫或推醒后能夠簡單應答,停止刺激後患者又進入睡眠。此時,患者的吞咽、瞳孔、角膜反射存在。見於功能性及腦器質性疾病。
⑵昏睡 指患者意識水平更低,對周圍環境意識及自我意識均喪失,但強烈刺激下患者可有簡單活輕度反應。此時角膜、睫毛等反射減弱,對光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可出現不自主運動及震顫。
⑶昏迷 指患者意識完全喪失,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隨意運動消失。此時,吞咽、角膜、咳嗽、括約肌、腱反射,甚至對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多見於嚴重的腦部疾病及軀體疾病的垂危期。
⑷意識混濁 指患者的意識清晰度受損,表現似醒非醒,缺乏主動,強烈刺激能引起反應,但患者的反應遲鈍,回答問題簡單,語音低而慢,有時間、地點、人物的定向障礙此時吞咽、角膜、對光反射尚存在,也可出現原始動作如舔唇、伸舌、強握、吸吮和病理反射等。多見於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
⑸譫妄 在意識清晰度降低的同時,出現大量的錯覺、幻覺,以幻視多見,視幻覺及視錯覺的內容多為生動而鮮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見到昆蟲、猛獸等。有的內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產生緊張、恐懼情緒反應,出現不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思維不連貫,理解困難,有時出現片斷妄想。患者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喪失,多數患者表現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圍環境定向力喪失。譫妄狀態往往夜間加重,晝輕夜重。持續數小時至數日,意識恢復后可有部分遺忘或全部遺忘。以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礙較多見。
⑹夢樣狀態 指在意識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時伴有夢樣體驗。患者完全沉湎於幻覺幻想中,與外界失去聯繫,但外表好象清醒。對其幻覺內容過後並不完全遺忘。持續數日或數月,
⑺朦朧狀態 指患者的意識範圍縮窄,同時伴有意識清晰度的降低。患者在狹窄的意識範圍內,可有相對正常的感知覺,以及協調連貫的複雜行為,但除此範圍以外的事物都不能進行正確感知判斷。表現為聯想困難,表情呆板或迷惘,也可表現為焦慮或欣快的情緒,有定向障礙,片斷的幻覺、錯覺、妄想以及相應的行為。常忽然發生,突然中止,反覆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事後遺忘或部分遺忘。多見於癲癎性精神障礙、腦外傷、腦缺氧及癔症。

定向力

定向力指一個人對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自身狀態的認識能力。前者稱為對周圍環境的定向力,後者稱為自我定向力。時間定向包括對當時所處時間的認識;地點定向或空間定向是指對所處地點的認識;人物定向是指辨認周圍環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與患者的關係;自我定向包括對自己姓名、性別、年齡及職業等狀況的認識。對環境或自身狀況的認識能力喪失或認識錯誤即稱為定向障礙。定向障礙多見於癥狀性精神病及腦器質性精神病伴有意識障礙時。定向力障礙是意識障礙的一個重要標誌,但有定向力障礙不一定有意識障礙,例如酒中毒性腦病患者可以出現定向力障礙,而沒有意識障礙。
雙重定向,即對周圍環境的時間、地點、人物出現雙重體驗,其中一種體驗是正確的,而另外一種體驗與妄想有關,是妄想性的判斷或解釋。如一患者將醫院認為又是醫院又是監獄,或認為這裡表面上是醫院而實際上是監獄等。常見於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礙和癲癎性精神障礙。
自我意識或稱自我體驗:指個體對自身精神狀況和軀體狀況的認知。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的精神活動完全由自己控制,並為自己所認識。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是相互聯繫的同一個體。常見的自我意識障礙有:人格解體、雙重人格、自我界限障礙、自知力缺乏。
⑴人格解體 指患者感到自身已有特殊的改變,甚至已不存在了。患者感到世界正在變得不真實或不存在,稱為現實解體或非現實感。有的患者感到自己喪失與他人的情感共鳴,不能產生正常的情緒或感受。多見於抑鬱症,也見見於分裂症和神經症。
⑵雙重人格 指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體驗到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動,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是自我單一性障礙。常見於癔症、精神分裂症。
⑶自我界限障礙 指患者不能將自我與周圍世界區別開來,因而感到精神活動不再為自己所有,自己的思維即使不說出來,他人也會知道,稱為思維被洞悉感或思維播散。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衝動和行為不是自己的,而由他人或某種儀器所操縱或強加控制,稱為被控制感。是分裂症的特徵性癥狀。自我界限障礙偶見於癲癇及其他精神障礙。
⑷自知力缺乏 自知力又稱領悟力或內省力,是指患者對自己疾病的判斷和認識能力。患者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精神癥狀稱為有自知力,認為自己的精神癥狀不是病態稱為無自知力,介於兩者之間為有部分自知力。判斷有無自知力有4條標準:①患者意識到出現別人認為異常的現象②患者認識到這些現象是異常的③患者認識到這些異常是自己的精神疾病所致④患者認識到治療這些癥狀是必須的。在臨床上一般以精神癥狀消失,並認識自己的精神癥狀是病態的,即為自知力恢復。多數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不完全,神經症患者的自知力多數存在。臨床上將有無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復的程度作為判定病情輕重和疾病好轉程度的重要指標。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癒的重要指標之一。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病特有的表現。

起源


大腦神經部位
大腦神經部位
人們對精神現象的認識,時常決定並影響著人們對精 神障礙的態度、觀點和方法。精神病學的發展過程既反映人對精神障礙及其規律的認識過程,也反映出人類從糾正並扭轉對精神障礙的歧視、偏見中取得進展的歷程。
在各種民族不同時代的文化醫學典籍中,無不記載有精神障礙的病象及其診治方法,和人們對這些現象的觀點。但在漫長的科學文化落後歷史時期,精神障礙被視為荒誕莫測的古怪現象,而患者則被看作是魔鬼纏身,並受到虐待或殘害。
物質文明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人們對精神障礙態度的轉變。18世紀法國大革命后,皮內爾提出解除病人的枷鎖和以人道主義態度對待精神病人,從而寫下精神病學觀念史中劃時代的一頁。並且引領精神病學進入了醫學科學的門檻。

精神藥物


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精神藥物廣泛應用於精神病學領域,精神藥理學的和其他腦科學隨之發展起來,促進了當代精神病學的飛躍進展。人們已總結出許多治療精神障礙的有效措施。例如,各類精神藥物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或消除精神障礙的癥狀,因而有助於心理治療、工娛治療和社會性治療的進行。
隨著醫療方法的革新,改變了精神病院的氣氛,使關閉的看守性管理一變而為開放性管理,徹底解除對病人身體的約束,有利於病人的康復。
與此同時,精神障礙的診斷技術也有了進展。腦電圖、腦電位分布圖、腦誘發電位腦部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及腦磁共振技術的應用,有助於對某些病症進行客觀檢驗。而許多心理測查、人格測查和智能測查方法,更有助於精神障礙的心理診斷技術的開展。精神病流行學和社會精神病學的普及,從宏觀上探討了精神病障礙的病因,社會性治療和康復措施也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介紹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精神病學與臨床各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許多神經系疾病,代謝、內分泌疾患和內臟疾病的不同階段有可能併發精神障礙,需要處置;患一般軀體病症者也易產生一些心 理、情緒問題,並因此干擾了原疾病的診治,需要進行鑒別和治療。

研究方法


精神病學的許多研究方法,如人格測查、情緒評定量表等,可以應用於心身疾病的調查和研究,或應用到其他臨床科室。此外,在綜合醫院實施有關健康與疾病的心理衛生諮詢以及心理治療,是廣大群眾的急需,因而應推廣施行。
精神病學的病因理論研討,已擴展到心理學、遺傳學、生理心理學、神經精神內分泌學、精神藥理學、神經生理生化學等許多基礎領域。在這些不同的領域中,圍繞心理障礙的研究成果,會促進各該相關基礎醫學的前進。

遺傳學研究


遺傳學的研究,揭示了許多精神發育遲滯的病因,如先天愚型是染色體畸變所致;另一些遺傳代謝病,如苯丙酮酸尿症就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患者體內苯丙酸羥化酶缺乏,苯丙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最終導致精神發育遲滯。大量統計遺傳學資料表明,具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子嗣的發病預期率,遠較一般人口為高。

生物化學方面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生物化學方面的探討也提示了某些精神障礙有關的病因因素。例如,研究發現 情感性精神病,發病時存在有中樞神經遞質變化,主要是在神經元突觸間,去甲腎上腺素與5-羥色胺的改變。處於躁狂狀態者,去甲腎上腺素增多,而處於抑鬱狀態時5-羥色胺的含量低於正常。
又如,在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體內也證實於發病時存在過度甲基化的生物胺類代謝物;另一些病人,血小板中單胺氧化酶活性度減低。精神藥理學,也可為某些精神障礙的發病機理提供線索。例如,對興奮葯苯丙胺的依賴,可引起類似精神分裂症的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

苯丙胺


研究認為,苯丙胺作為多巴胺的激動劑,增強了中樞神經元突觸間的多巴胺能活動,引起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異常。但是不同類別的抗精神病藥物,又是通過阻斷多巴胺能受體,降低多巴胺能活動,而減輕精神分裂症癥狀這就使人們考慮到多巴胺能活動過度,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許多三環類抗抑鬱葯,是通過阻斷中樞單胺在突觸前膜的再攝取,間接提高胺類的含量而起到治療作用。由此設想,在內因性抑鬱症發病中,存在著單胺代謝障礙。
由於微觀形態研究手段與方法的不斷革新,神經病理學在研究腦器質性疾患所致精神障礙中,也有著很大的發展。如腦不同部位褐斑的發現與研究,有助於了解老年性痴獃的神經病理學特徵,有助於老年性痴獃與一般老齡化的鑒別診斷。

心理學


心理學一向被認為是精神病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都對精神病學的診斷治療以及理論探討產生了影響。其中,生理心理學探討了諸多心理異常,如情緒、動機和記憶障礙時的神經學基礎,這些探討有助於逐步地為精神異常提供理化基礎。
精神病學又可以分為許多專業,比如臨床精神病學、成人精神病學、兒童精神病學、老年精神病學、司法精神病學、聯絡-會診精神病學、精神病流行學、社會精神病學、社區精神病學、職業精神病學等等。
精神病學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但阻礙著學科發展的主要問題,仍是未臻詳明的精神障礙的病因和發病原理,因此病因探討是今後精神病學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病因探討中,現時人們已普遍重視生物-醫學-心理-社會這一新的醫學模式,在方法學上充分重視了微觀與宏觀結合的研究方向。在微觀研究中,重視遺傳學、免疫學在若干精神障礙中起到的作用,在宏觀上同樣重視人群中進行的流行學調查,以發現患病規律以及患病的生態因素,從而總結歸納出不少精神障礙的社會性病因。

遺傳因素


當前,許多專家認為精神障礙的發生髮展和轉舊預后與個體的遺傳因素、易感素質、病前個性特徵、發病時的機體狀態、精神創傷、環境中的促發因素以及社會文化背景都有廣泛聯繫。因此應充分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成果,加強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才能廣泛積累資料並取得成果。
心理刺激因素的致病理論探討,現已向信息理論的深度發展。一般認為個體對信息的認識、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會對健康產生影響。人們進行了神經生理、精神生化和精神內分泌的研究工作,藉以闡明心理刺激因素導致精神異常的機理。又如,若干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等,有明顯的遺傳因素,但遺傳因素以什麼方式起作用,也有待闡明。對精神疾病進行流行學研究時必須把影響精神疾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各有關生態和環境因素,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從宏觀上尋求原因和規律。

精神障礙治療


精神障礙的治療通常採用綜合性措施,例如各種精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工療和社會康復治療等。在醫療觀點上,針對不同流派的治療觀點,採取務實的兼收並蓄的態度。在實施治療中,一般採取由精神科醫生、護士、社工員、工療員、心理員組成的治療小組協同工作
精神障礙的社區治療,目前已獲得廣泛的重視與關注。社區醫療可以較小的人力和物力,對為數眾多的精神障礙者進行預防和治療康復,這表明當代醫學發展已達到醫療與公共衛生相結合階段。社區精神衛生的實踐,須得到公眾的同情與支持,同樣須協同社會力量建立醫療設施,既定的醫療目標有計劃進行。
現代醫學的其它分支學科
醫藥學概述、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流行學、急症醫學、法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超生醫學、航海醫學、航空航天醫學、潛水醫學、精神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