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
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
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築。建築群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大殿等組成,屬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
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由於當時海運漕糧,漕船海難不斷發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轉入內河裝卸漕糧的碼頭,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宮(當時叫天妃宮)於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員在出海或漕糧到達時,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沒錢的也來求財,沒兒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災。這是古人無法克服海洋、江河險難而求助神靈的消極表現,也反映了苦難民眾的古樸文化心態。
天后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它位於該市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原名天妃宮、小直沽天妃宮、西廟、娘娘宮。
天后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最初創建於元朝(1206-1368年)時期的1326年,後來的朝代又多次重修。從東向西,主要建築包括戲樓、幡桿、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主體建築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中間面闊3間,進深3間,7檁單檐廡殿頂,前接卷棚頂抱廈,后連懸山頂鳳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
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早在1954年,天后宮就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政府又重新修復天后宮,把它作為民俗博物館對外開放。
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縣一漁家女子,生於北宋建國的建隆元年(960年),卒於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歲。據1936年徐肇瓊《天津皇會考》引《天后本傳》及《天后傳》說,林默生而神異,幼而聰穎,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俠義,能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眾人尊稱為“通元靈女”、“龍女”、“神女”。她死後還屢次顯靈。海舟危難,有禱必應。洋中風雨晦瞑,夜黑如墨,每於檣端見神燈示祜,因而成為人們敬仰膜拜的護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晉封。宋代封之為順濟夫人,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並且很早就在天津及東南沿海各地修廟供奉。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戶來往必定祀禱,遠近百姓多來祈福,熱鬧極了。有古人的詩可證。元代張翥有首詩《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寫了拜禱天后盛況:“曉日三漢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色滿宮袍。”元代朝廷封了天妃,又派官員代祀,可見上層人士對天后娘娘的尊重。來祭禱的人中更多的是船戶,清人汪沆《津門雜事詩》有“天后宮前舶賈船,相呼郎罷禱神筵”的詩句。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后宮”的詩句。他們描寫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熱鬧情景。農民也來給天后娘娘進香。孟韞徽《津門雜詠》說:“三月村莊農事忙,忙中一事更難忘,攜兒結伴舟車載,好向娘娘廟進香。”可見農民來進香時也是成群結隊。清人崔旭《津門百吟》有首詩對祀奉天后的情形帶有總結性:“飛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來垂廟饗,海津元代祀天妃。”這首詩算是概括了600多年來從朝廷到民間敬奉天后的歷史。
天津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元年(1326年),並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稱天后宮。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並舉行酬神演出的場所,後來,天后宮兩側的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之日,天后宮都會舉行天津皇會,會上會表演龍燈、高蹺和旱船等民俗藝術。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對天津天后宮進行居民動遷、文物修繕和博物館建設,對天津天后宮內的海神天后媽祖、王靈官和四大金剛等神像進行復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后宮經過重建重新對外開放。天津民俗博物館將天津天后宮內的配殿闢為民俗展品陳列室。
俗稱"娘娘宮",原名"天妃宮",宮內從元朝始為天津道教歷史三個派別之一清微派為主,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如今的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內供奉著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海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存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宮及宮 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這裡的建築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築。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裡設了專門店鋪。天后宮如今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
天后宮是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它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受到全世界矚目。天后宮的香火至今未斷。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到天后宮燒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拿著香燭、供品走入山門先拜前殿的“護法神:王靈官”像和“四大金剛”神像。然後穿過前殿,就望見正殿。人們先在正殿前半人高的鐵鑄香爐里焚香,隨即向正殿里天后聖母方向三叩頭,再起身步入正殿。
天津天后宮,天津人俗稱娘娘廟,位於海河西岸,古文化街中心位置,從海河岸邊沿中軸線從東向西依次為戲樓、天后宮廣場、幡桿、正門、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和迴廊,前殿和正門之間有普濟泉等三口井水,據傳說是天后娘娘為保一方平安鎮住海眼留下的遺跡,以前還有井水售給遊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經加蓋保護起來了。
戲樓、廣場和幡桿均在天后宮正門之外,為過去祭祀天后的場所,廣場在過年等時候會有大量賣吊錢窗花的攤位聚集,非常熱鬧,戲樓有時也會啟用;天后宮前殿祭祀天后儀仗的護法神,正中為王靈官,左右分別為千里眼、順風耳、加善和加惡;正殿祭祀天后,塑像周邊有記錄媽祖生平的壁畫以及儀仗;鳳尾殿在正殿後身,祭祀凈瓶觀音、滴水觀音和渡海觀音。左右配殿陪祀其他民間信仰中的神靈,有祭祀天后儀仗中藥王和四海龍王的配殿,祭祀財神的配殿,祭祀關羽的配殿,祭祀斗姆及北斗星君(六十太歲)的配殿,以上是崇拜範圍較廣的,還有天津本地的民間信仰,如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馬王爺、土地、魁星等等。
天后宮
正殿的神龕里,天后聖母慈眉善目,儀態端祥,鳳冠霞帔。她的左右立著四綵衣侍女,其中兩人手執長柄扇遮護天后,另兩人一個捧寶瓶,一個捧印綬。神像前的供桌上擺滿了香客們供奉的月餅、蘋果、絹花等。供箱里投滿了人民幣,也有美元、港幣。從這些供品可見香客的眾多和虔誠。抬頭向上,看見三塊匾額,中間一塊寫著“垂佑瀛堧”,意為賜福沿海。兩旁分別寫著“盛德在水”,“萬里波平”。意思都是歌頌天后海神。轉身右看壁上,還有一塊引人注目的新匾,上寫“四海同光”。這是辛未年(1991年)菊月,台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贈給天津天后宮留念的匾額。它含義豐富,把人們引入美好的聯想中。
(2013年2月3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俗稱的“小年”。這天早晨天降瑞雪,預示著來年是個好年景。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上午在天津天后宮隆重舉行。
春祭的本意就是在春天剛到來的時候,人們用隆重的儀式祭祀祈福,希望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著人們美好的嚮往和期待。天津天后宮的春祭在繼承傳統民俗活動形式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和時代精神,既體現了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積澱,同時又賦予傳統儀式以新的文化內涵,使天津的春節年文化充滿著濃濃的盛世和諧之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南北交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天津文化的大部分都能在民俗活動中體現出來。從元代開始,天津的民間就有了一個特殊的民俗活動——春祭,據說當時的場面達到了“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景象。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春祭活動就不再舉行,這項民俗活動人們生活中消失100年以上了。從2007年開始,天津天后宮又挖掘、整理出春祭這是代表津門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飄揚的瑞雪中舉行的春祭大典,除了舉行獨具津門特色的恭迎值年太歲儀式外,為進一步彰顯媽祖博大慈愛的襟懷和庇護眾生扶危濟困的品格,在社會愛心人士的襄贊下成立的“天津天后宮助學慈善基金”,將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讓學子們看到春天的希望,感知社會的力量和愛的溫暖。
楹聯原文
在天津天后宮正殿,原來懸掛一幅福州人鄭瑞麒所撰的楹聯,其聯為:“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治水禹聖,濟川后聖,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聖功”。
作者介紹
鄭瑞麒(約1790 ——?),字仁國,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嘉慶二十年(1819)進士,官內閣中書,直軍機,旋出為九江知府,權廣饒九南道兼九江關監督,改慶遠知府,太平天國中以堅守慶遠並乘間破敵功敘道員;多行德政,有鄭菩薩之譽。
賞析
鄭瑞麒所撰媽祖楹聯原懸掛在天津天后宮正殿,據清梁章鉅《楹聯續話》卷一“廟祀”記:“鄭仁圃喜為楹聯,時見意匠”。梁章鉅文中所稱楹聯作者鄭仁圃,即鄭瑞麒。
鄭瑞麒媽祖在出句中,以女媧補天,天后司海作比,認為女媧有德於天,天后有德於地,天后與女媧一樣,堪稱千古兩位女神。在對句中,作者又把夏朝的大禹治水稱聖,媽祖護航利運稱聖,使河水澄清,海不揚波,所以,媽祖的功德亦與治水英雄大禹一樣可以稱為聖賢。
鄭瑞麒在聯中,以上古的補天英雄女媧,治水英雄大禹,來烘托媽祖作為航海保護神的事功偉績,並認為媽祖作為航海保護神,其功堪與女媧、大禹比肩。
鄭瑞麒在聯中以“補天”與“行地”;“媧神”、“母神”;“乾”與“坤”、“禹聖”與“后聖”;“河”與“海”入對,其對仗工整,信手拈來,妙然天成,包羅萬象,讀來令人對媽祖頓生敬仰之情。同時,對媽祖的神跡也作了高度概括,不愧為媽祖楹聯中的瑰寶,難怪清代國學大師梁章鉅評鄭瑞麒的媽祖楹聯為:“時見意匠”、“想見精心結撰,與神通也”。梁章鉅對鄭瑞麒以此幅媽祖楹聯“思與神通”的評語,可謂至評。
天津天后宮於2012年5月進行大修,同年12月3日,完成修繕重新對社會開放。據介紹,天后宮古建築群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此次大修歷時半年,本著搶救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神像進行了修繕復原,並對建築進行了必要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