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宿主抗移植物反應,常見發病部位是被移植器官部位,常見病因是受者對供者組織器官產生的排斥反應

簡介


受者對供者組織器官產生的排斥反應。受者體內致敏免疫效應細胞和Ab對移植物進行攻擊,結果導致移植物被排斥。此為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超急性排斥反應


器官移植術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的排斥反應稱為超急性排斥反應(hyperacute rejection)。其產生原因是受者體內預先存在抗供者同種異型抗原(如HLA抗原、ABO血型抗原和血小板抗原等)的抗體,如:①供、受者間ABO血型不相容; ②受者血液中含有抗供者白細胞,血小板的抗體; ③非免疫因素:如移植物缺血時間過長,灌流沖洗不徹底等。在移植術后,這些抗體與移植物細胞表面相應抗原結合,激活補體,導致移植物的血管內凝血和血栓形成。反覆多次輸血、多次妊娠、長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種異基因移植史的個體體內易存在抗供者同種異基因抗原的抗體。
機制:主要由抗MHC-I類分子的Ab或ABO血型Ab所引起的

急性排斥反應


急性排斥反應(acute rejection)最常見,多發生於移植術后數天至2周左右,三個月後反應強度逐漸減弱。除同卵雙生者間或同胞兄弟姐妹中兩個HLA單倍型完全相同者間的移植,此反應難以避免,使用免疫抑製劑,可緩解。
CD4+T細胞介導的針對移植物的遲髮型超敏反應性炎症和CD8+T細胞介導的對移植物細胞的特異性殺傷是發生急性排斥反應的主要原因。急性排斥反應病理特徵表現為實質性細胞壞死並伴有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

慢性排斥反應


慢性排斥反應(chronic rejection)可發生於移植后數月、甚至數年,是影響移植器官長期存活的主要障礙。其病變特徵是組織結構損傷、纖維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導致移植器官功能進行性喪失。慢性排斥反應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
(1)免疫學機制 反覆發作的急性排斥反應可能是導致慢性排斥反應和組織損傷的重要原因。
(2)非免疫學機制 多種非免疫學因素參與慢性排斥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