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器械體操
手持輕器械做的基本體操項目
輕器械體操和徒手體操一樣,都是基本體操項目,有很好的鍛煉效果,而且簡單易學,都是靠四肢、軀幹和頭部互相配合,向各個方向做屈伸、擺振、旋轉等動作,使身體得到一定鍛煉。輕器械體操與徒手體操不同之處是手拿啞鈴、棍棒、花環等輕器械做各種體操動作,這樣可增加做操人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收到鍛煉效果。
輕器械體操是指手持繩、圈、球、火棒、帶等輕器械做的體操。在中國還使用紗巾、棍棒、實心球、啞鈴、彩旗、綵球、花環和扇子等。輕器械體操用具簡單,一般不受場地限制,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運動水平的人都可以學習操練。各種輕器械體操,對身體的鍛煉作用不同。如火棒操有助於提高上肢關節的靈活性;繩操有助於發展彈跳力、速度、靈敏和耐力。 20世紀60年代以來,使用繩、圈、球、棒、帶幾種器械的體操已為世界韻律體操錦標賽選作正式比賽項目,對這些器械的規格也都有具體規定。
即各種花樣跳繩。跳繩是一種古老的健身活動,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酉陽雜俎》記載,唐代就有人“透索為戲”,透索即跳繩。現在跳繩用的繩子,用亞麻、棉或尼龍編成。繩子的長短以練習者腳踏繩的中部,兩手持繩的兩端,長度達到兩臂側舉齊肩的高度為宜(一般約為280厘米)。直徑1厘米,中間部分可加粗。跳繩可分跳長繩和跳短繩兩種。跳長繩由兩人擺繩,1人或多人跳繩,可跳1次也可連跳若干次,在連跳中還可以加做轉體等動作。跳短繩可自搖自跳,也可以1人搖2人跳。搖繩可分前搖、后搖、交叉搖、雙搖、三搖等,還可以做擺動、不同面和方向的繞和拋接動作。
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德國藝術體操家H.梅道設計的一套團體操動作中,利用圈來象徵奧運會的五個連結環。以後圈操在許多國家相繼開展起來。1963年第 1屆世界韻律體操錦標賽把圈操列為比賽項目。圈重300克以上,內徑80~90厘米,用木或塑料製成,圈的橫切面呈橢圓形。圈的基本握法有單手握、雙手握、正握、反握、正反握。圈操的基本動作有舉、擺、滾動、旋轉、拋接、跳躍、鑽圈等。
20世紀20年代初,歐洲的一些體操學校就已在韻律體操中加進了球操。球重 400克以上,直徑18~20厘米,用膠皮或塑料(抗靜電)製成。基本技術包括擺動、繞環、拍球、拋接和滾動(在地上或身上滾動)等。
火棒是最早使用的一種體操器械。起初主要是男子使用,經過長期的變革發展成為女子競技性項目之一。火棒長40~50厘米,重 150克以上,用木或塑料製成。做火棒操時,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棒端小球做繞環動作;以手腕為中心的稱小繞環,以肘為中心的稱中繞環,以肩為中心的稱大繞環。還可以做不同面和方向的各種拋接動作。
1971年第 5屆世界韻律體操錦標賽中,被列為比賽項目。這種帶子由手柄和綢(緞)帶組成。手柄長50~60厘米,直徑 1厘米以內。綢(緞)帶重35克,長700厘米,寬4~6厘米,靠柄端的一段帶子雙疊100厘米,帶實長 600厘米。帶和柄間連接裝置(包括線和軸承)不得超過 7厘米,手握部分可纏膠布10厘米。手柄以竹、木或塑料製成。帶操的基本動作包括擺動、繞環、抖動和拋接等。帶子的花形有螺旋形、蛇形、環形、小8 字、大8字等。
紗巾長一般為150~250厘米,寬度為70~100 厘米,可用絲綢、尼龍紗或其他輕纖維材料製成。紗巾操的基本動作有擺動、繞環、拋接等,還可利用紗巾做各種跳步、轉體、舞步等。
棍長約90~ 120厘米,直徑2~3厘米。握棍的方法有單手握、雙手握、正握、反握、正反握、寬握、窄握等。基本動作有大、小繞環和跳棍,也可以做限制性動作,如用不同寬度的握法做轉肩動作或雙人對抗動作。
球的直徑為20~30厘米。球心填塞棉、棕、鐵沙等,表面用皮革、人造革或帆布縫製;重量一般為1~5公斤。實心球操主要是做個人或雙人的肩上、頭上、胯下的拋接動作。也可以用腳做拋接動作或利用球的重量做發展腹背肌群的動作。
還有旗操、扇子操等,可根據使用的器具特點來編排動作,但基本動作與上述各種輕器械體操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