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M-134A彈道導彈

美國研製的導彈

MGM-134A彈道導彈(英文:MGM-134A Ballistic Missile,英文代號:Midgetman,譯文:侏儒),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研製的陸基機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

MGM-134A彈道導彈又稱為小型洲際彈道導彈(Small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縮寫:SICBM),是單彈頭三級固體燃料彈道導彈。該導彈採用新制導系統,命中精度提高,主要用於攻擊敵方的導彈地下井、指揮控制中心等戰略目標。

MGM-134A彈道導彈於1986年開始研製,1989年5月11日首次發射試驗失敗,1992年4月8日,第二次飛行試驗取得成功。但在世界形勢演變,冷戰結束后,該導彈的研製計劃被中止。

發展沿革


MGM-134A彈道導彈 2張
MGM-134A彈道導彈
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開始研製戰略固體彈道導彈,並陸續研製成功並部署陸基發射的LGM-30系列(民兵1、民兵2、民兵3)和LGM-118型(和平衛士/MX)彈道導彈。還研製裝備潛艇發射的北極星系列(A1、A2、A3)、海神C3和三叉戟Ⅰ彈道導彈。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的LGM-118彈道導彈和UGM-96A彈道導彈都進入飛行試驗階段。
因為固定發射井容易受到攻擊,而蘇聯同期發展的潛對地戰略彈道導彈日益提高的精度已被視為巨大威脅。為在世界核戰略競爭中保持優勢和威懾,美國軍界提出“抵消戰略”核理論,提高戰略核力量生存能力,要求研製一種新型、單彈頭、高生存能力、公路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加固導彈地下發射井、指揮控制中心和第一次戰略核打擊后敵方殘存的戰略目標。基於此,美國空軍著手MGM-134A彈道導彈(侏儒)的研製。
研製歷程
MGM-134A彈道導彈發射試驗
1983年4月11日,美國“總統戰略力量委員會”成立,將移動式洲際彈道導彈命名為小型洲際彈道導彈(SICBM)的計劃,正式提出研製新型導彈。同年5月,美國空軍成立MGM-134A彈道導彈“侏儒”計劃局,確定主承包商為馬丁·馬麗埃塔集團戰略系統公司。
1986年,MGM-134A彈道導彈項目的全面研製階段開始。
1989年5月11日,MGM-134A彈道導彈的首次飛行試驗,結果失敗。
1992年4月8日,進行了MGM-134A導彈的第二次飛行試驗並取得成功。
MGM-134A彈道導彈原計劃部署500枚,服役期15年,總計劃費用364億美元,其中研製費用87億美元,採購費用252億美元。MGM-134A彈道導彈單價3200萬美元(均為1988年美元幣值)。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MGM-134A彈道導彈總體由三級固體火箭加液體末助推級、MK21再入飛行器和有效載荷整流罩等部件組成。全彈裝載在機動車輛上,採用發射筒冷發射。
該導彈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殼體、級間段和內部結構件均用高強度石墨/環氧複合材料製造。末助推級內裝有制導系統和投放彈頭的幾個小型液體助力器。有效載荷整流罩與第三級對接在一起,第三級點火初期用小型固體發動機把整流罩跑掉,拋罩發動機質量8千克,內裝2.6千克高燃速端羥基聚丁二烯(HTPB)推進劑,其推力為5340牛,總沖為4.27千牛·秒。
為提高核交戰環境下的生存能力,美國軍方在MGM-134A彈道導彈外表面上塗覆一層厚度為6.35~12.7毫米的氰基異丁橡膠/三元乙丙二烯橡膠的防護層。
動力裝置
MGM-134A彈道導彈的第一、二、三級均為固體推進劑級,第四級為液體末助推級。導彈的前三級均採用LGM-118“和平衛士”導彈第三級的PEG/NG高能硝酸酯增塑聚醚複合葯柱。該推進劑以聚醚預取物(PEG)和乙酸丁酸纖維素(CAB)作粘合劑,以液態硝酸酯或混合硝酸酯(NG-BTTN)做增塑劑,還包括奧克托金、過氯酸銨和鋁粉等組分,其理論比沖達2650牛·秒/千克以上。
MGM-134A彈道導彈各級發動機殼體均用高強度中模量的1M7石墨纖維/HBRF-55A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纏繞而成。各級發動機均採用碳/酚醛噴管,出口錐為三維自動編織且經過緻密化處理的Novoltex碳/碳編織件。
第一級固體發動機質量11.34噸,長度7.62米,直徑1.168米,工作時間41秒。第二級固體發動機質量3.175噸,長度3.05米,直徑1.168米,工作時間44秒。第三級發動機質量1.542噸,長度1.83米,直徑1.168米。各級發動機均採用新的激光火工品點火系統。
制導控制
MGM-134A彈道導彈的慣性制導組件為高級慣性參考球,相較於LGM-118彈道導彈制導組件中的慣性參考球,該導彈的制導系統取消了冷卻劑貯存系統,使質量減輕22.7千克。改進了電路晶體管性能,重新封裝了電路並減輕了計算機質量;改進了平台加距線路中晶體管的性能;減輕了抗核加固計算機的質量,提高了功能;此外還曾研製過環形激光陀螺捷聯式制導裝置和星光慣性制導裝置。改進后的制導系統提高了命中精度與可靠性,同時導彈的結構質量也有所減輕,並且縮短了發射的瞄準時間,更適於在車載發射的機動環境下工作。
彈頭裝置
MGM-134A彈道導彈採用LGM-118彈道導彈(和平衛士/MX)的一個子彈頭MK21/W87,彈頭質量為194千克,長1.75米,底部直徑為0.554米,端頭半徑35.6毫米,半錐角8.2度,爆炸威力為30~47.5萬噸TNT當量。
地面設備
MGM-134A彈道導彈發射平台為波音/古德伊爾公司研製的加固機動發射車(HML),由牽引車和發射拖車兩部分組成,均為具有抗核加固的重型輪胎車輛。其中牽引車為四軸八輪,有兩名駕駛員。發射車為三軸六輪,裝有錨定器,可以使車軸固定於地面。
1985年9月,加固型導彈機動發射車樣車製成,該車總長約28米,寬約3.7米,高約1.83米,行駛速度為96千米/小時。發射車前部為牽引車,重20.4噸,後部為導彈裝載發射拖車,重約74.8噸。
MGM-134A彈道導彈的地面設備中還配有一個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CⅠ)系統,主要由軟固定發射控制中心(SFLCC)、地面機動發射控制中心(GMLCC)及重複的C網路構成。整個CⅠ系統通過高頻與甚高頻通信線路與機動發射車保持聯絡。整個發射準備時間為15分鐘。

性能數據


MGM-134A彈道導彈 2張
MGM-134A彈道導彈
MGM-134A彈道導彈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彈長16.16米
彈徑1.21米
起飛質量16.78噸
性能參數
有效載荷454千克
最大射程11100千米
命中精度183米(CEP圓概率誤差)(90米)
彈頭裝置
彈頭型號W-87型彈頭一枚
彈頭威力30萬噸TNT當量(47.5萬噸TNT當量)
彈頭質量194千克
彈頭載具MK-21RV型重返大氣層突防艙
制導方式慣性制導(輕型高級慣性參考球)
動力裝置
各級動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第一、二、三級)
液體火箭發動機(第四級)
工作時間
41秒(第一級)
44秒(第二級)
發射方式車載公路機動發射(冷發射)

服役動態


機動部署
美國軍方原計劃將MGM-134A彈道導彈裝載於500輛加固機動發射車上,部署在姆斯特朗、沃倫和埃斯沃茲3個LGM-30民兵導彈基地上。和平時期,導彈及其車輛部署在有人看管的掩體內,戰時則將它們快速轉入警戒狀態並快速疏散開,只有受到攻擊時才允許在州與州之間的高速公路上實施機動。
退出現役
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和東歐局勢的變化,以及1990年代初期的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政府開始全面調整軍備發展計劃,進而美國和俄羅斯開始就縮減新型核武器的發展進行談判。
1992年3月,美國與俄羅斯正式簽署《削減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后,LGM-134A彈道導彈雖然完成了兩次試射試驗,還是被逐步中止研發和後續工作。

總體評價


MGM-134A彈道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新型機動單彈頭小型洲際戰略導彈,它集民兵3、LGM-118彈道導彈和UGM-96A彈道導彈的先進技術於一身,將成為美國戰略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MGM-134A彈道導彈項目也遭到“研製部署費用高昂”的質疑。美國空軍估計,部署MGM-134A彈道導彈需要增派多達47000人的部隊完成操縱、維修和警衛等任務。而且,MGM-134A彈道導彈沒有混凝土地下發射井的保護,難以經受蘇聯核彈頭爆炸時產生的高熱和衝擊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