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
荔枝病
荔枝病指某些人進食大量鮮荔枝后,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乏力、心慌、口渴、飢餓感等癥狀,重者可有四肢厥冷、脈搏細數、血壓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癥狀。
荔枝雖然味美可口,但不宜讓小兒多吃。吃荔枝過多容易發生"荔枝病"。"荔枝病"在開始時,癥狀為飯量大減,次日清晨突然面色蒼白,手腳冰涼、出大汗。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出現神志昏迷、抽筋、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這是因為荔枝肉吃得太多,可能直接引起血糖下降,還會導致肝脂肪變性;另外,由於多吃了荔枝,正餐會相應減少,這更加劇了低血糖的發生。一旦發生"荔枝病",可立即口服較大量的高濃度葡萄糖水(也可用食糖替代),然後送往醫院救治。在"荔枝病"恢復階段,除了保證足量的碳水化合物(米面類)外,還應在飲食中增加動物性蛋白質,比如:雞、鴨、魚、肉、蛋等,如果是嬰幼兒,還可選用營養成分較高的配方奶,以補充足夠的營養,並提高嬰幼兒免疫力。
荔枝
中醫學認為,荔枝味甘酸,性溫,歸脾、肝兩經,有生津益血,健脾止瀉,溫中理氣,降逆等功效,能夠治療貧血、脾虛久瀉、氣虛胃寒、呃逆等病症。 《本草綱目》中記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止痛、鎮咳養心”等作用。荔枝較適用於婦女產後血虛及老年體弱多病者。
但是食用荔枝也有禁忌:中醫認為,荔枝性溫,陰虛火旺者慎服,即荔枝屬於溫性食物,多吃易“上火”,故中醫辨證屬於陰虛不足、虛火偏旺體質的人不宜食用,民間也有“一顆荔枝三把火”之說。明代醫家李時珍認為:“荔枝氣味純陽,其性畏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病齒及火病人尤忌之。”
致病的原理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考慮有兩種可能:第一就是荔枝里的果糖含量較多,大量果糖轉化為葡萄糖后刺激胰島細胞迅速釋放大量胰島素,引發低血糖反應;第二就是荔枝內含有一種叫甲基丙環基甘氨酸的物質,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研究表明,荔枝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大量進食可引起低血糖,輕者頭暈噁心、腹痛腹瀉、疲乏無力、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等癥狀,重者嗜睡昏迷、抽搐、四肢癱瘓、心律不齊、血壓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空腹進食大量的荔枝,引起突發性低血糖所致,被稱為“荔枝病”,以兒童為多見。還有個別人對荔枝過敏,會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性皮炎的癥狀。
一旦發生荔枝病,應該積極治療,如僅有頭暈、乏力、出虛汗等輕度癥狀者,可服葡萄糖水或白糖水,以糾正低血糖,補充生命必需的葡萄糖。如果出現抽搐、虛脫或休克等“荔枝病”重症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靜脈推注或靜脈點滴高濃度的葡萄糖,可迅速緩解癥狀,治癒后不留後遺症。
1.充分浸泡和清洗荔枝殼表面的保鮮劑及農藥。
2.每日進食荔枝一般不超過300克。
3.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4.對荔枝過敏的人、糖尿病患者及陰虛火旺者要禁食或慎食。
5.適量服用綠豆湯或綠茶水以減少荔枝的上火癥狀。
6.因進食荔枝而引起低血糖者,要適量補充糖水,癥狀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