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是根據日本人中島敦的小說《名人傳》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川本喜八郎在1981年聯合拍攝的動畫短片。短片由川本喜八郎兼任導演與編劇。

該片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邯鄲青年紀昌拜當地的名射手飛衛為師,學習射箭;在成為天下聞名的射手后,到峨眉山上向甘繩老師學習射箭之道,終參悟得道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首都邯鄲有一個青年叫紀昌。他從小就夢想成為天下第一神射手。於是拜當地的名射手飛衛為師,飛衛告訴他,學射箭首先要學會不眨眼,能睜著眼睛睡覺,還要能把小的看成大的。紀昌回到家裡盯著織布機的梭子練習眼功。兩年後,練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睡覺時可以整夜不閉眼睛,同時他又用頭髮系著虱子吊在窗口,成年累月觀看,終於能把虱子看成馬一樣大。於是飛衛收紀昌為徒,十分讚賞他的射技,稱紀昌為天下聞名的射手。紀昌對此並不滿意,一心要成為天下獨一無二的神射手。一次,他又與師父較量,依然不能勝過師父。飛衛告訴他,峨眉山上有一位甘蠅老師,箭術高超,與自己相比真有天壤之別。紀昌就去拜甘蠅老人為師。老人告訴他,使用弓箭這隻不過是“射之射”而已。說罷,老人不用弓箭,卻使蒼鷹落地。甘蠅告訴紀昌,這才是“不射之射”。紀昌在甘蠅處學藝九年後,回到邯鄲。他似乎變了一個人,飛衛才稱他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從此以後,人們見到的是一個溫和慈祥、與世無爭的紀昌,他再也無心在眾人面前炫耀,甚至已經不認識“弓”為何物。紀昌死後,邯鄲城內的武士們都恥於張弓舞劍了。

角色介紹


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
紀昌
演員---
配音---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位青年,夢想是成為天下第一的神射手。拜當地的名射手飛衛為師,得到其真傳,后在峨眉山甘蠅老師處習得射箭之道。
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
飛衛
演員---
配音---
邯鄲當地的名射手,能夠在百步之外射落柳樹上吐了紅色的樹葉。後來,收紀昌為徒,在其日積月累的學習后,他十分讚賞紀昌的射技,稱其為天下聞名的射手。
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
甘蠅
演員---
配音---
峨眉山上得道的老先生,箭術高超。紀昌在飛衛的引導下,前往峨眉,並在峨眉山上學藝九年。在甘蠅的指導下,紀昌終於習得射箭之道。
紀氏
演員---
配音---
紀昌的妻子,溫柔賢惠,在家依靠織布維持生計。在她的支持下,紀昌才無顧慮的踏上了習箭的路。

主創人員


演員表

角色配音備註
紀昌夏秉鈞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位青年
飛衛川本喜八郎邯鄲當地的名射手
紀氏車慧紀昌溫柔賢惠的妻子
甘蠅---峨眉山上得道的老先生,箭術高超

職員表

原著中島敦
導演川本喜八郎(日本)
編劇川本喜八郎(日本)
攝影喬元正
配樂上影樂團
剪輯龔黎民
造型設計川本喜八郎、孫大衡
錄音詹磊
布景師趙鴻、劉焰星
發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幕後製作


導演簡介

川本喜八郎(KihachiroKawamoto)1925年1月11日出生於東京,從1950年開始從事木偶藝術創作,是日本最負盛名的木偶動畫大師。從他的作品中既能欣賞到日本民族戲劇“能劇”和“狂言”的表演藝術,又能欣賞到西方象徵主義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在日本本國還是在國外,其獲得的評價都極高。

創作背景

《不射之射》改編自日本人中島敦根據有關傳說寫成的小說《名人傳》,而《名人傳》就是對中國古代典籍《列子》的再創作。1988年,川本先生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合拍了本部作品。這部根據《名人傳》改編而成的中日合拍影片,由川本喜八郎親自參與編劇、導演和造型設計。為滲透出“物我兩忘”的人生境界,片末用“至為為無為,至善為無善,至射為無射”這一句話再次進行了主題升華。

幕後花絮

川本喜八郎先生
川本喜八郎先生
1、“至為為不為,至言為無言,至射為不射,不射之射。”“不射之射”出自道家的一本重要著作《列子》。
2、本片的主題在“至為為不為,至言為無言,至射為不射,不射之射。”上得以升華:作為的極至,就是不作為;辯論的極至,就是無言;射箭的極至,就是不射;不射卻能達到射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射箭。
3、《不射之射》人偶造型獨特精良,帶有川本所理解與詮釋的“和風”,片中人偶的動作設計風格寫實,四肢的動作細膩逼真。

音樂原聲


動畫音樂
作曲金復載
指揮陳傳熙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獲獎記錄


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
▪1988 第一屆 特別獎(獲獎)
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
▪1989 首屆 榮譽獎(獲獎)

製作發行


播放信息
網路播放平台
1905電影網搜狐
愛奇藝

影片評價


日本動畫導演川本喜八郎的動畫作品《不射之射》。通過紀昌求學射箭的整個過程中心境所發生的變化,體現紀昌的“自我否定”與自我解體,並充分利用偶動畫的美術造型特點與敘事方式來闡釋道家“物我兩忘”、“無為而為”的哲學思想,表達了對老莊思想的推崇。(美與時代)
《狐狸列那》、《不射之射》、《環遊地球八十天》等中外合作的影片,既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推動了中國的優秀作品在國內外頗負盛名。(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