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8條詞條名為馬家莊村的結果 展開

馬家莊村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牛泉鎮

馬家莊村隸屬萊城區牛泉鎮,在萊城西10公里處,位於萊城區牛泉鎮東北部,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北跨汶河與方下鎮冶河村接壤,東與劉家莊村相鄰,南為南宮村,西為東牛泉村,人口1471人,耕地1192畝。

目錄

正文


《嘉靖萊蕪縣誌》載:馬家莊,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村名下庄,足見始建村當在南宋之前,明隆慶年間馬姓遷此,人丁興旺成為大戶,改稱馬家莊。
史載,民國初期到1957年為聖井區。1955年本村成立了兩個農業合作社,以村中的大街為界限,街南為前進社、街北為裕民社。1956年兩社合一為初級社,社長:劉松山,趙書芳任書記。1957年到1958年成立高級社,劉松山任社長兼書記。 1958年以後成立人民公社歸屬牛泉人民公社。並於本年成為行政村。1984年屬牛泉辦事處.1985年撤辦事處設鄉鎮,馬家莊屬牛泉鎮至今。
最初,馬、劉、朱、亓四姓居多,今全村共13姓,居民多為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縣或冀州遷聚。現在的亓家大門,就體現了當時村的風貌。
馬家莊坐落平原,北靠汶河,由於常年雨水較多,河水泛濫成災,村內中老年人都習熟水性。1964年,為防汶水淹沒良田,修築了3560米長,2至3米高、4米寬的大堤。
1939年,日寇侵入萊蕪,在魯西、嘶馬河、八里溝等地安設據點,修建碉堡,從此馬家莊村不得安寧。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中,本村百名群眾參軍,後來湧現出許多戰鬥英雄。如“特等射手”朱秀苓、“偵察英雄”亓風林等老同志都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現都健在。許多老革命走上了領導崗位。
馬家莊人注重文化,崇尚禮儀。結合本庄規劃,由群眾自願集資5萬多元,修建了南北、東西兩座10米寬、15米長的兩座大橋。村內出資建成了15間商品房,現在這裡成為全村最繁華的街道。
馬家莊人口密集,教育文化發達,20世紀50年代成立了梆子劇團,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中共考出大學專科以上學生105名。
①“亓家大門”建於清朝末年,當時亓家人老實淳樸,與村人和睦相處,因為整個衚衕的人完全是亓家人居住,沒有其它姓居住。當時在一老族人的親自主張和帶領下,修建了亓家大門。一是抵禦外來侵略,二是亓家人團結的象徵。
②馬家莊梆子劇團 屬萊蕪規模較大的業餘文藝團體,成立於1954年,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近20年間最為活躍,成為開展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市、區文化演出中多次獲獎,2000年獲省級文化調演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