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笙

巢笙

語出:《宋史·樂志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發律呂之本聲,以七管為應聲。”《文獻通考·樂十一》引宋陳暘《樂書》:“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聲,以應律呂。”

目錄

巢笙


宋代三大改良笙“竽笙”、“巢笙”、“和笙”之一。對當時演奏樂曲的轉調起重要作用。由宮廷樂工單仲辛在十七管笙的基礎上增加兩根管,定型為十九簧。轉調不必換“義管”。陳暘《樂書》記載的十九管音高是考證此器的重要資料。
宋·陳暘《樂書·俗部》:“聖朝大樂諸工,以竽、巢、和並為一器,率取十七管笙為之。”
《宋史·樂志》:“景德三年”,“舊制巢笙、和笙,每變宮之際,必換義管,然難遽易。樂工單仲辛遂改為議定之制,不復旋易,與諸宮調皆協。”“元豐三年”,“巢笙、和笙,其管十九。”巢笙音位與現今漢族民間十七簧笙基本一致。
宋·陳暘《樂書·雅部·匏之屬》:“今巢笙之制:第一頭子,應鐘清聲,應第三(原文誤作第二)管;二、中音,黃鐘正聲,應中音子;三、第三管,應鐘正聲,應頭子;四、第四管,南呂正聲,應第五子;五、中呂管,無射正聲,無應;六、大託管,蕤賓濁聲,應托聲;七、十五管,大呂正聲,無應;八、大韻管,姑洗濁聲,有應[著聲管];九、第五子,南呂清聲,應第四管;十、中音子,黃鐘清聲,應中音;十一、托聲管,蕤賓正聲,應大托;十二、著聲管,姑洗正聲,應大韻;十三、仙呂管,夾鍾正聲,無應;十四、高聲管,太簇正聲,;十五、平調子,林鐘清聲;十六平調管,林鐘正聲;十七、后韻,太簇濁聲,應高聲;十八、義聲管,夷則正聲,無應;十九、托聲管,仲呂正聲,無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