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瑜
丁國瑜
丁國瑜,地質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第四紀地質研究室副主任,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主任、研究員、副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震危險性諮詢委員會委員,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全球主要活斷層對比研究”項目主席。
地質學家。生於河北高陽。1952年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1959年獲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副博士學位。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構造、地震構造和地震危險性預測研究。在建立我國地震監測、分析預報系統方面作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提出了我國地殼現代破裂網路與地震活動關係的模型,率先編製了中國活斷層滑動速率圖和現代板內運動圖,並主編了中國活斷層圖集。在活動構造、古地震、活斷層習性、活斷層分段以及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許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險性評價中的應用作出了貢獻。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對中國現代地殼破裂網路與地震活動的關係、活斷層、滑動速率、活動習性、古地震及這些研究成果在重大工程地震危險性評估中的應用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丁國瑜,生於1931年9月19日,河北高陽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遷居北京。先後在北京實驗小學、匯文中學、北京市第四中學學習,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2—1955年在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955年在地質學家袁復禮教授和馬杏垣教授的推薦下,被選拔赴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深造,師從新構造學奠基學者尼·伊·尼古拉耶夫教授,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早期派往國外系統學習第四紀地質及新構造學的研究生。
1959年初完成並通過關於中亞天山地區喀拉套山新構造的研究論文,獲前蘇聯地質礦物學副博士學位。1959年回國后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第四紀地質研究室副主任。丁國瑜於1959年與劉雅蓉女士結婚。劉雅蓉1954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7年由地質部派往前蘇聯實習。1958年回國,從事銅礦資源研究,任地質礦產部高級工程師。
1959—1970年丁國瑜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這期間曾參加了長江三峽壩區的新構造調查;海南島第四紀地質、第四紀火山、新構造及沿岸稀有元素砂礦的綜合調查研究;1960年廣東新豐江水庫突發大量小地震,根據周恩來總理的緊急批示,中國科學院與水利部組織專家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丁國瑜參加了新構造方面的研究。這次工作后決定加固大壩,從而使後來於1962年這裡發生破壞性地震時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嚴重損失。1963年後他參加了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黃淮海平原綜合研究”。他領導的研究組結合華北平原地下水開發利用和土壤鹽鹼化防治的需求開展了黃淮海平原第四紀歷史、新構造運動的研究。
他採用光譜光度分析方法對不同時段第四紀沉積物顏色進行了定量鑒別,在鑽孔岩芯中發現了不同時段的火山碎屑堆積和埋藏古土壤層,採用平原周緣和平原內部相關沉積層對比分析方法對華北平原第四紀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平原區新構造沉降幅度與速率開展了研究。先後發表了《第四紀沉積物顏色的測定方法及其應用》、《華北平原第四紀沉積物顏色特徵及其意義》、《河北平原及太行山東麓第四紀火山碎屑堆積》和《中國北部第四紀盆地堆積》等論文。但這些工作因“文化大革命”的開始被迫中斷。
1966年邢台地震以後,丁國瑜在研究新構造運動的基礎上,開始重點進行活動構造、地震構造與地震預測研究。他對平原區新構造與地震活動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撰寫了《河北平原水系變遷與新構造》、《河流坡降與現代構造運動關係》等研究報告,編製了《河北平原水系與新構造圖》。在此期間,他首次明確指出了河北平原區水系裂點與隱伏斷裂、新構造活動的內在聯繫,提出了根據水系形態和變遷歷史研究新構造運動,為第四紀覆蓋區新構造運動研究開闢了新途徑。他先後參加了邢台、蒲縣、丰南、普洱、海城、龍陵、道孚、烏恰等地震的現場考察研究,還參加過邯鄲、山西、陝西等地地裂縫與地震關係的調查研究及震情趨勢判定的研究。這些工作均成為他研究中國大陸內部強震活動特性的基礎。1969—1970年丁國瑜去非洲參加了中國援建的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沿線地震烈度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與時振木樑、應紹奮等組成了地震
丁國瑜 院士
丁國瑜十分重視地震研究與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新構造學、大地構造學、地球動力學等有關學科的結合,並身體力行。他非常注意有關的國際動態,多次不失時機地引進國際上最新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1974年他出訪美國,帶回了第一套有關中國全部領土的衛星影像遙感資料,率先將其引入中國地震構造研究並及時組織開始了中國分省、區的地震構造圖的編製工作。
組織召開討論會
1979年丁國瑜組織召開了中國第一次活斷層、古地震學術討論會,他在會上宣讀的有關中國內陸活動斷裂特徵問題的報告和論文得到了廣泛重視。這次會議大大推動了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會後,他主編出版了《中國活動斷裂》一書,對中國活動斷裂的研究首次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在古地震研究方面,丁國瑜是這一研究領域最早的開拓者之一。在1982年中國八級大震學術討論會上,他針對當時認為大地震很少原地重複的看法,根據古地震及斷層滑動速率資料論證了中國八級強震的原地重複和具有較長(數百至數千年)複發間隔的論點。1988—1996年他是國際岩石圈計劃全新世古地震專題組(ILPⅡ3)的成員,又擔任ILPⅡ-2全球活斷層圖專題組副組長(1990—1993)和成員。
《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圖集》
1982—1987年丁國瑜擔任《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圖集》(該圖集由6個圖組共86幅圖組成)的副主編(主編為馬杏垣院士),又是這一大型圖集中的新構造變動圖組的主編、板內現代運動圖幅的作者和圖集說明書《中國岩石圈動力學概論》(地震出版社,1990,P?600)的主編。新構造變動圖組反映了他關於中國新構造變動和變形方面的學術思想,在他編製的《中國板內現代運動狀態》圖幅里展示了大陸板內活動塊體與活動斷裂之間的運動學關係及動力學機理,並根據大量斷層活動矢量的數據,首次定量地給出了中國大陸內部構造塊體間相對運動狀態的模型。這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參與重大工程
丁國瑜所進行的上述研究工作一直是與減輕地震災害和解決重大工程建設中有關構造活動性及地震危險性評估的需要緊密聯繫的,他參與了多項重大工程(如新豐江大壩、坦贊鐵路、三峽大壩、黃河大柳樹大壩、多個核電站選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珠海伶仃洋大橋、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等)場地的工程地震及活動構造研究,為這些重大工程的選址和場地地震安全性評估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獲得過國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國家地震局等部門的表彰。他的有關現代地殼破裂網路與地震發生地點預測和有關活斷層破裂分段與未來地震規模及複發周期判定方面的研究成果、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在中國地震區劃及許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險性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應用。
丁國瑜是國家“八五”攀登計劃中“中國現代地殼運動及地球動力學研究”項目專家組成員和參加者。他現為國家大型科學工程重大項目“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專家組成員,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中國大陸強震機理與預測”項目顧問組成員,正承擔著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新疆伽師強震群成因及帕米爾東北側強震預測研究”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青藏、華北和華南三大塊體接合區第四紀構造變動的研究”等課題。
個人素質
丁國瑜治學嚴謹,學風端正,對工作一絲不苟,對科學問題嚴肅認真,他多年來總是親自到現場,輾轉於各主要斷裂帶、重點地震監視區和地震現場。
丁國瑜為人樸實,謙遜正直,處事公正,平易近人,能團結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共同工作並受到同事的尊敬與愛戴。他還非常關心和重視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通過共同合作,組織課題,招收碩士生、博士生等,培養了許多德才兼備的研究人才。他擅長於地質、地貌現象的實景素描,還是一位中國畫的業餘愛好者。
培養方法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高等學校招生中斷,教育質量下降,科研隊伍渙散,地震科研及其機構像其他的學科一樣,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而“文化大革命”以後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為此,他以很大的精力關注和著手提高與培養青年地震科技工作人員。此時,他在一些業務會議、學科會議上大聲疾呼,希望和要求在職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為國分憂、勇挑重擔,孜孜不倦地鑽研新科技知識,學習新方法,不斷提高業務工作能力,在此基礎上要力求適應社會與政府對地震預報人才的要求,提高地震預報水平,減輕地震災害,為人民建功立業。正是在他的不斷努力和實際推動、組織下,引進與介紹了國際上的前沿課題,掀起了學習科技理論、先進觀測方法的高潮,不斷開設了中國性的專業性極強的學習班、培訓班,成立了培訓中心,使一批青年人迅速成長為地震預報的骨幹力量,滿足了新形勢下的工作要求。在中年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中,掀起了一個學習外語的熱潮並在短期內取得了成效,逐漸適應了地震科技的國際交往,並向國外廣泛宣傳和展示了中國地震科學研究的水平和成果,在一定意義上提高了中國地震科學的國際影響。
挑選人才
丁國瑜非常認真地挑選、招收攻讀博士和碩士學位的青年學生,以培養高級地震科研人才。在培育研究生的過程中,他強調了研究生必須在本學科領域內選題且能把握住重要的科學問題,要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實驗方法加以培養。在強調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同時,他鼓勵研究生們到大自然中去,到活動構造和地震現場去,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才可望取得系統的、堅實的、第一手的資料。在他不斷的努力下,一批批研究生走向成熟,他們中不少人在古地磁、測年技術、遙感技術、分形幾何學、反應譜計算領域內具有堅實的基礎,並因此而在科研項目的理論研究上很有成效。湧現了一批德才兼備的研究人才,他們中許多人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承擔了重要的科研任務。丁國瑜不僅在過去,就在年近古稀的今天,他還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親自帶領研究生在野外進行觀測、指導,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和培養青年的工作能力。大到路線確定、綜合分析,小到剖面繪製、野外記錄,事無巨細地進行指導。對於一些慕名前來求教的青年學子,丁國瑜一如既往,誠懇接待,在科學思想、研究方法、實際經驗等多方面不厭其煩地給予指導,甚至為他們查閱某些具體的數據和文獻。對京外或一些來信求教的青年人,他也有問必答,有信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