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屬
秋海棠屬
秋海棠徠屬植株高度不等,葉圓形至卵圓形,對生或互生。性喜溫暖、濕潤及半蔭的環境,怕寒冷,不耐乾燥,忌積水。
全稱: 秋海棠屬
徠品種又稱: Begonia
主題關鍵詞: 盆栽花卉 秋海棠屬 花卉 觀葉類
【生物學特徵】秋海棠屬是秋海棠科中一大類多年生草本,分為球根類、鬚根類和根莖類三類。植株高度不等,葉圓形至卵圓形,對生或互生。花單性。
【習性】性喜溫暖、濕潤及半蔭的環境,怕寒冷,不耐乾燥,忌積水,生長適溫為20~25℃,要求腐殖質含量豐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種類】 1.根莖類:①蟆葉秋海棠(B.rex):葉及花梗自根莖生出,無地上莖,葉卵圓形,表面暗綠色,有皺摺及金屬光澤,具不規則的銀白色環紋,葉背紅色,葉脈多毛。花淡紅色,高出葉面。②蓮葉秋海棠(B.nelumbiifolia):葉圓形至橢圓形,似蓮花葉,花小,粉色或白色。③楓葉秋海棠(heracleifolia):根莖粗大,密布紅色長毛,葉柄長,葉片圓形,有5~9狹裂,深達葉片中部。花小,白色或粉紅色。④鐵十字海棠(B.masoniana):無地上莖,葉柄自根莖上抽出,其上有長絨毛,葉心形,葉緣有不規則鋸齒,葉面有皰狀凸起,葉色黃綠,葉片中間有一個類似十字形的紫褐色斑紋。花序自葉腋生出。彩紋海棠(var.maculata),是鐵十字海棠的一個變種,葉片斜心臟形,幼葉黃綠色,老葉則墨綠色,全株被白色柔毛,葉面上延葉脈周圍為淺色,組成不規則圖案,這些圖案隨葉齡增加而變化。⑤伏地秋海棠(B.scandens):又名常春藤秋海棠。全株光滑無毛,莖細長,下垂或匍匐。葉厚,橢圓狀披針形,有鈍鋸齒,呈波狀;葉色灰綠。花小,白色。2.鬚根類:①銀星秋海棠(B.Argenteo~guttata):亞灌木,莖直立,多分枝,株高60~120厘米,莖紅褐色,莖節處膨大,葉表綠色,其上密布銀白色斑點,葉背微皺,略帶紅暈,腋生花序,花白色染紅暈,蒴果玫紅、粉紅色。②絨葉秋海棠B.cathayana):莖高60~80厘米,肉質,被紅色毛,葉斜卵形;花硃紅色或白色。③竹節秋海棠(B.President~carnot):又名慈姑秋海棠,多年生小灌木,全株無毛。葉互生,堅硬,長圓形而偏斜,邊緣波狀,表面綠色,有多數白色小斑點,葉背深紅色,花及花梗深紅色,小花下垂,雌花3翼,雄花4瓣。④榆葉秋海棠(B.ulmifolia):株高50厘米,莖分枝,有絨毛。葉長橢圓形,邊緣有雙鋸齒,葉面有毛,葉色淡綠。花小,白色。⑤珊瑚葉秋海棠(B.coccinia):株高60~80厘米,半灌木狀,全株無毛,莖直立,有分枝。葉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尖,葉緣波狀,葉色鮮綠,葉柄短。花及花梗鮮紅色。
【繁殖及栽培】繁殖可以用播種、扦插、分株及組培法。播種常年皆可進行,四季海棠種子極小,與細沙混合撒播,播種土為草炭土,播后可以覆極薄的一層細土,也可以不覆土,浸盆后蓋上一層報紙遮光,其上再蓋一層薄膜或玻璃板保濕,發芽的過程應保證土壤濕潤,溫度保持在20℃,10天發芽,剛萌發的小苗似青苔狀,仔細分辨才能看見綠色的子葉,從出苗到長出第一片真葉時間約為2~3周,這期間一定要保證盆土濕潤,因植株極小,橫在土面,胚根也未深入到土壤中,土壤表面一旦乾燥,就會使植株萎縮,導致死亡。當長出1~2片真葉時分苗。扦插法:溫室四季都能進行,但最好避開高溫炎熱的盛夏季節,因為此時扦插插穗和母株都容易腐爛,留下的傷口會使母株感病。插穗應選擇生長健壯的枝條,至少有5厘米長,保持20~25℃,15天生根。分株法:一般春季結合換盆進行,將母株分切成幾部分,每一部分至少要有3個芽。組培法:主要用於大批量生產重瓣品種,外植體為莖段和葉片,培養基以MS為主,適當添加BA和NAA,此法增殖速度較快,當年組培,當年就能開花。播種苗分苗時可以移栽於128穴盤中,長至5~6片葉時,移於8厘米的營養缽中,最後定植於16~18厘米的盆中,若所栽培的品種分枝性不佳,定植的同時可摘心一次。基質應充分考慮通透性,可用草炭土2、爐渣1、稻糠1混合,定植時基質中加入充足的底肥,如腐熟的雞糞、骨粉等。生長旺盛期澆水要及時,保持盆土濕潤,並經常向葉面噴水,同時每周澆施一次稀薄的肥水,冬季適當減少澆水量,可以向地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保持葉色光亮。夏季適當遮蔭,光線過強,葉片捲縮,葉緣枯萎,冬季需要充足的陽光,因此不能遮蔭,若光線過弱,則植株纖細柔弱,葉色、花色都很暗淡。四季海棠花后應控制澆水,並及時修剪,將殘花枝剪掉,以促發新枝,待新枝長出后又恢復正常的管理。
①莖腐病,主要危害莖部,也可以危害葉片。感病後,首先在莖基部出現水漬狀小斑,小斑逐漸變大,呈不規則形,后發展為棕褐色軟腐,病部組織下陷。當病斑環切莖部時,植株就會倒伏死亡。當病菌侵染葉片后,首先產生暗綠色水漬狀圓斑,而侵染葉柄后則葉柄變褐並腐爛。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長出白色絲狀物,病斑乾枯后,其上出現棕褐色小顆粒,這些是病原菌的菌絲及菌核,該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在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防治;栽種前進行土壤消毒,每平米5~6克五氯硝基苯或多菌靈;發病後及時採取藥物治療,60%的敵克松600~800倍,高錳酸鉀1200~1500倍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應保持環境的整潔,及時清除病株。②細菌性葉斑病,葉片是主要的侵染對象。發病初期葉面上有水漬狀小點出現,后擴大為近圓形的黑褐色皰狀斑,略隆起,病部周圍的組織為淡黃色或紅褐色,並有明顯的暈圈,病情嚴重時病斑很快連為一大片,最後病組織會變為褐色並乾枯。該病的病原菌為秋海棠黃單孢桿菌,此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滴噴濺傳播。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澆水施肥,使植株健壯,提高抗病力,植株間保持間距,另外盡量不從上方澆水,避免水滴傳播;一旦發病,應及時清除侵染源並集中銷毀,同時要及時用藥,200毫克/公斤的農用鏈黴素,75%百菌清600~800倍,每7~10天噴灑一次。③花葉病,癥狀及其防治見鳳仙花的花葉病。④白粉病,參見其他花卉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