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邊
走邊
在京劇、梆子、崑劇等戲曲中,表現武士俠客、綠林好漢輕裝夜行或潛行疾走的表演程式。通過演員的雲手、踢腿、跨腿、飛腳、旋子、翻身、鐵門坎、踢鸞帶、飛天十響等一系列動作組成。給人以頭腦機敏,動作靈活,武術高強,身手不凡,並能避人耳目的感覺。
戲曲表演程式。表現身懷武藝的劇中人輕裝潛行的景況,常用於偵察、巡查、夜行、暗襲或趕路等特定情境,是武戲演員的基本功之一。主要由正、反雲手,各種踢腿和飛腳、旋子、蹦子、掃堂腿、飛天十響以及快三步等動作組合而成。分單人、雙人、多人等多種形式。演員手持或身帶兵器砌末的走邊則比較複雜,常伴以全堂鑼鼓。如間以曲牌,演員連 唱帶舞的稱響邊;只用輕輕的堂鼓聲稱鼓邊或啞邊;表現水上行舟,用小鑼突出水聲效果,又稱水邊。走邊要求動作靈敏,節奏明快,於輕巧中見穩重。
“走邊”的來源一說源於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牆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一般來說,《惡虎村》的黃天霸走邊最難。《林沖夜奔》的林沖走邊最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最吃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