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杲
元代名臣盧琦的長子
盧杲,字述希。明惠北德音里八都峰尾盧厝(今屬泉港區峰尾鎮誠平村)人,乃元代名臣盧琦的長子。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元文宗天歷至明太祖洪武年間(1328—1398年)。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前後以“人材”被舉薦,授河北鉅鹿縣(今河北省巨鹿縣)知縣。稍後,盧杲的弟弟盧昺,也以“人材”被薦,授廣平縣知縣。雖朝代更迭,而書香自宋初盧仁起,綿延幾百年的盧氏一門,仍然顯赫。
縣誌載,盧杲“弱冠知名”,成年之前,便已聲名遠播。他自幼深受家學的熏陶,熟讀詩書經史,學問淵博;父母親的影響,使他從小便養成了正直善良、體恤貧苦、嫉惡如仇的品格。
盧杲任鉅鹿知縣時,南方戰事尚未平息。鉅鹿地處冀南,乃中原腹地京都門戶。經歷了元末大規模戰爭的洗劫,鉅鹿境內已是滿目瘡痍。盧杲的前任,是一個貪苛的暴吏,借戰事之機大肆魚肉百姓。鉅鹿百姓不堪忍受,不斷地向外地遷徙,一縣百姓外流過半。
盧杲到任后,經常乘車深入民間,遇有百姓外徙,他便要下車來,招集那些外流百姓,勸導他們定居下來開荒種地,並給予幫助,使許多已外流的鉅鹿百姓重返故里。他為政清廉,對縣裡的錢糧財政,從不染指。
扶助農耕的同時,他注重興學教化。流民定居后,他招集本縣因戰亂而輟學的士子,聘請七位老成而又有真才實學的學究,充當士子們的導師,並對他們的學業給予資助。
盧杲在知縣任上,“遇良善孱弱愛之如子,巨奸大憝(壞人)疾之如仇。至於鞠問(審案)一矢至今,不畏權勢。”志書上雖無更多記載,但下面一件事,足以說明他的上述品格。
當時有人勸他要隨大流,不要總以剛正自居,導致自己與周圍官吏不得融洽而落落寡合。盧杲回答說:作為一個小小縣令,難於直接效忠皇上,縣令的職責是剷除奸滑之徒,杜絕循私枉法的行為,使屬下百姓蒙受仁政的恩德,哪能有那麼多的忌諱!他又說:作為縣令,應該替天子撫恤百姓,百姓窮苦困頓了,應善於去扶助他們,這才是一個縣令忠於天子的本份!此外我便別無他求了!他任鉅鹿知縣三年,使鉅鹿縣政通人和,政績卓著。任滿考績后當升職加俸,而盧杲卻以體弱多病,心力交瘁為由請辭歸鄉。他離職時,鉅鹿百姓齊聚在大道上。齊唱動情的鉅鹿歌謠送別他,以致大道阻塞。據縣誌載,直到清乾隆末年,鉅鹿城裡還完好地保存著當年鉅鹿百姓為盧杲豎的“遺愛碑”,他的事迹被載入《鉅鹿縣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