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知識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知識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是在原計算機系語義網課題組、分散式智能代理課題組、中間件課題組和人工智慧應用基礎課題組的基礎上成立的。近五年來,本課題組主要成員承擔了省部級和橫向科研課題近20項,發表論文近60篇。
從專業的創建到文化大革命前,在專業創始人許鎮宇教授的帶領下一方面進行人才培養,一方面又進行了多項科研工作。其中“浮動磁鼓”課題的研究,設計思想新穎,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1966年曾在全國儀器儀錶展覽會新技術館展出,受到很高評價;部分教師還參與了我國第一台大型電子計算機104型機的研製工作。
1971年春專業調整,計算機教研室由精儀系劃歸無線電系(后改名為電子工程系)。從1972年到976年共招收了5屆工農兵學員,每屆30人。雖然學生來源廣泛,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但此期間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典型任務帶教學”,強調實踐活動,強調開門辦學、走向社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和培養了許多有用的人才。如72屆學生就是聯合天津市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圍繞DJS-130電子計算機(我國最早研製的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研製和生產開展教學的。學員一方面學習DJS-130機,一方面學習專業基礎課程。73屆學員的專業教學是在北京站進行,圍繞北京張鐵路運輸自動計價計算機的研製進行。74屆十圍繞研製PDP-8計算機進行,該項研究還曾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隨著全國恢復高考,1978年開始招收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新生,1979年成立了計算機系籌備組,許鎮宇教授人籌備組組長。為了適應計算機軟體的迅速發展,1979年開始建立計算機軟體專業。同年,天津大學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專業首批被批准為碩士點,開始招收研究生,最早的碩士生導師是許鎮宇教授,以後又增加了劉家松和王鐳兩位教授。
1983年6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成立,柏家球教授任首屆系主任。成立了基礎、硬體、軟體、應用等四個教研室和一個中心實驗室。隨著計算機系的成立,教職員工的隊伍迅速擴大,從校內外調進許多新生力量,大批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其中的許多青年教師後來出國深造。和計算機系成立的同時,天津大學成立為全校服務的計算中心,多名教師先後從計算機系調出組建計算中心。為了加強計算機學科的建設,增強學術帶頭人力量,1991年從中國科學院調來舒炎泰教授,而後,從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來可偉等人加盟計算機系,使計算機學科步入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
1996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與計算中心和電子工程系等單位組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6年1月天津大學根據學校事業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需要,在原天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天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部、天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天津大學-IBM計算機新技術中心等單位基礎上組建成立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其中:天津市應用基礎重點項目“面向語義網的新型軟體體系及工具平台研究”主要在本體整合、本體搜索和基於本體的演演算法庫構架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開發了本體整合工具、本體搜索演演算法、可配置演演算法庫和本體字典等;天津市重點攻關項目“面向企業信息集成的開發平台研究”針對企業應用系統異構、複雜和經常變化等特點,以多Agent系統構架為基礎,將軟體工程的形式化方法和產生式編程思想相結合,基於XML語言和eclipse平台,研究開發面向領域應用人員的快速開發環境,已完成的1.0版本實現了從業務需求到JAVA的自動轉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定性與定量空間推理方法研究”完成了空間知識定性與定量的一種推理方法和集成技術,提出了基於沃羅諾伊圖式和概念鄰域結構的空間推理框架,綜合研究了拓撲、度量和運動等空間知識的定性表示和基於約束滿足的推理方法,並在可視內容檢索和草圖理解背景下,對定性與定量空間知識的集成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初步提出了空間知識定性與定量推理及集成的計算理論,奠定了空間推理的應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