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城長江大橋

公路鐵路兩用大橋

枝城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和枝江市顧家店鎮的焦柳鐵路線上,為公路鐵路兩用的連續鋼桁梁橋。鐵路和公路設於桁架下弦同一平面上,兩桁架之間為雙線鐵路,外側各有5m寬單車道公路及1.45m寬人行道。鐵路橋全長1742.3m,公路橋全長1744.8m。

社會意義


枝城長江大橋是中國第四座跨越長江天塹的大型橋樑,位於宜都市枝城鎮和枝江市顧家店鎮青龍山村。該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單層鋼樑橋,鐵路全長1742.3米,公路全長1744.8米。正橋10墩9孔,長1282.28米。引橋14墩,鐵路引橋南岸3孔,北岸11孔。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梁。
枝城長江大橋,使本市與江北變通途。公路引橋兩岸均從正橋頭向兩側呈“八”字形分開。除公路引橋外,均為平坡直線。載重鐵路等級為中—24級,橋定等級為中-22級公路橋為汽-13級。橋下可通大型客輪,在水位為54.4米時,通航凈空18米,凈寬120米。大橋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鐵路連成一線,成為中國第二條南北鐵路交通幹線。

設計結構


枝城長江大橋,正橋9孔,由1聯4×160m帶下加勁弦桿的平行菱形桁架梁橋和1聯5×128m平行弦菱形桁架梁橋組成。正橋5個橋墩均採用圓形浮式鋼沉井基礎,其中4個橋墩採用符合岩面高程的高低刃腳,高差最大達3.7m,施工質量良好。
在國內鐵路橋上首次採用斜拉橋單層吊索架懸臂拼裝架設,塔架高33.14m,用萬能桿件拼成,拉索由極限強度1700~1800MPa的φ5高強度鋼絲組成,兩端設有錨具。圓形鋼沉井的受力、製造、施等方面均優於矩形沉井。於1971年9月竣工。

歷史背景


枝城長江大橋是繼武漢、南京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3座長江大橋,它將焦枝和枝柳鐵路連通。該橋北接枝江顧家店的青龍山,南連枝城鎮的白虎山,鐵路橋全長1742.3米,公路橋全長1744.8米(單面)。當你漫步於公路橋上,俯瞰奔騰的江水時,可曾知道這鐵路兩邊公路橋是後來增加的嗎?
1970年春,枝城長江大橋正處於緊張施工之中,其主橋墩已基本完工,當時,武漢軍區付司令員、湖北省革命委員會付主任兼焦枝鐵路工程總指揮孔慶德將軍,驅車來到大橋工地視察,當他看到只有鐵路橋而無公路橋時,就問陪同人員為 什麼沒有,施工負責人說是原來就沒有設計公路橋。孔付司令問能不能增加公路橋,施工負責人說:“上設公路橋面則鐵路橋鋼桁梁高度不能超過10米,現在桁梁高度為20米,上面再設公路橋就會影響大橋穩定性。”孔付司令說:“上面不行,能否和襄樊大橋一樣在兩邊設呢?”施工負責人答只要有施工圖紙就行,孔付司令當即指示施工方要做好準備。返漢后,孔付司令就到北京,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彙報。
根椐周總理的指示,鐵道部修改了設計方案,增加了公路橋部分。修改後的枝城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位於同一平面的兩用橋。公路橋單線長1744.8米,正橋10墩9孔,長度為1282.82米,上部結構以5號墩劃分,江南部分是一聯160米跨度有下加弦連續鋼杵梁,南北兩部杵高均為20米,寬均為10米,主杵外兩側有以主杵下弦接點處延伸臂而出托,寬5米單車公路橋面和1.5米寬的人行道,公路引橋14墩,公路荷載為汽—13噸,掛—60噸。由交通部第三工程處組織施工,並決定立即動工。
當時,枝城長江大橋建設正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孔付司令明令,在大橋工地不準串連,不準搞各種批鬥會,一切按軍隊要求,所有民工以部隊建制組成,全體人員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儘快將大橋建成。當時儘管是全國到處都在“停產鬧革命,”但大橋建設沒有受到干擾,僅用兩年時間枝城長江大橋就竣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