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朱墓
萊朱墓
萊朱,商湯左相,萊朱之墓位於山東菏澤市曹縣鄭庄鎮境內,世稱宋天堌。
萊朱,名仲虺,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左相。其先人奚仲,居薛,為夏王車正。夏桀暴虐無道,天人共憤。商湯欲伐夏,用萊朱、伊尹為左、右相,率諸侯推翻夏朝,領有天下。商湯在亳東郊鑣宮向天下諸侯宣示即位。三千諸侯來會,萊朱寫了一篇重要文告—《仲虺之誥》詔告天下,商取代夏是上天讓湯弔民伐罪,不是犯上作亂。自此,諸侯賓服,天下歸心。萊朱死後,葬於都城亳北十里,世稱宋天堌。
商湯左相萊朱之墓位於鄭庄鎮政府東2.5公里潘白劉村世稱宋天堌。萊朱,名仲虺,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左相。其先人奚仲,居薛,為夏王車正。夏桀暴虐無道,天人共憤。商湯欲伐夏,用萊朱、伊尹為左、右相,率諸侯推翻夏朝,領有天下。商湯在亳東郊鑣宮向天下諸侯宣示即位。三千諸侯來會,萊朱寫了一篇重要文告—《仲虺之誥》詔告天下,商取代夏是上天讓湯弔民伐罪,不是犯上作亂。自此,諸侯賓服,天下歸心。萊朱死後,葬於都城亳北十里,世稱宋天堌。舊時萊朱墓區有古柏數百株,粗可盈抱,祠周有白楊數百株,墓前有明初曹縣知縣立“商相萊朱墓”碑。墓前建有萊朱祠,祠內各朝碑碣數十通。有高達五米的《萊朱祠記》碑,清光緒年間曹縣知縣、翰林院庶吉士毛澄撰文,翰林院編修、潞安府知府、邑人徐繼孺書丹。碑上有雙龍碑蓋,下為贔屓底座。祠有守護人,有祭田。春秋二祭,曹縣知縣會同士紳,與商湯陵、伊尹墓(陵皆在曹縣)同日祭祀。士民隨同,常數千人。1979年,萊朱墓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湯百歲而崩,葬於曹南。今曹縣城南十八里土山(古稱塗山)集有湯王陵,陵前原有北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重立石碑一座。元、明兩代又六次重修。明時,有守陵戶百家,每年春、秋兩次行祭。陵左有桐宮三楹,相傳為湯之孫太甲(商朝第五君)悔過時居住處。抗戰時期,湯陵仍有寺院廟宇,現已蕩然無存。湯陵前又重立新碑一座,陵北土山高十餘米,頂平如砥。陵南北長70米,東西寬50米,高1.5米。清代“重修湯陵碑”下半截已淤陷土中。
明王崇獻《湯陵異木》詩云:“山中有木不知名,春雨時來倍發榮。”路可由《夏日再謁湯陵》詩云:“長夏山陵草樹稠,槐陰潑地綠如油。”成伯龍《湯陵伊萊墓》詩云:“白楊蕭索滿庭秋,盛世君臣一古丘。”可見,明代湯 陵有山、有樹(白楊、槐),綠草如油,令人萌發思古之幽情。“伊萊”,即伊尹、萊朱兩位商湯的右相和左相。伊尹於公元年1500年葬於亳南(在曹縣東南二十里),其前建祠,明宣德間,知縣范希正修。萊朱墓在曹縣南十里,與湯陵、伊尹墓同日祭,光緒十六年,知縣毛澄始建祠。湯陵西尚有商紂王的庶出兄長微子墓和同宗叔伯箕子墓,清·曹縣徐繼儒《曹南文獻錄》云:“商都亳,故濟陰有湯陵而伊、萊、微、箕之冢相望。”明·曹縣王崇獻有《伊尹祠》、《萊朱墓》詩。《伊尹祠》:“陳跡荒涼嘆《黍離》,風塵空掩聖臣祠。泥金剝落留遺像,鳥篆模糊認斷碑。吊伐義聲真不泯,唐虞世道亦堪悲。湯陵咫尺深山裡,千古明良有所思。”《萊朱墓》:“弔民一語釋君顏,萬古興王尚可攀。道自西南原有統,冢經異世儼如山。幾番劫火殘碑在,四顧平原野水間,俯仰明良千載會,夕陽惟有鳥飛還。”
湯王陵、萊朱墓、伊尹墓、箕子墓至今猶存,遺址均在山東菏澤市曹縣境內,已經成為山東曹縣的文化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