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鎮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下轄鎮
聚源鎮是都江堰市河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重鎮”。聚源鎮幅員面積32.74平方千米。聚源鎮現有各類企業70餘家,其中以建材、光學鏡片和木地板為支柱產業。2000年聚源鎮實現工業產值2.8億元,完成稅收800餘萬元,是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五強鎮”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5%;全口徑財政收入15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3%。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聚源鎮常住人口為73985人。
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成都市調整龍泉驛區等15個縣(市、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24號):撤銷崇義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聚源鎮管轄,聚源鎮人民政府駐鑫苑街二巷60號。
聚源鎮人口約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00餘人。聚源鎮交通方便,氣候宜人。全鎮境內有國道213線、成灌高速公路和省道灌溫路穿境而過,東距成都市僅40公里,西距都江堰市區僅8公里,是成汶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阿壩州的主要生活品供給地。聚源鎮全年平均氣溫在15.7℃,年降水量適中,年均為1234毫米,平均日照1050小時,全年無霜期260天。全鎮有四條河流穿境而過,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鎮境內已形成"三橫"(市區三環路、都汶高速公路過境段、聚興路);"四縱"(成灌高速公路,213國道、灌溫路過境和天府大道)的公路格局,鎮域內公路總長度26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16公里。黨委、政府和全鎮人民共同努力,使聚源鎮有了很大的發展,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全省小集鎮建設試點鎮。按照試點規劃,聚源集鎮是鎮或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農產品集散、加工為主的都江堰市衛星城鎮。聚源集鎮的發展規模是:1994年-2000年人口規模3500人,用地規模0.606平方公里,2000年-2010年人口規模7000人,規劃佔地1.55平方公里 。
唐代、宋代為古導江縣治地,古導江縣治在今導江村。“聚源”之名初見於清代道光年間的聚源義學。咸豐年間設聚源心一局,始用“聚源”作行政區劃地名,聚源場集市原在導江鋪,[元代]於鋪西1km處新建集市,取名新場,民國2年(1913)正式改為聚源場。
聚源鎮
2019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崇義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聚源鎮管轄,聚源鎮人民政府駐鑫苑街二巷60號。
聚源鎮特色農產品:水稻,油菜 。已形成光學原件、電力、水泥及其製品,硫酸、磷酸、磨料、木地板、石英砂的產業。全鎮電辦資源豐富,有7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1000千瓦。鎮域內公路總長度26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16公里。1999年已實現村村通電話,建有移動和聯通行動電話基站,訊號覆蓋全鎮。有國內外知名有16位藝術家之村。
目標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5%;全口徑財政收入15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3%;工商稅收840.5萬元,其中:國稅600.5萬元,地稅2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目標:3965元;農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
2012年,聚源鎮撤村立社區;至2016年,聚源鎮轄區內共有城市社區1個,涉農社區10個,包含10個居民小組,136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約32.77k㎡,鎮域範圍內常住人口約5.01萬人。鎮駐地聚興社區。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聚源鎮常住人口為73985人。
城市社區名稱 | 涉農社區名稱 | 居民小組個數(個) | 村民小組個數(個) | 轄區面積 (k㎡) | 常住人口 (人) |
聚興社 區 | 10 | 0.76 | 6095 | ||
普星社區 | 18 | 3.98 | 4690 | ||
導江社區 | 9 | 2.18 | 2735 | ||
泉水社區 | 20 | 4.73 | 5163 | ||
迎祥社區 | 17 | 3.21 | 5320 | ||
大合社區 | 15 | 3.82 | 4384 | ||
五龍社區 | 16 | 3.94 | 4230 | ||
羊橋社區 | 6 | 1.53 | 6104 | ||
龍泉社區 | 8 | 2.51 | 3173 | ||
三壩社區 | 19 | 4.22 | 5365 | ||
金雞社區 | 8 | 1.89 | 2890 | ||
合計 | 136 | 32.77 | 50149 |
工作措施
一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全線貫通天府大道,修建工業區加密道,規劃建設好導江古城搬遷小區;配合搞好成灌、都汶高速公路開口、213線整治工作;三是狠抓小城鎮規劃,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高標準規劃小城鎮,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建設聚源新區;四是大力招商引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五是全力建設好"導江古城";六是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七是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依法治鎮,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八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九是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經濟提速增效、富民強鎮升位,奮力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戰略,創新思維,與時俱進,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改善投資環境;以建設千畝工業園為重點,增強工業經濟實力:以城鎮化建設為重點,加快工貿、休閑、旅遊型城鎮建設步伐: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紀要》為重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依法治鎮的重點,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為重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為重點,提高辦事效率,全面推進聚源鎮跨越式發展。
城鄉一體化
(一)成立了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進程領導小組(聚委發[2004]22號)由黨委書記馬棟平任組長,黨委副書記、鎮長王曉,副鎮長潘先偉為副組長,黨委副書記黃坤、黨委副書記周開文、副鎮長高雪,副鎮長艾光明、副鎮長蔣俊秋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副鎮長潘先韋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聚源鎮黨委政府定了《關於推進位城鄉一體化運程工作實施意見》(聚委發[2004]號)。
確定了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聚源鎮的總體目標,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載體,以建設生態旅遊文化名鎮為目標,著力統籌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力促農村居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轉變,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一體化。
總體要求,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現,擴大開放,狠抓招商引資,增加工業總量。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搞好"三個集中"即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不斷增強城鄉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提高城鎮化水平。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制度保障一體化。
明確了發展目標,從2004年到2007年,聚源鎮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元,年增300元以上;小城鎮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人口達15000人,城市化率達46%。
聚源鎮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個曾經煤煙四起的地方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空氣也變得更加清新了,黑山已經變成了綠山,上千隻雞正在林中尋覓食物,眾多山林雞所發出的雞鳴聲,給這片山林帶來了人與自然的諧和之美。
聚源鎮華山林葯場場長羅紹林介紹,大邑縣聚源鎮華山村是比較有名的礦山。為了搞活經濟,先後有7名老闆從事煤礦開採業,當地也有300多名村民在這些礦里靠著採煤養家糊口。煤礦關閉后,華山村制定了正確引導村民由長期吃煤炭飯轉移到吃林業飯的一系列措施,通過鼓勵當地煤礦老闆出資一部分資金,村上引進公司出資200多萬資金,以及村民自己承包山林、以每畝20元錢的價格參與入股這種三方出資的方式,成立了華山林葯場專業合作社,大面積地在山上種植了杜仲和厚薄。
“你別看這些藥材樹子現在還小,等到這藥材樹長成林后,整株樹子都能賣到錢。”羅紹林稱,他們所種的杜仲和厚薄,苗齡周期為8至10年,這些藥材樹就要長成經濟林了,屆時,不僅樹葉和樹皮可以賣錢,樹榦也可以賣錢。村民袁明全是華山林葯場較大的股東,他家已經把200多畝山林作為股權參與林葯場的入股。袁明全高興地說,山林的藥材林搞好了,他家每年都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這也是讓他看到新型農民入股的希望。
聚源鎮黨委書記耿曉林介紹,他們將以現有林葯場為依託,把整個華山村(20000畝)發展為聚源鎮的三木藥材基地。林葯場也將通過流轉和整合農戶的荒山,實施規模經營,將煤礦原有的公礦用地一併配套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利用華山村山清水秀、植被好、空氣清新、交通便利這些有利條件發展旅遊觀光業,並利用三木藥材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在藥材場中建一批可供工薪階層休閑、度假的簡易別墅和娛樂設施,走出一條以三木藥材旅遊觀光林業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來代替長期吃煤炭飯的老路。在3—5年內將華山村建設成以林葯業為主,集休閑、觀光、避暑為一體的旅遊度假村。
靠做竹雕,“雕刻村”走上了富裕之路,聚源鎮有300多人掙上了“雕刻錢”,作坊工人人均月工資達到2000多元;竹雕遠渡重洋,暢銷日本、東南亞等;竹雕工藝成功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集各種榮光於一身後,昨日,都江堰市聚源鎮又傳來消息,聚源鎮已經向國家文化部遞交了申請,將聚源鎮迎祥村申報為“中國民間竹雕藝術之鄉”。
都江堰市工藝竹雕產業合作社社長高尚遠,這位馳名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雕刻已有20多年,是“雕刻村”的創始人。早在20年前,他以雕刻各式工藝鳥籠和文房四寶而享譽雕刻界,其精心雕刻的中高檔鳥籠即使售價普遍在5000元以上,也不愁銷路,甚至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經高尚遠一手製作的擺件、吊件,花紋圖案更加栩栩如生,被行家一致讚譽為“鬼斧神工之作”。
在高尚遠的帶動下,聚源鎮從事竹雕的農民達到300餘人。但是,高尚遠也有些憂慮,從事竹雕的人員都是一些年齡大的人,年輕人都覺得竹雕技術難學,不願再學這項技術,雕刻人才面臨斷代的難題。針對這一難題,聚源鎮黨委書記張斌介紹說,今後,聚源鎮將加大培養竹雕藝術人才力度,從人才、竹雕技藝水平等方面提高竹雕的藝術檔次,將在聚源鎮4個村建立竹雕合作社生產小組,力爭每年增加100名初級、50名中級竹雕從業人員。在聚源鎮中小學校增設《竹雕手工勞作》課程,對中小學生進行熏陶。
“聚源竹雕缺少一個集中展示、交流的場地和平台,聚源鎮計劃建立一個佔地20畝,集產、展、銷為一體的川西竹雕基地。這裡既是竹雕藝術博物館,也是高層次的營銷基地,實現工藝精品與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張斌向記者描述了未來的聚源鎮竹雕產業發展情況,“我們將出台系列優惠政策,5年內引進50名全國知名竹雕藝人,形成聚源鎮民間藝術人才與知名藝術家共同開發具有觀賞性、收藏價值的藝術品,通過建立川西竹雕基地,實現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工藝精品與旅遊產業的結合。力爭在5年內把聚源鎮建成一個全國知名的竹雕工藝生產、營銷基地。”
都江堰市成立了工藝竹雕產業合作社,聚源鎮的竹雕產業發展也更規範,更迅猛。社長高尚遠告訴記者,該合作社統一圖紙設計,統一包裝策劃,統一訂單生產,統一對外銷售。這樣既提高了技術含量,又增強了市場競爭力。聚源竹雕的客戶主要為海外客戶,聚源鎮“聚源竹雕”商標註冊成功后,通過竹雕產業合作社,建立聯營、連鎖銷售網路,既要吃“西餐”又要吃“中餐”。
川西竹雕曾在民國初年繁榮一時,由於歷史原因曾瀕臨滅絕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來,都江堰市聚源鎮高尚遠等一批竹雕藝人在繼承川西傳統竹雕獨特工藝的基礎上,觀摩學習全國各地技法,最終形成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聚源竹雕”品牌。
迎祥村的年輕手藝人結合都江堰特有的水文化、道教文化傳說題材,創新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雕刻內容;同時拓展竹雕藝術的載體,將過去單純的鳥籠系列,擴大到茶具系列、文房系列、擺件系列、掛件系列共約百餘種物件;還深挖傳統題材,形成了以《紅樓夢》、《五百羅漢》、《百壽圖》、《竹林七賢》、《香山五老》等具有代表性的雕刻題材。
都江堰市職業中學,八一聚源高級中學,08年”5.12“地震后,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由原來都江堰市區位置搬至聚源鎮,即此,聚源鎮又增加了一所高校。
聚源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