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竹雕的結果 展開
- 竹子雕刻藝術
- 竹雕刻
竹雕
竹子雕刻藝術
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是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中國也由來已久。竹雕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
竹雕
當代竹刻名家李勝得作品
竹雕
此外,我國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竹製造生產和生活用具。出於愛美的天性,在竹製品上施加裝飾,與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無差異。因此若在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有雕飾的竹器,不足為奇。惟竹材易壞,很難保存至今。
竹雕
戰國時期里,漆器盛行,漆雕藝術繁榮。漆器的器胎,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積竹製成的,受漆雕藝術的影響,後來竹器本身的製作也萌生了藝術化的傾向。湖北出土的獸蹄式連蓋竹制漆盒,就是這種藝術化傾向的產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帶有獸蹄樣的支架的圓盒,然後在髹漆。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們研究竹雕史的珍貴資料。
竹雕
竹雕
另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唐時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筆,竹制的筆管“稍粗於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軍行一輔,人馬毛髮、亭台雲水,無不精絕;每一事刻《從軍行》詩兩句,如‘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是也,似非人功,其畫跡若粉描,向明方可辯之,雲用鼠牙雕刻,故崔鋌郎文集中有‘王氏筆管記’,體類韓退之記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唐時期的竹雕,在整個竹雕史上,還處於藝術初創階段,它的特點是注意外在的造型,因此,根雕在那個時候產生,但器表紋飾的雕刻,基本上還是單一的表現手法——線刻。
竹雕
到了宋代,中國的竹雕藝術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已經形成一支龐大而又有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與要求,帶動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工藝領域的發展。這時,竹被文人們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徵,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人田園的“心虛異眾草,節盡愈凡木”就更將竹擬人化了,正因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藝備受重視。其二,竹雕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被廣為頌揚。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面皆花版,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情不自禁地讚揚詹成:“求之二百餘年,無復此一人。”
竹雕
竹雕
清初,嘉定派竹雕興盛,到清中期達到頂峰。乾隆、道光年間,金陵派潘西風、方諸家就以淺刻見重,成為清代竹雕的殿軍。除此之外,張希黃、尚勛的剔地陽紋的留青技法,極具文人氣質,亦名燥一時。
康熙、乾隆年間,造辦處創竹黃雕刻,以黃楊木為胎,用竹的內皮雕成各種紋飾,貼於器表,名曰“貼黃”。稍後,嘉定、黃岩、邵陽、江安、上杭等地均有製作。乾隆以後,造辦處還創製仿青銅器竹雕,刀法畢肖古銅器形狀和紋飾,裝柄、提梁諸器尤見巧思。
竹雕
早期的竹刻製品遺存很少,至今所見多為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布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品種以筆筒、香筒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并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徵十分鮮明的作品。
任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形成流派。中國竹雕藝術於明末清初成熟后,流派也逐漸形成並展示出來。中國民間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時期的流派名家作品。
竹雕
繼竹刻大家朱鶴之後,其子朱嬰、其孫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頗負盛名。“嘉定三朱”的傳人甚眾,據《嘉定縣誌》、《竹人錄》記載,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吳之瑤、封賜祿、周灝、施天章、顧珏、蔡時敏等,尤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1662-1820),達到了黃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稱為“竹刻之鄉”,嘉定派成為名聞遐邇、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對後世影響深遠。嘉定派竹雕當中,由於時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藝術素養又不一樣,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們各自的個性特性。
明中葉至清道光年間,在竹雕藝術上能與嘉定派齊驅並駕的,是濮澄開創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淺刻、簡刻為主要特徵。這種技法雕鏤不深而層次不減,表面略加刮磨,卻古樸有味,雖看似了了幾筆,卻意境深遠。
金陵派對圓雕運用頗為講究,對材質選擇很嚴,雕刻時善於因形取勢,不多作人工修飾。金陵派還擅長於竹雕書法,使中國的傳統竹雕平添了濃郁的文人氣息。這都是金陵派竹雕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徵的具體表現。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創立后,得其親授或直接受其影響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後,僅潘西風、方的成就最為卓著,名聲日隆,因此被後人視作金陵派藝術承傳的兩大支柱。此後,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衝擊,最終,影響式微,幾近失傳。
竹雕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建築多為磚木石結構,竹樓極少,故竹雕用於建築物的裝飾較為少見。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迹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籤盒、煙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將竹子從中剖開,形成兩塊半弧形竹片可以用來製作包柱的雕刻楹聯,一般將字雕成陰文,填以石綠色料,懸於廳內,古色古香。有的還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畫面,用作建築物的裝飾部件,但多數是獨立成畫、雕刻較為精細。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質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淺色,或用桐油塗於表面,既有光澤,又能透出竹質纖維的脈理,以達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
竹雕
“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吳元滿、李希喬、張立夫和程文在等。吳元滿是明末安徽人,精通書法,擅長篆刻,尤喜“六書”研習。因此,竹雕獨顯文字風采,並以金石碑體為主,運刀時都能和運筆一樣得心應手。形成了渾如三代鼎彝的獨特藝術風格。李希喬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師,號“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吳元滿書法入竹的風緒,又有新創,簡筆刻畫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擱、筆筒,線條簡潔、流暢,畫面清麗而富有意韻。張立夫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成名的竹雕大師,以多才多藝飲譽江南。以雕版、刻漆為業,多有建樹,竹雕作品也獨具一格。
如今徽州傳統四雕的發展也融入了高新技術,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精華和現代高新技術結合,助推徽州四雕發展步入一個嶄新起點。
典型的代表有:黃山徽州竹藝軒雕刻文化有限公司中國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董事長朱弘先生為朱熹第二十九代傳人,其代表作品《蘭亭雅集圖》竹雕香筒的入選北京國家博物館。如今黃山徽州竹藝軒雕刻有限公司正加快旅遊與文化深度結合,形成集雕刻文化展覽、現代雕刻科技實驗、徽州雕刻手工技藝展示、雕刻文化研究、朱氏家族文化研究、精雕藝術品生產、徽派古建築雕飾藝術創作、文化產品包裝、雕刻雕塑文化創意愛好者俱樂部、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並在全國成立1200家竹藝軒連鎖加盟店,打造黃山市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旅遊文化產業。
明清兩代的竹雕,除了地區形成的流派藝術之外,還有一些雕刻家在繼承前人、推陳出新方面做出了貢獻,發明了有別於地區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張步清、馬根仙、鄧孚嘉、尚勛、時學庭和時鈺兩兄弟等人。
竹雕
據史料記載,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淺雕並用,刀法精巧,藝術造詣深湛,為時人所識。以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最為著名,被譽為“嘉定三朱”,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吳之璠,封氏三傑,周灝,施天章,顧珏,蔡時敏等尤為世人所重。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1662—-1820),達到了黃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稱為“竹刻之鄉”。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與嘉定派竹雕風格相比較,顯得古樸雅緻。不過金陵派傳承不旺,僅有濮仲謙,潘西風,方潔等少數。
此後,以清初“留青聖手”張希黃為首開創了浙派竹雕藝術,改進了唐代以來的傳統“留青”竹雕技法,他的傳世之作不少,皆細緻工巧,精美絕倫,其中以“山水樓閣”最為典型。他的作品精細的構思和絕妙的製作工藝渾然一體。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並且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竹雕藝人,最終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風格,堪與嘉定派,金陵派並駕齊驅。
此外還出現了徽派竹雕。同時除了地區形成的流派藝術之外,還有一些雕刻家在繼承前人,推陳出新方面做出了貢獻,發明了有別於地區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耀,張步清,馬根仙,鄧孚嘉等人。
早期的竹刻製品遺存很少,到今所見多為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布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朱鶴認為,如果不進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品種以筆筒和香筒為主。清代前期還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加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并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徵十分鮮明的作品。清代後期面目不暇接較為單一,用刀平淺,常作陰刻。現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鑒定技巧以飧讀者:
明清時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於生長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紋理結構細密,嫩老適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後,經打磨,其光潤,平整,不亞於平整的木紋。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現出竹的肌理,後期作品則精工細作,很少見到竹的粗糙肌理。
竹雕
明清時期,曾出現一批具有文人、工匠雙重身份的特殊工藝大大師,他們的作品往往刀工流暢,且畫意明確,意境深刻。從清末開始,竹刻上的書畫從此丟失了耐人尋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筆藝術。
一般說,明代的竹雕表現出質拙渾樸的藝術風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時期的沉實幽雅;乾隆時期的絢麗富麗。到了清後期,作品的風格趨向平淺單一。但這只是從總體上看。明清時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藝術的一種體現,文人有著自己獨立的藝術特點。因此,竹雕鑒定中不能太絕對化。正確的方法是從總體上把握,具體鑒定時,則注意一般與個別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一般來說,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顏色也愈深。這種色澤的產生,多是常被人們賞玩摩挲的緣故。明代作品多帶有暗紅的色澤,其中最受人歡迎的應是一種帶有琥珀光澤的紅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黃色,越到後期色澤愈淺。然而,事實上清代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種灰褐色澤,這就比較特殊了。偽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冀求獲得與舊器相同之色澤,但人為模仿浮而不沉,遭到自然色澤終究有別,經仔細辨別,很易看出。同時偽作之品畫面,凹凸之處的色澤千篇一律,也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
在竹雕工藝中,知道一些工藝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從清代開始的;竹簧器始於清初,盛於乾嘉時期,精品均為宮廷用具;留青雖始於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見有,現傳世作品除了明末張希黃的佳制,其餘均為清以後的產品;康熙年間嘉定派曾用一種特殊的粘土製成竹雕中動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於辨析竹雕作品的時代。
要平時多看,多接觸博物館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和在平時交易的竹雕作品進行比較,才能不在交易中吃虧。
明清時期不少竹雕大師,既擅長竹莖雕,又善於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於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藝術是相通的,無論是何種材料,都會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刀工和審美意識。因此,(我們通過竹雕大師同時期其他材料的作品然後了解他在其他雕刻領域中的藝術表現力,)我們通過竹雕大師同時期兩件不同材質的作品,進行對照,了解了他的藝術表現力,就可知其作品的真偽。
年代久遠民間傳世的竹雕,其附著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須加適量的肥皂水,這樣很傷老包漿,而棗紅色的老包漿既是歷史歲月的見證,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過的竹雕上核桃油,仍然顯得乾澀。但經清洗後上核桃油的筆筒,不易生蟲。是否需要水洗,應視具體雕件而定。對必須要清洗的,清洗時儘可能不要損傷竹膚。
要用帶殼的生核桃炸專用保護油,不要用炒過的核桃仁炸油。帶殼核桃炸出的油沉積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傷物件。
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氣大,抹上晾乾后,竹雕易開裂。因老竹雕的大多數主人歷代均有保養,所以,上油時只需用食指輕沾一點,以指尖膚面有油為度,將油抹在另一掌心,兩手搓勻后,雙手持雕件把玩,即可達到養護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種刀具修刮竹雕上的附著物,這對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響。不要塗抹任何油漆和化學色料。專業書上雖有上漆一說,其利弊應該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積多年的保養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難干,雖能確保雕件不開裂,但這樣做也就不會形成竹子由自然色變產生的美感。
有條件的收藏者,可將藏品放在玻璃罩內密封保管。如無恆溫措施,為避免玻璃產生的高溫導致雕件開裂,平時可丟一個紙坨在雕件內,它有調節乾濕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兩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髮雕件內的熱量。木製把柄有吸潮散熱的作用,連陰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密封,一旦接觸空氣或風吹,就易造成開裂。採用此種方法保管,能確保恆溫,並定期把玩幾下。
最好製作專用的木質內格子櫃保管。專用保管櫃氣溫在20℃至35℃,相對濕度在35%至40%時,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離地1米放竹雕件。如氣溫過燥過高,可在室內放缽水,或放幾本書於櫃內。如收藏者住樓上,夏季過於乾燥時,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與水杯要保持一定距離,要經常檢查,沒必要時及時取出。也可採用放舊報紙的方法,但報紙的回潮力較強,不宜多。並且要經常把玩和檢查,特別是每年降雨集中的季節要常看,發現長毛,及時用鬃刷清除。
竹雕在工藝美術品中只是一個小門類,在拍賣會上多歸為工藝品雜項之列,但應該看到的是,雖然竹雕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窮工極巧,精雕細琢,特別是明清以降,名家輩出,風格獨特,故歷來成為收藏者的珍愛之物。更由於中國的竹雕工藝獨樹一幟,特點鮮明,因之也成為國際收藏界的寵兒,由於以上的幾項原因,竹雕器的市場價格近幾年有不斷攀升之勢。
從全國範圍來看,竹雕器物雖屬雜項里的一個較小的門類,但整體的成交率頗高,據雅昌網站資料顯示,到2005年10月份為止,有資料可查證的拍出的竹雕類拍品共1522件。其中成交615件,成交金額人民幣4363.481萬元,成交率40%。其中在國內眾多藝術品拍賣公司之中,竹雕器物拍賣獨佔鰲頭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到2005年10月份為止拍出的竹雕類拍品共389件,其中成交236件,成交金額人民幣1459.605萬元,成交率高達61%。其中成交價位居榜首的是2004年11月22日秋季大拍推出的清朝乾隆竹雕松樹人物筆筒,估價僅15萬至25萬,但最終以超出估價5倍的價格132萬元成交。據內部人士透露,竹雕一項在翰海歷來成交率極高,普遍超過60%以上,是雜項類拍品上成交率頗高的一項。
鍾馗竹雕牌
另外,在海外市場中,竹雕作品也表現不俗,在2012年10月23日香港蘇富比拍賣給中,清康熙竹雕《西廂記》相送圖筆筒僅估價就高達350至400萬人民幣,最終不負眾望,以5469600元成交。
投資影響
綜觀竹雕拍賣市場,影響竹雕的投資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雕刻的工藝水準。竹雕的材質易得,價值不高,因此,看竹雕的藝術性就成為斷定竹雕作品價格的一個重要環節。竹雕作品是否具有藝術感染力,刀工的好壞,造型是否有特點,是否具有文化內涵這些都是影響竹雕的價格的原因。同時在選購時通常還要把握竹雕的精美程度,使其具有收藏價值。
第二、年份也是影響竹雕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同等質量的竹雕作品,年份足的要比年份輕的貴,這是收藏中的一個通性。
第三、作品的真偽,收藏投資竹雕作品與共它投資藝術品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要善於識別真偽。目前竹雕真偽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年份真偽,一般是複製真品后做舊。二是臆造,即沒有見過真品,憑想象造假;三是仿款,即作品本身是真品,但作偽者為了使作品更值錢,在作品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銘款,四是改刻舊款。
第四、竹雕的品相,竹雕器多為傳世品,如果保存得當,品相就會受到破壞,自然影響其價格。一般情況,質地好,有包漿,紋路自然,竹皮呈紅色的作品往往價格高,且更為走俏。
第五、作品的稀有性也決定竹雕作品的價值,竹雕作品一般流傳有序,同類作品出現的越少,越會受人注目。因此,早期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往往更受人關注。
第六、雕刻者的名氣,有名人銘款的竹雕其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普通竹雕高,應多收集名家之作。
第七、作品的來源也是影響竹雕的一個重要因素。經社會公認的文物鑒賞家、收藏家鑒賞收藏過的精品,或者曝光率過高的作品,由於其真偽不存在問題,藝術價值、收藏保值性毋庸置疑,所以一旦現身市場,就會成為交易中的焦點,買家都會趨之若鶩地全力奮奪。2003年最典型的範例無疑是中國嘉德推出的‘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鑒於王老在文物收藏界崇高的威望,拍賣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眾多的收藏界知名人士參與角逐,最終全場成交率100%,多件拍品創下同類藝術品最高價,如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明代‘浮雕魚龍海獸紋紫檀筆筒’等,均是來源於王老的收藏。
第八、市場因素,竹雕作品同樣是商品,也有地區性、流通性。在拍賣中還要看竹雕作品在此拍賣公司中成交率如何。因此,在交易中竹雕市場的情報是很重要的。
另外,中國民間收藏品的價格定位,是根據比值比價、優質優價、物稀為貴和隨行就市等原則來確定的。因此,收藏愛好者不僅需要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增強自己的辨別能力,而且還必須了解行情。
拍賣市場
縱觀2003年至2005年前10個月的拍賣市場,竹雕精品迭出,市場活躍,創造了一批中國拍賣市場的佳績。結合近幾年國內市場的走向,筆者認為,竹雕還有較大的市場運作空間,特別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經公認的收藏大家鑒賞收藏過,或是經過著錄的作品,將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其原因可綜合為:
一、中國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因此,藝術品的交易還會火下去,竹雕作品也不例外。
二、竹雕作品自古都有文人氣息,因此隨人們的精神生活品位不斷提高,復古之風日盛,鑒賞和收藏風氣也日漸濃厚,這也註定了竹雕作品的走俏。
三、有年份的竹雕作品有限,而參與藝術品交易的人還在增加,這就促使了竹雕作品的升值。同時,近現代優秀的竹雕作品也會隨之增價。
四、雖然近年來高端拍品價格快速提升,部分拍品價格上揚空間已不大,但大量中端拍品的價位上升仍有很大空間,而竹雕正是處於中端拍品之列,雖然近三年來部分竹雕拍品創造出令人欣喜的高價,但總體而言,大量竹雕拍品的市場價格還是偏低,遠未達到理想價位。
五、政府支持民間收藏將會給竹雕市場帶來空前的繁榮。
六、眾多拍賣公司的參與,加快了竹雕作品的流通,同時也加劇竹雕作品徵集的難度。因此,藏家手中的藏品將會隨著時間而日長千金。
因此從上述來看,竹雕作品在一定時期內還會是一個投資熱點,而且它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特別是明末至清中期竹雕。
成交價格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由來已久。竹雕又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明清時期,竹雕發展到一個繁榮階段,尤其是其雕刻技藝,十分地精湛,超越了前代。所以,此時期里的竹雕作品成為今天市場上最受關注的品種。
竹雕雖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細琢。竹雕光傳統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圓雕等,創作者不僅要有繪畫、書法等功底,還要練就一番嫻熟的刀功手法,對綜合素養要求極高。特別是明清時期,名家輩出,風格獨特。因此對後來的藏家來說,明末至清乾隆期間的竹雕作品最為珍貴。
1994年春至1996年,蘇富比、佳士得、朵雲軒、嘉德、翰海等五大拍賣行,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高價拍賣成交了70件明清竹雕珍品。之後的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曾以42.35萬元人民幣,拍出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超出估價兩倍。足見精品明清竹雕價值之高。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明萬曆竹刻花卉筆桿(長22.5cm),上有大明萬曆年制款,雖有小傷,最後成交價達60.5萬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歷代名家藝人刻款的,更是價超同輩。其中,竹雕筆筒尤其身價不凡,超百萬元成交的往往是這類作品。2002年秋,香港佳士得拍會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圖筆筒(高12cm),上有張希黃款,以159萬元成交;中國嘉德2003年秋拍推出的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高14.6cm),成交價為110萬元;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乾隆竹雕松樹人物筆筒(高16cm),上有乾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價為132萬元;香港蘇富比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初竹雕高士登山圖“蜀道難”題詩筆筒(高13cm),上有促謙款,成交價達166萬元。同時推出的清十八世紀竹雕瀑布圖筆筒(高14cm),上有周芷岩制款,成交價155萬元。
當然,現代名家的作品也身價不菲。上海信仁2004年秋拍推出的現代徐秉方留青竹刻遠小松壑圖插屏,最後成交價達31.9萬元。同時推出的徐秉方留青竹刻五荷圖插屏(高21.2cm)、留青竹刻柳蔭八哥圖臂擱(長34cm),成交價分別達到24.7萬元和17萬元。在中國嘉德2003年秋拍中,徐素白刻江寒汀畫月季草蟲筆筒,成交價為9.68萬元;范遙青刻竹林雉雞圖臂擱,成交價15.4萬元。
首先,是先看竹雕的質地和包漿,好的竹雕材料多數只是生長三四年的竹子,紋路自然,傳世的明清竹雕材質,表面顏色經過數百年的摩娑撫弄,多已向暗黃、黃褐,甚至琥珀紅色轉變,存世時間越長竹皮越紅,但這種轉變並不均勻,人手常觸摸的部位,如外壁、蓋口、紋飾突起等處明顯,而手不常能觸摸的部分顏色可能不同。器物表層還會形成一層光澤含蘊的包裹層,俗稱“包漿”。新品作舊多是經弱酸水煮,快速烘乾,然後打石蠟,用棕帚磨光,再進行染色,使得成品體量非常輕,顏色古舊,包漿蘊然,很容易欺騙初入門者。如何分辨呢,一般來說,用染料染色,其竹雕舊色內外凹凸深淺相似,過於均勻,而且浮於表面,不能深入,包漿生硬,有蠟跡未揩盡的感覺。竹雕作偽分為四種情況:
一是複製真品后做舊,此種方法大多都是參照出版物上竹雕精品進行複製。易於出現的問題是出版物上有時只有竹雕作品的正面圖案,背面或具體局部並無刊登,而造假者就完全根據圖片模仿,只有正面有圖案,背面空白或者簡單紋飾,與正面圖案不連貫,沒有一氣呵成之感。
二是臆造,即沒有見過真品,憑想象造假,故造型看上去總給人怪異感;
三是改刻舊款,即把作品改刻成某名家的作品;
四是在舊器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銘款;后兩種作偽方法可能在當下市場上比較多,因為竹雕本身材料的價格不高,其價值主要集中在古典的韻味和名家名工上。另一方面,並非所有的古代竹刻作品上都有作者的題款,這也給現在作偽者提供了條件。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於竹製品不易保存,流傳至今的並不多見,以考古發掘的殘器、殘片居多。現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兩代製品居多。這一時期,竹雕製品從日常生活用具,逐漸發展為兼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工藝品,其中還有一些為純藝術性的陳設品。明代器物構圖簡凈、飽滿,線條道勁,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體渾厚古樸。品種以筆筒、香筒及人物陳設品為主。明清竹刻多鐫作者名款、印章,這為收藏者的鑒識提供了重要依據。真款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板,無矯揉造作之感,作者藝術特徵顯著。偽款則線條獃滯,運刀乏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似卻無靈氣。贗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識的比較常見。
清前期承明代遺風,風格仍以簡潔渾厚為主,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往往淺刻、留青、圓雕各種技法同時施行;品種除筆筒、香筒外,臂擱、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製造,製作秀雅有致。清後期雕工較粗,製品較為淺陋、單一,運刀平而淺。器物種類多為扇骨、臂擱等。也包括群仙祝壽、三羊開泰等大件題材,同時流行小像寫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銘文詩篇,作品強調再現書畫筆墨。除年代款識,色澤也是鑒定竹刻製品的依據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製品色澤越深,呈琥珀色、暗紅褐色、深棕色或檸檬黃色。經多年不斷摩挲把玩,製品手感瑩潤光潔,色感則溫和有致。年代較近的製品或現代製品色澤較淡,與竹材自身色澤相去不遠。作偽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顏色轉深,此類製品色澤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澤之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