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山水畫

北宋初期山水畫

李成范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家的代表,上承荊浩以水墨為主的傳統,以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為主,與五代關仝一起,被認為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他們的創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繼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納、王詵等。除北方山水系統的山水畫外,長於界畫郭忠恕,善於表現湖山小景的惠崇、趙令穰,以及繼承唐代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各自的獨特貢獻。

北宋山水畫傾向於自然,側重“真”和“實”,提倡山水畫的寫實風格。多使用絹,不僅勾勒細緻、刻畫嚴謹,而且用墨對畫面進行層層渲染,展現出一份凝重恬靜之美。它展現的是前所未有的細膩、豐富、寫實的畫風。

藝術簡介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院體畫、文人畫相互關聯,共同並進,名家層出不窮,作品空前繁多,質量高雅精湛。形式語言和技法更加豐富多樣,他們注重“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峰巒深厚,勢伏雄強”,致使宋代山水畫:構圖大勢逼人,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遠高曠;從這些藝術作品的語言、形態、內容和審美主體的情感上看,會令人產生一種崇高的藝術美。這種崇高源於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源於人類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環境的實踐;源於人類的道德實踐和理想與價值的追求。

代表人物


李成

李成、范寬及其傳派
李成 李成(?-967),字咸熙,其先人為唐宗室,後周時避居青州營丘(今山東)。出身貴族,有文才,因世變不得志,好飲酒與遊歷。擅畫山水自娛。他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將山水畫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技巧推向了縱深的發展。記載說,他的山水畫不僅表現出山川形象的變化,而且特彆強調了季節氣候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創造了“寒林”的形象。其畫傳世不多,現存的許多《寒林圖》都假說是他的作品,其實多為後人仿作。唯有藏於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該畫描繪一騎士於旅途中見一古碑而駐足觀望,人騎為同期畫家王曉所繪,背景是李成的手筆。荒原空曠,土地寒瘠,老樹枝枯葉散,一派蕭寒景象。傳為李成的作品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茂林遠岫圖》與《小寒林圖》、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寒林釣艇圖》、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晴巒蕭寺圖》等。日本澄懷堂文庫藏《喬松平遠圖》,畫有茂林遠嶂,亭館行旅,布景構圖具有北宋初期特點,為流傳有緒的李成真跡,但有專家認為系燕文貴作品。《晴巒蕭寺圖》也是北宋作品,雖不能認定作者為李成,但是確信無疑的北宋初期山水,有重要研究價值。其他作品,多為宋人作品,時代稍晚。

范寬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人。生卒不詳,略晚於李成,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尚在。據說性情寬厚,好飲酒,不拘世故,常往來於京洛間。他的山水畫,初師李成,后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他深入到終南、太華一帶的深山裡,對自然進行探考體會,終於創造了自己的風格。所作之畫,峰巒渾厚,筆墨雄奇,使人觀其畫,“恍如行山陰道中,雖盛暑中,凜凜然使人急欲挾纊也。”當時就受到了高度重視。他的傳世作品中,今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是較為可信的真跡。迎面矗立的山頭、如練的飛瀑、雜樹叢生的山丘,掩映樹后的樓閣,潺潺的流水、山路上行進的馱馬,這一切都在雄渾的筆墨中表現了出來。他也擅畫雪景寒林,雪山形象則是他的創造。傳為范寬的作品還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雪山蕭寺圖》和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的《雪景寒林圖》,真偽有爭議,但可作為其傳派作品來研究。

許道寧

許道寧,河間(今屬河北)人,活動於北宋初期。據載,他原為賣葯人,畫畫是為招攬生意,賣葯時附送其所畫樹石,後來竟以此成名。被認為是李成、范寬之後的第一人。其山水師法李成,晚年筆法簡快,所畫峰巒樹木,峭拔勁硬,成一家之體。傳世作品有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絹本墨筆,淡設色,畫群山遠峰之下開闊江面上的數只漁艇。用長皴直掃而下,以表現峰巒的峭拔之勢。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神宗時奉詔入宮廷畫院,初為“藝學”,后升為“翰林待詔直長”。以山水畫知名於世。初為自學,后臨摹李成之畫,畫藝大進。畫石多用捲雲皴,所謂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創造。他是李成之後,把中國山水畫創作推向表現更加真實細膩的微妙變化境地的人,並賦予它以強烈的感情色彩。作為職業畫家的他卻受到了蘇軾、蘇轍、黃庭堅等文人的讚揚,他們都有吟詠郭熙作品的詩。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燕文貴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其先人屬軍籍,以繪畫見長入宮,是北宋太宗、真宗時的宮廷畫家。專長山水,兼及人物,曾畫《七夕夜市圖》,描繪北宋都城汴京的真實景物,可惜已失傳。他的山水畫創作,不囿於古人,景物多變,亦自成一家。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為一卷描寫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山石用小斧劈皴,筆法尖勁峭立,建築物用界畫法為之,工整精細,代表了燕畫的特點。台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幅同名作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夏山圖》被專家認定為其弟子屈鼎的作品。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上海博物館藏紙本水墨《溪山圖》卷,雖未必為燕氏親作,但畫風與其接近,可以作為研究參考。

王詵

王詵,字晉卿,祖籍山西太原,居開封。他是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的後代,娶英宗之女蜀國公主為妻,為駙馬都尉、降州團練使。與蘇軾等往來密切,后因蘇軾獲罪受牽連奪官,次年公主病故后,被降為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雖為貴戚,但常與寒士往來,好結交,與蘇軾兄弟、黃庭堅、米芾等相往還。宋徽宗為端王時,亦常與其接觸,受其影響。喜繪畫,並好收藏古今名畫,上承李成、郭熙之法,多畫煙江遠壑、晴嵐絕澗、寒林幽谷等景緻。作品傳世不多,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漁村小雪圖》描寫初冬雪后的漁村生活,以水墨為主並用金碧山水法,其山石皴擦,取法郭熙,寒林松樹,則學李成。為了表現雪后的陽光,於樹頭葦上微染金粉,雪山留空白底,並于山頭樹杈處敷厚粉。這應是王詵的創造。《煙江疊嶂圖》傳世不止一本,上海博物館所藏兩卷,一為宣和裝青綠本,一為水墨本,兩畫曾同時著錄於《宣和畫譜》,均有徽宗題籤,蘇軾曾反覆吟詠青綠本,並在水墨本托尾與王詵一再唱和。

米芾

北宋山水畫
北宋山水畫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大常博士、知無為軍,徽宗時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后卒於淮陽軍治所。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冠服效唐人,有“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創“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聖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後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與其父並稱為“大、小米”。子承父業,創造了“米家山水”的新畫法,“點滴煙雲,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雲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雲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雲山圖》卷。以上諸畫,完全以水墨畫成,無勾皴之筆,利用墨與水的相互滲透的模糊效果,表現煙雨迷濛的江南山水,史稱“米點皴”或“落茄皴”。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畫法,擴大和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形式和表現力,寓豐富於單純之中,使山水畫更加符合文人畫的意趣,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來的文人畫家一再以“雲山墨戲”為題材進行創作。
(三)

青綠山水畫家


界畫與青綠山水畫家
王希孟
王希孟,畫史無傳。據《千里江山圖》卷后蔡京題跋,知其18歲時為徽宗畫院生徒,山水畫創作曾得徽宗親自指導,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創作了這卷《千里江山圖》,此後便無音訊,清人曾推測他完成此畫后不久即去世。這幅作品是這位天才畫家的唯一傳世作品,今藏故宮博物院。畫用整絹一匹,畫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漁村野市間於其中,並描繪了眾多的人物活動。用傳統青綠法,用筆極為精細,在藍綠色調中尋求變化,為千古青綠之傑作。

界畫畫家


郭忠恕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早慧,然遭遇坎坷,入宋后仍不得志,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決杖配隸登州途中死去。以長於界畫樓台而聞於世,在界畫發展中貢獻很大。其界畫之精確,被譽為“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尺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小差”。作品傳世極少,僅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此畫為絹本墨筆界畫,畫人們在為雪所覆蓋的兩艘大船上忙碌的情景,有徽宗簽題。專家猜測其原為長卷,今屬割裂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