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

李尚朝詩歌

這首《大雪》是詩人虛擬的一個情節。用虛擬的情節、場景、故事來表達詩人內心的真實,藝術的見解,精神的方向,是現代詩歌常用的一個手法,把想到的說成是看到的,希望的說成是經歷的,目的是為詩人的表達服務。當然,這種虛擬也應有可比之處,否則,讀者就失去了理解的依託。而這首詩的度把握得就很恰當。

作品原文


我在十一月看到一場大雪
一場大雪,漫天飛舞,失去方向
十一個人在路上走著
十一個人被雪風吹打
他們傾斜著身子
十個向後,一個向前
大雪來得正是時候
十個人看見了仆伏的草
一個人看見了站著的樹
我在十一月看到一場大雪
像多年前的灰燼漫天飛灑
一個人站著,像多年前的一團火
雪花碩大,他一語不發

作品賞析


這首《大雪》是詩人虛擬的一個情節。用虛擬的情節、場景、故事來表達詩人內心的真實,藝術的見解,精神的方向,是現代詩歌常用的一個手法,把想到的說成是看到的,希望的說成是經歷的,目的是為詩人的表達服務。當然,這種虛擬也應有可比之處,否則,讀者就失去了理解的依託。而這首詩的度把握得就很恰當。
全詩有情節,有場景,只是情節很小,場景也定格在一個背景上,在這個場景上,還有特寫。情節是一個人在風雪中的不同表現,場景包括風雪、十一個人的情景和一個人的情景。詩歌通過風雪中十個人和一個人的對比,來突出風雪中那“一個人”的與眾不同,這個人就是詩人肯定的、希望的,他的表現讓人敬佩,可堪稱一個能抵禦各種打擊的精神典範。
詩人的這首詩寫於二十一世經初的2000年。在中國社會處於巨大變革的時期,各種觀念並存,世俗主義、實用主義、庸俗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處於絕對優勢,而人文主義精神受到排擠,完整人格受到蔑視,文化精神不斷滑坡,這首小詩可以說是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所處環境的典型寫照。李尚朝是一個具有理想主義人格精神的詩人,這也是他自己的深刻體驗。
詩中的環境是惡劣的:大雪在漫天飛舞,讓人辨不清東南西北,這樣的環境對每個人都是考驗,它象徵著一種世俗化傾向的文化背景,在這種背景下,絕大多數人都會發生變化,詩人說他們“傾斜著身子”,“十個向後”,這裡的“十個”就代指大多數,而“一個向前”中的“一個”,則是詩人所堅持的。還有,大多數人在這種環境里都是軟弱的:“十個人看見了仆伏的草”;而少數人是明白的,堅定的:“一個人看見了站著的樹”。正如另一位詩人在上世紀90年代所寫的:“別人掙錢累彎了腰桿/我們寫詩寫直了脊樑”。但事隔幾年,形勢已不大相同,少數具有獨立人格的文化人,在漫天風雪裡,他做不到扶正所有人的傾斜姿勢,他只能努力保留自己的形象:“一個人站著,像多年前的一團火/雪花碩大,他一語不發”。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在這個貧乏的時代里做一個詩人就意味著:在吟詠中去摸索隱去的神的蹤跡。正因為如此,詩人能在全世界都浸泡在黑夜的時代里道出神聖。”這種詩人形象在李尚朝身上正好可以找到。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一句詩歌觀點說:“我知道堅持理想很難,正如活著。”但他十多年來,一直在這樣堅持。這正是一個詩人難能可貴的地方。

作者簡介


大雪[李尚朝詩歌]
大雪[李尚朝詩歌]
李尚朝,本名李尚晁,中國當代詩人,重慶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有詩集《天堂中的女孩》、《風原色》、《大三峽那光》三部,散文集《時光之羽》,著名詩評家蔣登科主編有學術專著《李尚朝詩歌品鑒》對其詩歌作了系統鑒賞。詩歌《月上中天》入編大學中文專業教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讀》。